- 相关推荐
第三册灯
◆设计意图
1、了解在黑暗笼罩、困难深重形势下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2、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提要
1、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设计实施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2、朗读课文,引入意境,初步体会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脉络。
(1)齐读第1~3段后提问:
①作者从噩梦中惊醒,心里感觉怎样?(明确:窒闷)
②作者为什么会感觉“窒闷”,哪些词句揭示了原因?(明确:噩梦、漆黑)
③在漆黑之夜,一般人希望眼前出现什么?(灯光)出现没有?(明确:看到“几点灯光”)
(2)体会作者在“窒闷”中看见“灯光”的心情。
①找出有关词句。(明确:第2段“但是”之后的文字和第3段中的“扫”字)
②引导学生赏析这些词句,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但是”之后通过视觉的变化由近及远,由高至低,侧面写了“灯”,一个比喻句化静为动,一个“扫”字显出灯光的力量,这些都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3)提问:这一心情流露于外表的情态怎样?齐读第13段后回答。(明确:“微笑”)
(4)从“窒闷”到“微笑”的心情变化过程作者这样说:“想着想着,就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作者想了些什么?(提问引出下面的步骤)
3、找出课文写“灯”“灯光”的一些材料。
(1)教师朗读第5段,作示范分析。
作者回忆起自己在生活经历中,一次雪夜走路时见到的豆大的灯光。
(2)指名朗读第9、10、12段,让学生找出联想的一些“灯”“灯光”。
明确:联想到海上灯塔;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生命之灯──长夜孤灯;希洛点燃的爱情之火──火炬;“友人”遇救后见到的油灯。
4、体会作者赞美“灯”“灯光”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作用。
(1)示范分析第5~8段。教师朗读第5段末句,第6段第7句,第8段末句,然后小结;回想到的豆大的灯光能给人温暖、勇气,能给人鼓舞,给人指路。
(2)由学生逐次分析体会第3、9、10、11、12段。
①第3段:写眼前灯,作用是“扫淡”黑暗。
②第9~11段:先提出思维角度(a.从点灯者本意看:一个为唤回航海远行的弟弟而点,一个为情人渡海约会而燃,其目的都是引航,给人指出归路;b.从寄托的感情看:一个寄托着姐姐对弟弟的挚爱之情,一个维系着忠贞爱情,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从第11段的赞美和抒写来看:这几个句子表明“灯光”能给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③第12段:先找出.写作用的句子(“绝望”没有了……,多活了这许多年),再概括其作用:给人以精神力量。
(3)明确“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分组讨论后回答:作者赞美了这些灯的作用,想一想它们有何共同点?由此可知“灯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其共同点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能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奋然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这是.写作特色①。
(4)明确.写作特色②:作者从眼前灯写起,通过回忆、联想,又落笔到眼前灯,以“灯”为线索贯穿全文,来表现其共同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5、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1)从以上分析看出,作者对着山那边的灯光(即光明和希望)“微笑”,表露了他对光明的向往,那么,这种向往之情是在怎样的前提下产生的?请在第1、2段中找答案。(明确:在黑夜、在噩梦中感到窒闷)
(2)分析时代背景(结合第1、2段)
其实,这里的“恶梦”指日寇的野蛮侵略,“黑夜”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时,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亲日派散布亡国论调,这种政治形势给中国人民的抗战带来了重大灾难,国人中有的陷入了苦闷惶惑之中。然而,受到党和周总理关怀与帮助的巴金,十分憎恶黑暗(由一“横”字体现),尽管“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却终究没有“永沉海底”。
(3)明确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作者从灯光中得出了这样的启示:在困难深重、黑暗笼罩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只要心中燃起一盏希望之灯,就会
【第三册灯】相关文章: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教案03-19
灯的自述09-04
南瓜灯作文08-24
关于灯的作文08-18
不灭的灯作文08-21
灯话题作文05-08
文学是灯作文08-28
点亮心灵的灯09-01
点亮心灯08-24
关于灯作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