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积累运用八
积累运用八1
积累·运用八
教学目的:
一、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二、训练阅读能力,理解短文内容。
三、联系动手做实验进行的口语交际。
四、指导作文。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二、训练阅读能力,抓住课文内容。
三、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指导学习五句格言警句。
2、学生熟读背诵能提出的疑问。
3、点拔:(其中进行品德修养的思想教育)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引自《左传》,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不可以增长恶习。“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引自《后汉书》,意思是说要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过失。“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引自明朝学者王守仁的《王文成公全集》。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错误不值得称道,值得称道的是能改正错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积累运用八2
《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三个板块分别涉及辨别形近字、积累成语和歇后语、了解成语故事等具体学习内容。看似零散,但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具有内在联系。这三个板块以“成语”为核心,从“形近字”到“成语”,再到“歇后语”“成语故事”,体现了从字、词、句到篇的螺旋上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形式中,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养成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学情、教材的实际、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三个板块的教学目标分别为:
1、我的发现:让学生从发现的角度区别形近字,增强学生独立识字和自主识字的能力。
2、日积月累:了解成语构词方式、歇后语的类型,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3、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借助字词典等工具,学习成语,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课堂上我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而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联系所学知识,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读思议导,互相结合
语文园地的教学是总结归纳性的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我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教学中我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来总结发现的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
二、合作学习,获得新知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状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合作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发现”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在读完词语后,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同时也能促进组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
再如在教学“读读记记”这个环节时,我先引导学生发现各组成语的呈现规律,总结出四种形式后我就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成语接力”比赛:小组内学生根据四组成语不同的组合特点,照样子写成语。限时2分钟,看哪一个小组写得多。在这个“成语接力”比赛中我就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出成语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内联外延,有序拓展
整节课教学中我都注意到了“内联外延,有序拓展”八个字。以刚刚学过的古诗《乞巧》中的两个形近字“宵”和“霄”来引出“我的发现”,充分地利用了教材本身的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如何区分形近字后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到黑板上写出平时容易混淆的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乐学善思。
成语、歇后语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凝练简洁,生动有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语的严谨凝练和歇后语的幽默风趣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它们读来朗朗上口,细细思索耐人寻味。在教学“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环节时,我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和歇后语,体会它们所传承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这样做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总之,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是一个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知识性、活动性、拓展性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发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更感受到了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养成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累运用八3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
阅读短文,从文章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
一、 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
教学过程 :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 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 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 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教学重点:
抓住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一两方面来写。
教学难点 :
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 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
积累运用八4
教学目的
进行习作训练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向学生介绍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的小朋友及其信的`内容。
二、明确要求
1.读作文题。说说本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1)写信给长辈
(2)可以写家乡的变化、自己的心里话……
(3)说话要得体,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书信的格式
四、分小组讨论,谈谈自己打算告诉亲人一些什么情况和想法。
五、用信纸誉好。
六、写好信封,课外寄出去
积累运用八5
教学目标
1.发现词语间的停顿多用顿号,有时也可以用逗号.
2.积累”介绍学习方法”的成语.
3.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了解学习语文的多种途径.
4.引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大家交流,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讲述故事的能力.
5.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要求:把过节的情景写具体,感受写作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关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图画或录像带.
2《西游记》录像的片断.
教学重难点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开心的节日,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激趣,回顾导入.
(1)出示例句1:”三孔”是指与孔子有关的三处古迹——孔庙,孔府,孔林.
例句2:今天菜市场上的菜可真多啊,有萝卜,茄子,白菜,西红柿等.
(2)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列词语间停顿的时间短,就用顿号,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较多(生也可举例).
2.比较,拓展新知.
出示例句3: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1)通过朗读,比较,例句1,例句2和例句3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发现规律:词语之间的停顿多用顿号,但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3.练习,巩固运用.
二,语海拾贝
1.生自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成语.
2.小组交流:你了解哪些成语的意思
3.集体汇报:你对哪个词还不了解
4.齐读,边读边想:这些成语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读记,读背成语.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适当用一,两个成语练习说话.
三,互动平台
1.自读互动平台.
2.分角色抽生朗读人物的对话.
3.你从人物的对话中了解了什么
4.你还知道哪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网络,图书,电视,报纸,参观,访问,旅游等途径)
5.你曾经用哪种途径了解了什么知识 与同桌交流交流.
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从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多留心,多记载,多了解,去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作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筹备故事会.
四,口语交际(可在互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语文活动课)
1.明确目的: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会”.
2.点明概念:通过上一节课查找资料,你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包括哪些内容 (如书法,国画,京剧,评书,相声,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等)
3.小组交流:在小组内讲一讲你搜集的,最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相声小品等,并推荐出一名最佳选手,接受小组内的集体指导,准备参加全班的比赛.
4.故事比赛: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老师和组长组成评委团.按照”语言生动,字音准确,故事情节吸引人,整体效果好”等要求进行集体或者个别点评,也可请同学互评.
5.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五,自主阅读园地
1.观看《西游记》猴王出世的录像片断,介绍作者吴承恩和《西游记》.
2.生默读短文,说一说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
4.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传神,找出来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5.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习作百花园
1.激趣导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富.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多姿多彩,让我们来看几个镜头:(播放几个传统节日载歌载舞,举杯团聚的精彩片断,突出节日的特色.)
2.回忆酝酿.
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回忆自己度过的最开心的节日,并把过节的情景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一听.
①生同桌互讲.
②集体汇报讲.师要重点点拨学生说清楚”过节”的过程,当时的心情等.
3.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4.写完后,自己修改习作,同桌相互交换欣赏.
5.作文点评:赏析全班中成功的习作,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或者有些微闪光点的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习作成功带来的快乐.
积累运用八6
教学目的
1.读背词一首《西江月》,丰富学生词的积累,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2.阅读短文,做练习。
3.写一封信。
4.会讲成语故事,并根据故事绘制连环画。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读背词《西江月》
教学步骤
一、介绍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历来同苏轼并称。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
2.独立思考词的意思。
三、师生讨论,理解词句的意思。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道:即黄沙岭,地名。在江西上饶西南。
“七八个星”二句: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社:社祠,就是土地庙。“见”通“现”。
四、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静穆的夜色里,作者一边赶路,一边悠闲地欣赏着美妙的自然景色。徐徐清风中,传来了蝉的鸣声,还传来了稻花的香味和青蛙的叫声。
一会儿,天空阴云聚合,近处的星星已被云彩遮没。只有远处的天边还剩几颗稀疏的星星,暴雨即将来临。作者紧走几步,经过小溪的桥头,便出现了他熟悉的茅屋小店。
五、体会词中表达的感情。
全词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通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六、比赛背诵。
七、抄写这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短文《爸爸的咳嗽》。
教学步骤
一、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读短文和文后的练习题。
二、再读短文
1.边读边思考文后的题。
2.给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做记号。
三、学生自学后,讨论交流,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十册《积累·运用八》教学设计》。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短文讲自从搬进新居后,我发现父亲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和咨询,终于找到了病因——硫酸厂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从中应该懂得:a.遇事要动脑筋,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b.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应早日治理。
2.短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1)文章层次清楚,写了发现病情——仔细观察——找到病因——希望治理。
(2)形成新颖活泼。采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叙,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积累运用八】相关文章:
语文积累·运用教案02-28
浅谈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08-23
《积累与运用》小学语文教案08-21
爱国情怀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08-17
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三》教案08-20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积累·运用04-27
三年级语文《积累与运用三》教案08-20
小学六年级语文积累与运用教案01-24
“积累•运用”实践活动 [办小报 •迎国庆]的教学设计05-08
六年级语文教案:积累运用六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