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征文范文>我和我的导师征文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

时间:2024-07-01 08:46:32 征文范文 我要投稿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你知道征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和我的导师征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

  时间在走,我们在成长,转眼间现在已经是我在科大学习的第二年了。仿佛昨天我还是那个对新学校、新老师、新环境抱有强烈的好奇和期待的研一新生,而今天就已经要开始为毕业做准备。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有一位好的引路人,我的导师谢奇勇教授。

  初次见到谢老师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的时候,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学院的老师。当时我懵懵懂懂,因为面试而紧张不已,原本熟记于心的知识点在那一刻全部消失不见。在进教室面试之前,我反反复复地背着自己准备好的英文的自我介绍并且在脑袋里梳理面试问题的答案。一进考场,看见坐在第一排的非常严肃地看着我的老师们,只能够机械地背出自我介绍,到了回答问题时则讲得乱七八糟。谢老师第一时间就指出了答题的`错误之处,并且言简意赅地讲出了答题点,我当时还不知道坐在台下的这位老师是谁,心中就已经对他满是敬意。通过了面试以后,我们有机会进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选,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谢老师。这一年跟着谢老师学习,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

  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尽心尽力。

  去年刚开始跟着谢老师学习的时候,他还是我们人文学院的院长,学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他操心。每一次去办公室找他,总会碰到学院其他老师有文件找他签字,有时这个老师走了,另外一个老师马上又来了,我只好默默地待在一旁等待。虽然是院长,学院工作很多,但他对待上课非常认真。我们第一学期总共三门专业课,其中两门课他都参与教学。他上课用的全是他自己编辑的课件,收集了很多著作上的讲解,每一个章节后面会举优秀的论文作例子,让我们学到知识也学到方法,他的课件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编成一本教材。我从未见到上课像他这么用心的老师,他上的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的智慧与心血。对待学生,他更是非常负责。从学校复试结束以后,他常常会用邮件联系我,跟我分享一些学习上的经验,向我推荐专业书籍,帮助我利用暑假的时间补习了专业课的知识。他也给我很多机会,带我出去学习交流。去年还没有真正入学之前,他便告诉我十月份在湖南大学有一个全国性的湘方言研讨会,他认为这是一个让我接触学术的好机会,让我一定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出来以便参与会议。匆忙之下,我勉强写出了一篇在结构上还算完整,内容上残缺不全的文章发给老师。老师不仅看了我的文章,把要更改或者要删除的部分指出来,还帮我把格式调整好,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终于让这篇文章有了能够拿出手的样子。我常常听说老师节假日也没有休息,平时也经常工作到深夜,一方面很担心老师的身体,另一方面也觉得老师对待工作的负责、细致非常值得我学习。

  在学术上,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老师的研究方向是汉语方言学,我师从老师以后,也开始了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以前很喜欢听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讲他们的方言,觉得各地方言都很有意思。当我确定以方言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老师就提醒过我学习方言学是很艰苦的,但当时我对专业丝毫不了解,只凭自己满腔热血就选择了它。真正开始专业课学习以后,才知道这一门专业有多难学。最为基础的就是要熟记国际音标,要掌握用国际音标给方言听音记音的能力。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知识对研究方言都十分重要。自从去年入学以来,面对的就是各种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看不完的专业书。除了书本的学习,实地调查对于方言学也十分重要。今年我有幸参与了老师调查湘南土话的项目,并且跟着他学习了真正的田野调查。四月份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回到了他的家乡——永州新田,调查新田土话。我们下到村里,找到老男、老女、青男、青女四位发音人,与他们进行交谈,听听他们发音的情况,然后对老男的发音进行纸笔记录。根据调查字表上的1000个单字,1200个词汇和50条语法,让老男进行发音,老师则一个一个用音标记录下来。每天从早上八点开始工作直至中午,稍事休息后又开始工作直至晚饭,因为时间紧迫,有两天晚上还加班到深夜11点多。我都有点吃不消了,但我老师虽已年近花甲,却仍精神奕奕。遇到有争议的地方,便积极讨论,若是还得不出结论,便再找人调查,绝不敷衍了事。七月份的时候,我们又一次去了新田,这一次是对几位发音人进行正式的录音和摄像。由于一共有两个团队六个工作人员,这次在时间安排上更为紧凑。录音和摄像时因为不能有噪音的干扰,所以必须在一个较为密闭的环境中进行,并且不能开空调或者风扇,每每录到老师和发音人都汗流浃背以后才出去休息一会儿。晚上我们都在休息的时候,老师也不能够休息,必须把白天录得好几百条音全部听一遍,若发音有错误则要在第二天赶紧补录。录音到后面几天,已经明显感觉到老师的精神有些疲惫了,但为了不耽误进度,他只能硬撑。即便在这么劳累的状态之下,老师对于发音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宁愿多辛苦一点也不愿意出差错。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都让我深受感触。“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只有砥砺前行,努力学习,才能够报答师恩。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2

  光阴似箭,研一的生活恍若白驹过隙,匆匆谢幕。在这一年,我充分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和生活都不再与本科相同,自己一定要有一颗医学的心,要有明确的课题与目标,要有自主学习的态度,要学会掌握上下而求索的方法。但是还好,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不是独行,我有同学,有学长,更重要的是,我有着时刻为我指点迷津的导师。在我的眼中,我的导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身为影像科学术带头人的他总是先人后己,处处为别的老师和同学着想,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我们能好好学习,丰富业余生活,他呕心沥血,默默耕耘,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临床科研工作和人才的培养工作。陈老师的一言一行非常符合我心目中一个优秀导师的形象,堪称导师的楷模。

  导师是一个在医学中有着严谨的求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精神的人,每次都能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并将我们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导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显得平易近人,说话也不古板,称得上是“性情中人”。

  记得第一次的学术会议后的聚餐活动中,导师亲自背诵了一首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大家助兴,语气激昂澎湃,真正抒发出了一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我想这可能就是导师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重要心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导师会组织我们学生及科室人员去春游,让我们放松心情;也会在国庆节时,请我们研究生去他家一起包饺子吃,其乐融融,温馨的就像是一家人。

  导师不光教我书本上和医学上的相关知识,还在教我如何做人和做事。其实,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做事有时候真的是没把脑袋带出来,所以也没少得罪人。记得最清的一次,就是上学期,我顶撞了一个老师,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俩在一件小事上意见不一致,我就当场翻脸了。事情过去之后我就后悔了,但是我还是拉不下脸,不愿意服软。这时我就去找了导师,本想导师肯定会批评我的,但是他没有。他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他告诉我说:“出了社会,像你今天碰到的'这种事很多,那时候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办。现在,我作为你的老师,我不会给你说不好的话,在你走弯路的时候我会给你指出来,但是你要首先学会适应社会。人在适当的时候是要学会低头和忍让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有自己的主见固然好,但是还是要适当的看清自己的处境,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听完了导师的话后,我就思考了很多,主动向那位老师认错,然后和那个老师也和解了。现在我体会到了,原来适时的妥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最终的结果皆大欢喜就好。

  进入影像科一年多以来,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鞭策着我,让我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同时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影像科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也正是陈老师的教育艺术。正是陈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使得我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良性互动的关系。这将影响我的一生,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导师,感谢您的培养。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3

  宁静的夜,我在寝室轻轻地敲响键盘,蓦然回首的两年里,研究生生涯的每一个脚印里记载了我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光,又是一年毕业季。学校的石子路,幽暗悠长,低过树梢的阳光,被挡在了深深院落外,在石子路上跳跃。如今时过境迁,我们已不是当初的少年。脸上岁月剥落的痕迹,在石子路上似乎长满了青苔,踏上去,吱吱的乐响,好像是无声的诉说。在这离别的毕业季,如果说,有个地方记录了我青春的印记,东师算是;如果说,有个人在我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淑文教师算是。我的导师李淑文,是我心中的好导师,可是,对她的感恩与敬佩之情,又怎是一个“好”字可以表达的呢?

  第一次了解到李淑文老师是在东北师范大学的网站上,那时候,只觉得这是一位学术精湛的老师,担任着多门课程的教学,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学术著作在很多核心期刊上都有发表。而后,初次见到李淑文老师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中,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敬仰之情让我在复试时紧张不已,可是李淑文老师温和的一笑,让我顿时静下心来,顺利地通过了复试,因此,在初选导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和蔼的李淑文老师,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涯。在开学之初,由于工作原因,李淑文老师出差去了日本,这对于刚刚成为研究生、准备专研教学的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看着其他的同学积极地去上讨论班,心中难过不已。不过我的导师李淑文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导师,在国外还不忘我们在东师求学的学子们,通过邮件的方式让我们去参加教学开放日的活动,增强专业知识,让我感动不已。不久,李淑文老师就从日本回国了,第一时间见了我们,紧张的心情在老师温和的话语中渐渐平静了,我终于可以参加梦寐已久的讨论班,瞬间觉得自己充满了正能量。接下来与李老师接触几次后,让我想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严谨”,对于我们在学术方面的细节性问题都给与纠正和指导。李老师在指导我们的过程中,话语真诚且意味深长,从那时起,李老师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开始逐渐丰盈.......

  在与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至今让我无法释怀。记得当时我专心写论文,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李老师,后来才知道李老师腰不好,住院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后,忽然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向老师索取知识,却从未真正关心过老师,李老师对学业倦怠的我们严格教导,为处于迷茫彷徨的我们指点迷津,向求学心切的我们倾囊相授,真真正正秉承着一个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和职责,而我们却没有尽到身为学子最基本的对老师的关心,这让我一度感到非常内疚。后来每每见到李老师,都想问问身体情况,却不敢提起。在这里,借着这个机会,我真心祝愿李淑文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严谨治学,身正为范”正是我的导师李淑文的真实写照,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我觉得非常自豪。最后,再次祝福我的好导师李淑文教授,祝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同时,也祝福像李淑文老师这样为人师表,品格高尚的老师们身体永远健康,让他们的思想行为发扬光大,为我们国家造就出更多出色的人才,贡献国家。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4

  一提到要写老师,我就回想起来还是小学初中高中时期青涩的我们,那时不论是日记还是作文,写的最多,论的最多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我依旧可以想起那时我们写老师时常用的比喻,我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每日辛勤只为呵护他的每一位学生;还有的把老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还有那句经常出现在赞扬老师的文章中的一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都是用比喻来赞扬老师的话语。

  从小学到如今,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也该将老师换一种比喻了。人都说亲情如同一杯水,平平淡淡,无色无味,可是,没有了水,人也将不复存在,所以亲情往往血浓于水;爱情就像酒,喝多了会上头,但若不喝,生活也就少了点情调。而师生情,该把它比作什么好呢?水太淡,酒太烈,牛奶太甜太腻,咖啡又太苦涩,那就茶吧。我爱喝茶,浓茶,清茶,花茶等等,淡淡的香味,喝下去却让人回味无穷。这般感受如同这些年来我体会到的师生情,虽然有时已经嗅不到初期的淡香,但是那些味道到如今还是记忆犹新。品完了大学期间的种种茶,又开始品研究生期间的。这一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续杯,喝着越来越淡,而是另有一番风味。

  在这段让千万人心驰神往的研究生生活中,有四杯茶让我回味无穷,请跟我一起细细品味每一杯的独特。

  这第一杯茶是薄荷叶。说到薄荷叶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不管是沏茶,做菜还是调酒,薄荷叶都是很受欢迎的配料。薄荷叶适合混合在各种花草茶里,作为适口的配料薄荷叶在很多时候都必不可少,当然也可作为主料,不管怎样搭配,它都有增强体力、帮助消化吸收、镇定情绪、缓解头疼等作用。那么我的第一位老师在我研究生的生活中就起着这样的作用,她就是我的辅导员,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杨额娘。她是我研究生期间见到的第一位老师,为什么把我的辅导员比作是薄荷叶茶,因为她始终伴随着我的研究生生活,如同薄荷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我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千里迢迢的湖南上学,可是来到这里之后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位像薄荷叶样的辅导员,我并不觉得我身在异乡。杨老师知道我不是本地人,对我关爱犹深,这期间令我感动的事情太多,我也越来越爱这杯薄荷叶。还记得那一阵子我在她的办公室值班,她每次都把从家里带来的早餐,零食或者自己做的特色食品分我一大半,让我品尝湖南特色,如果我不要她就会以开玩笑似的命令语气对我说:“快点啦,吃啦!”我从没体会过有这么一位老师在生活的点滴方面都惦念着自己,所以有时我也会跑去找她聊天,遇到困难了也会向她求助,而我自己也尽己所能,在她需要的时候帮助她。一年过去了,喝了这杯茶真的觉得有独特的功效,时间再久我也不会忘记它的味道。

  第二杯是薰衣草茶。提到薰衣草茶我就会想起有一日夕阳下,我漫步在薰衣草庄园的情形,闻着薰衣草的香味,自由愉悦,神清气爽。就像喝完薰衣草茶的感觉一样,心情舒畅。听我这么一说大家也就猜到了这薰衣草茶的功效了,是的,它可以舒缓压力,解除焦虑。这杯茶当然归属于我们的研究生秘书老师。平日里值班的研会干部们都管她叫邢姐姐,除了清新可人的外表如同紫色的薰衣草茶一般,性情也如同这茶一样让人碰了就觉得心情愉悦。她不像是一位老师,比起老师她更像朋友、家人,与她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不用担心会不会一时紧张说错了话,更不用担心会不会一不小心就冒犯了她,如果这些事情发生了,她也会像个小孩子一样跟你打成一片,让你丝毫感觉不到一点不自在。除了上课时的老师,平日里接触最多的就是她了。我们干部值班,她总是客客气气地,每到学期末都会把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本身干部值班帮老师做事理所应当,可在她眼里我们就是功臣,帮了她很多忙,对于我们她最多的不是抱怨我们事情做得不好,而是感谢。在一起吃饭说笑时,她把我们都当做她的朋友,就更不用提如果院里有什么好差事首先就想到我们。由于她从事研究生培养工作,我们大事小事都爱找她,但她总是那么有耐心,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解决各种问题。这杯薰衣草茶喝下去我感到轻松愉悦,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杯茶的感觉就是爱不释手。真想这味道能常伴我左右。

  第三杯比较高大上的茶叫武夷岩茶。这种茶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着多种功效,不但可做茶饮,有着醒心、明目、健神、止渴、杀菌、解暑、醒酒等作用,还可入药治百病,具有降压、抗辐射、防癌、延缓衰老等延年益寿之功效。这么大气的一杯茶当属最令我敬畏的一位老师——曾院长。在面对曾院长时不仅我的心是颤抖的,身体也因紧张而颤抖。不要因为我这样形容你们就觉得我们曾院长是一位凶神恶煞的老师,相反,她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而且很严谨的资深文学教授,她的名气在学术界稳居已久。为何对我来说曾院长是武夷岩茶,这要从研一开学刚刚开始上课说起。研一的第一节课就是曾院长的课,上课前我就对曾院长早有耳闻,想着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教授上课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这第一节文学课,让我有种想直接退学的冲动。上完她的课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知,这是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不仅如此,她还布置了作业,我们要在一个星期之内看完一本文学作品,写一篇全英的论文出来,并做一个二十分钟左右的报告。这一下令我精神倍增,不爱读书的我也像打了鸡血一样读起文学作品来。再次上课时,我与搭档作为第一组报告者,可想而知被批得千疮百孔,连最低级的语法错误都比比皆是。但是尽管被批,我们还是在曾院长的话中学到了很多,我从一个不会思考,不懂得如何做学术,写学术论文的新手,慢慢被带上了正道。这一口茶让我喝完便醒心明目。院长她不怎么夸赞自己的学生,但是面对着这些年来大批优异的学生从科大毕业,回首再看往年的'成绩,她也很欣慰,很自豪。也就是这么一位严师,才带出了那么多高徒。曾院长的课充满了整个研一的生活,在她的课上,不仅上课要时时刻刻认真听,做笔记,课后也要及时复习,搜集资料,不然,期末真得是在挂科的悬崖边上徘徊。我虽不是文学专业,但我在曾院长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文学知识,还有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我懂得了触类旁通,也学会了融会贯通。曾院长对学术的态度还有她对知识、对学问的热爱让我敬佩不已,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人心永远不会衰老,这也是品着院长这杯茶所具有的延年益寿的功效。

  最后一杯,也是我最爱的一杯茶——玫瑰花茶。在我心里,玫瑰是集万千宠爱及娇美艳丽与一身的花,它不仅象征意义丰富,华丽的外表下还有着颇多实用性,对于女人来说,常用玫瑰可以保持年轻美丽。可想而知,玫瑰沏的茶也有诸多功效:美化皮肤,舒解神经,滋润养颜,活血化瘀,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等。这么华美又实用的茶当属我的导师。在我还不是科大一员时我就对她倾慕已久,入学复试时,我在外院门厅看到她的照片及简介,那容貌与我母亲年轻时颇有几分相似,或许这也是她一直在我心中有着特殊位置的原因之一。复试之后选导师时我就果断只选了她。开学后,我如愿地成为了她的弟子。研一期间我虽然跟导师接触的并不多,可每一次都让我记忆犹新。还记得第一次的读书报告会,她早早的就为我们每个人准备了一杯她沏好的茶,由于对我们的了解也不够多,我们每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她都听得很认真,不仅一直拿笔记录,还常抬头注视我们的神情,与我们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每一个人发言完她都先对我们肯定一番,让我们很有存在感,我记得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还不错,还不错,这一点都值得你们学习,继续做!”接着又一一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她的眼光总是那么犀利,一下子就能揪出我们的问题,她还细致地跟我们说接下来要怎么做,因此与她探讨问题总能让人豁然开朗。这一年里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校创新论坛征稿的时候,那时我想好好准备写一两篇论文投稿,由于初来乍到,自己都是云里雾里,写完一篇之后自我感觉良好地拿给导师指点迷津,她平时很忙,但是当她知道我要与她讨论论文时就主动联系我,腾出时间与我探讨。导师看完我的论文,她的点评让我直跌谷底,视角旧,选材旧,材料也旧,而且选题范围太大,总之就是写了跟没写一样。我本身很灰心,可是她却说:“很好,已经很不错了,至少你敢写,没有哪一个是刚开始就会写论文的,多写多练就好了。”接着她给我提出了一系列的修改意见,跟导师讨论后我受益匪浅,仿佛自己在一片孤海上漂了好几个月终于看到了穿透迷雾的一丝微光。接下来的修改与第二篇论文就完成得很顺利,并有一篇获了奖。事后当我感谢她对我的指点时,她笑着说:“我希望你继续练习写论文。”她的笑让我觉得几个星期的埋头苦写都是小菜一碟。导师对于我的恩情就像这玫瑰花茶一样,可以让我在倍感压力时舒缓神经,细细品味则终身受益。

  晴空万里的早晨,人们需要一杯茶使自己神清气爽;慵懒的下午,一边看书,一边喝茶,能够修身养性;到了落日余晖的傍晚,倦的时候需要一杯茶让自己提神醒脑。老师就如茶,淡淡的香气,浓浓的恩情。常言道:人走茶凉。对于老师这杯茶,不管走得再远,温热都在心中,所以人走茶不凉。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5

  “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

  ——题记

  坎坷选择师生缘分

  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中国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身教言传大爱无疆

  ——“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

  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

  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平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一定要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让这份幸运褪色,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希望能帮助我的导师分担一些工作中的辛苦。

  我时刻都能感受到,我所在的师门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李老师是我们的爸爸,师母是我们的妈妈,而师兄师姐则是我们的哥哥姐姐,将来的师弟师妹是我们的弟弟妹妹,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管教,也有充满爱意的包容。李老师总是会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老师循循善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设身处地为人师表

  李华山老师的座右铭是“仁心仁术,求真求精”。

  我在老师的个人网站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有些病人很早就来医院排队挂号,实在辛苦。……患者反映因挂不到号,从票贩子手里花钱买号,实在没有必要,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会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挂不上号且病情较急的还可以直接去诊室加号。……”

  一次,随老师参加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论坛,一位老师将他的疑难病例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位年轻的女患者,患有多年不愈的便秘,她辗转各大中西医院,始终没有好转。因为还担心结婚怀孕后会影响胎儿,整日焦虑忧郁,还伴有了一些精神症状。全场很多治疗便秘的专家鉴于她的治病经历和顽固的症状表现,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建议手术治疗。而老师说,我们要与患者换位思考,像这样还有希望通过中医治好的病例,我们不能轻易手术,患者还年轻,还没有结婚生子,手术切掉直肠的话,她得下半辈子怎么办呢,而且患者还有轻微的精神症状,一旦手术后疗效不显著,那对患者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我们首先要想办法给患者的肛门减压,让患者的自主排便成为可能,给患者建立信心,然后再想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治疗……老师为患者设身处地的着想,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

  老师对患者的体谅和关怀,温暖着患者,也温暖着作为学生的我。他让我知道,一个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有那一颗仁爱的心。这是除了专业知识外,更值得我去学习体会的。

  后记:

  好多人在选导师的时候都会担心,他到底会不会教我们很多东西,会不会很严厉,毕业后管不管我们工作……。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我最看重的是一个老师的品行:他关爱学生,不断学习,医术精湛,还有一颗治病救人的仁心,一个老师具备了这些,对我来说就是我最好的导师,要我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去沉淀。

  而我的导师李华山正是这样一位值得学生尊敬和学习的好老师!这让我永远也无悔于我的选择!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幸福是批一身绿;

  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黄;

  而我的幸福是遇见了他——我的导师!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6

  前记:这是9年前旧作,荣获当年南开大学“我和我的导师”征文大赛一等奖,刊登在《南开周报》上。其实我的导师是特别低调的人,我写他事先并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事后也没有和他谈论过此事,不知道他的评价。

  我的导师今年四十出头,是金融系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中年教学科研骨干。我和我的导师可谓有缘:在去年4月份研究生复试时,我便被一位高高瘦瘦、神采奕奕的老师吸引了;10月份确定导师的一次会议上,我又想,要是他能是我的导师就好了;结果会议最后宣布名单,他果然就是我的导师。当时,他身着运动装束,和蔼可亲地给我讲了一番养生之道,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跑步、打球、锻炼身体,告诉我身体和知识同样重要。我的导师不吸烟,不嗜酒,目若晨星,气度温和而又不凡,锋芒内敛,给我的印象好极了。

  第一次去导师家是在师兄的带领下,一路上他告诉我,王老师是个好人,特别好,他安于清贫,潜心做学问,教学和科研都十分出色,又很能写文章,对学生也很好。王老师不慕虚荣,淡泊名利,但有一点,要想从王老师那儿得到什么物质利益,让他为学生挣点什么也是不可能的。

  还是去年11月份,我因看到其他同学陆续有文章发表,自己心中不平衡,便用一星期时间随便凑了一篇文章,拿给王老师看。一周后,他叫我去,态度温和而又严厉地说:“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你的专业底子薄,不要跟别的同学比,要多看书,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不要急于求成。”并给我指定了几本专著。我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茅塞顿开。回去一看,他给我的文章进行了仔细修改,并写了满满一页的评语和意见,我又羞愧又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我的导师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今年夏天,由于课题的原因,我和导师的接触也更多了起来。有一天晚上,我和一位同级同学一块到他家去(那位同学是湖南人),王老师热情地让我们坐,然后拿出一个又大又黄的杏递给那位同学说:“这个杏是天津特产,麦黄杏,南方没有的。今天特意留了给你尝尝。”然后给我们俩讲了杏和其它几种水果的营养价值。

  我的导师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第一次见面他就告诉我,去他家先打电话,因为他要收拾一下房间,平时乱得很。在学业上,他总是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从不勉强,只是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他的治学态度确实很严谨。

  我的导师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具有那一代人的典型特征:聪明、能干、勤奋、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他又是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严于律己、敬老扶幼,背负着生活的甘甜与艰辛,也背负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后记:毕业后不久,听说导师由于家庭和工作原因,调到清华大学,心中的失落感很重。后来打过几次电话,只有一次打通了,说了没多长时间,导师提醒我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就挂断了。联想到上学时的第一个春节放假前,我正犹豫到时要不要给导师拜年,王老师说:“没那么多事,我都在父母那边,你也要好好和父母过年。”这种淡如水的真情深深影响着我。今年中秋节和教师节,格外想念导师,打电话都没有联系上,于是翻出了9年前旧作,算作对导师的想念。我坚信:他一定过得很好!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7

  一声清脆的声音过后。我们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学老师说声再见,就迫不及待的向自己的生活奔去。

  “怎么就考这么点分,暑假去补课。”父亲大人一声令下,我哪敢说一个不字。心想,反正有两个月那,先补一个月课又如何。教我们的有三名老师。其中有一名女老师,教数学。我也最喜欢听她的课啦。因为她教的课真的很好,就像我以前的英语老师一样。跟这次的英语来是一比。那叫天地之差。这次的英语老师教的课,那叫一个……听不懂。发音都和以前的不一样。只要上英语课我门几个就睡觉或者说话。所以,每次考英语,都是我第一个写好,选择题乱钻。其它的不写。导致每一次都是不及格。到家还要听后父母发落。

  一个月的补课生活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从我身边溜走了。去领最后一张卷子的.时候,卷子拿到手,看都没看,往后备箱一仍。去石桥找我的同学去喽。到了石桥之后,我的同学就一人在家,其他的不是玩去啦就是玩去啦。唉,失望。中午啦,也该回家啦,在路上,在我上学的地方,在大门那儿,我看见我最尊敬的老师带着他的孩子从学校那里出来。我现在真是后悔,当时竟没有勇气跟我的老师说上一句话。

  暑假,虽然过得不算好。却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珍惜每分每秒,珍惜友谊,遇到事情大胆的面对。想起以前的我所犯的错,老师的每一次原谅。我发现我长大啦。不再是小孩子啦。正像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自己的路自己走,走到尽头是哭还是甜,只有自己来品尝。’我不知道我的路我将会怎么走,到了尽头是哭还是甜呢……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8

  我是一艘孤单的船,在关于灯塔的记忆里,是一种温暖保佑我,不会熄灭你的光芒,不能淹没我的希望,也许是在远方,还是就在身旁,你照耀我前行的方向。

  ——题记

  搞一个《中国好学生》节目,以后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几位导师背对学生坐着,由学生讲自己的经历与研究设计,遇到喜欢的学生,几位导师一拍椅子哗哗哗转过来,泪流满面地轮番说,“加入我的团队,选我吧,选我吧,我今年有32个课题等待结题,对,你没听错,就是32个,经费不成问题”,画面到此,一定很美,不,不,不,这是我想象的画面。

  “杨哲,你不用担心,我觉得你这次毕业答辩应对地很好,以后肯定能更出色的!”刚刚完成毕业答辩,我走在工科楼中间宽大的平台上,紧握的电话里传来温和而又充满鼓励的声音。光听声音和说话的内容,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的某个师兄或者师姐呢。

  “好的,老师。我回去一定认真总结这次答辩的一些收获,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的。”我开心地回道。

  老师?是的,刚刚那亲切的那让人丝毫没有距离感的声音,既不是出自我的师兄,也不是我的师姐,而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周军老师。

  初次相识

  第一次见周军老师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依然清晰——“咚,咚,咚”的轻轻敲门声在伴随着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之后响起,推门进来的是一位身材不高,略显清瘦,但颇具威仪的中年男子,他身着一件灰蓝色的格子衬衫和一条浅棕色的裤子,手提一黑色文件包,走上讲台的步伐稳健,不急不徐,自有一种轻松惬意的气度。嘴角微扬,挂着一种亲切的笑容,时刻传递出的是一种正能量信息流。额下眉角如棱,鼻梁立峰,架一幅乌金边眼镜,双目炯炯却不逼视。一副轻巧的眼镜折**学识,颇有文艺范儿,更是一种知识力量的彰显。他转过头面向我们,亲切地笑着跟我们打了个招呼,开始了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我才知道他是我们09级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的学业辅导老师,那天他说的很多话至今我仍铭记于心。

  毕业季,那点事

  平凡的日子,有着斑斓的色彩;平淡的岁月,有着辉煌的内涵。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年时光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溜走了,是决定未来人生规划的时候了,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困扰我良久。考研心路,承载着太多的辛酸,记录着点滴的付出;就业之路,面临着太多未知的变数,但这一切又是必须要去面对的,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在迷茫困顿的时刻,我想起了周老师在给我们做学业辅导老师时,提到过关于就业与考研抉择方面的辅导课题?,??然后我就主动去找了周老师,希望他能给我一些意见。

  在和周老师的交流中,他表现出的那一份热情、耐心、责任,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时刻为之感动。在和老师促膝长谈之后,我就下定决心去考,选择继续深造,而且我要报考周老师的研究生。在考研的那段日子里,周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打电话,电话里仔细询问我最近的复**备考情况,遇到化工类专业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去找他。可以说,在考研那段比较辛苦的日子里,周老师给予了我学**上最大的关怀与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己不懈的努力,周老师学**上的帮助下,我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又如愿有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导师为我传道授业解惑,为此,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师从周老师,研究方向主要定位于煤化工新技术(煤清洁转化分级利用)的研究开发利用。本科阶段,接触这一课题的专业知识比较少,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大四毕业设计、实验方案制定,毕业论文撰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后来,周老师给我进行了多次的辅导,我的实验得以顺利地进行,完美地结束自己四年的大学求学生涯。我记得周老师当时对我说过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为学必有初始阶段,知识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只有扎扎实实打下良好基础,才能进军更高深的知识。做学问,要做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至今,周老师的这席话依然激励着我前行。

  诚于做人,恒于学问

  人常说,做学问的老师一般都很严苛,不苟言笑。但是我说,你错了,其实不是这样,至少周老师不是这样。他在日常生活中,和我们学生之间特别能聊得来,经常能把大家逗乐。有时候他会和我们谈人生,说一个人的成长受到家庭很大的影响。他常常和我们讲,人生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痛苦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但这短暂的快乐才让人更觉得生活还是充满了期盼。他以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我们要不断探索,开阔思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出类拔萃。有时你会惊讶,眼前的这个人没有一点老师的影子,那时他真的就像我的朋友,一个比我年长,社会阅历更丰富的朋友!但在对待工作上,他总是很严格,他时常教育我们要从小事着眼,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也许是专业素养的缘故,他“眼神”格外好使,十几秒钟放过去的PPT,他能一眼看到你的单位写的不规范,错别字,图表问题,文字表述不确切等等。有的时候,他会当场一边改一边给你说凡事要细心,到了工作单位绝对不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有的时候,他会大发脾气,恨我们进步太慢,恨我们努力的程度还不够,恨我们不勤于思考。对于周老师的讲课,听过他课的人,都不由得要给“赞”。周老师的讲课从不会照本宣科地去读PPT,PPT只是他的一个提纲,对于个人专业的前沿性知识和进展,他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心里暗自惊讶周老师竟有如此好口才,同时对于前瞻性的专业发展有如此的把握,足见他深厚的功底和开阔的视野。我当时非常惊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配得上“享受”两个字。记得有一次,我写好了一篇论文,投稿之前希望老师再帮我润色润色,就给老师邮箱发了一封论文原稿,结果当晚我就收到了邮件回复,我清楚地记得论文最后修改时间是20xx年2月3号3点53分,论文上一片密密麻麻的修改内容,那时候,心里十分高兴,能够在求学道路上遇到一位如此认真与负责的老师,然后,我在微信朋友圈里更新状态“两年来,导师教会我最多的就是认真与负责”。周老师常鼓励我多去参加一些名人论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等等,开拓我的眼界,了解我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他常提到,大学者,不是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他的真知灼见,对我的影响真的很深。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三寸笔。十年树木,十载风,十万栋梁,十载雨。我觉得这是对周老师最为真实的褒奖。

  用曾在微博上看到过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不论时间过去多么久,也不管来路有多么坎坷,更不用理会有多少的波折,你一定都要是最快乐、最开心的那一个!向前看和向后望,你都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没有之一!也许你会有好多好多的徒弟,但在煤化工领域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师傅,永远年轻的师傅!你是良师,亦是朋友!就此搁笔,愿恩师健康、平安。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9

  师者,伟哉!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使心通其意。——题记

  生而为人,必有师者。师也,教人而为学,育人而为才,以学授之,以德传之,以仁容之,以心待之,此乃师之道也。

  人生在世,没有谁天生就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都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普适性的知识和严格的教育之后,才会有所启发,有所顿悟,有所领会。为人之师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老师也好,导师也罢,都是教授他人学识,传授他人智慧的智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者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一个或者那么几个人,授予你知识,教导你成长,给予你鼓励,为你指明方向,他们就是所谓的“师”者。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语道尽老师的内涵与真谛,也从侧面反映出为师之路的艰辛与漫长。身为人师,以学识为根,以宽容为源,以育人为本,师为师的上乘之道;身为学生,以自强为根,以勤奋为源,以学习为本,乃学生为学之道。师生之关系,就好比树枝与树叶,树枝茁壮,则树叶繁茂,反之,树枝枯萎,长出的树叶也必枯黄无力。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我们这个时代来看,确实含有一定的这里在里边,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缺乏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坦然的心态,总在仰望大师们的辉煌成就,讨论社会对我们的不公,世俗心理偏激,容易产生一种懈怠和惰性思想。要求严格和态度严谨的老师在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你懈怠时,他们会催发起你的兴趣;当你惰性大发时,他们会激起你的斗志。导师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一个支点,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点,指引着我们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带领着我们栖息于心灵的一方净土之上。为人之师的艰辛,堪比在飞沙走石的荒漠之中行走,留下的不仅仅是汗水,还有一个个承载着无数痛苦的足迹,他们以一己之力,凭着坚定的信仰,为我们踏出一条条宽广而煜煜生辉的康庄大道,指引着我们走向辉煌的殿堂,承接每一份彩虹般璀璨耀眼的人性之美。

  作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建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立足于校园的基础,更是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奠基石。小学至高中期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这种初级阶段的教育方式淡化了师生关系,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与自己的导师基本上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与导师更密切的交流和沟通,深化这一份难得而令人难忘的师生情分。师为舵,生为船,如此师生关系,使我们穷尽其生追寻的,在布满荆棘和坎坷横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在我们迷茫困惑时给我们指明方向,在学业上给予我们帮助,是我们的缘分,把握这种缘分,就是把握住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明灯。良师易觅,师恩南还。古人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对于宏宏如泰山之势的师恩而言,应改为:“涌泉之恩,当以一生相报”,这份恩情,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

  中国古圣先贤视自己的弟子为桃李芬芳,弟子视恩师为春风化雨。清末艺术大师齐白石,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他一生有情有意,在学习中国画艺术时遇到两位良师,第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胡沁园,不仅教授他中国画的入门之道,而且帮他度过了人生中最窘困的时期,对于胡沁园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牢记肺腑,铭记一生,称其为“生平第一知己”;第二位师王闿运大师,在其门下,齐白石艺术视野大展,向着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迈出了关键步子。对于者两份恩情,他后来有诗云:“则思处处堪挥泪,食果看花总有恩”,表达了对师恩深深的怀念之情。像齐白石这份和谐而令人感动的师生情谊随着历史的洪流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我们与自己导师的结合应该以“游于艺”为基础,以“志于道”为目的。在这个经济腾飞和商业崛起的时代,师生之间的这份关系容易被盖上“利益”的印章,使得我们对老师的

  这份恩情逐渐被腐蚀得无影无踪,我们应该摒弃这种世俗的认识,跟随自己内心,学会感恩。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永远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他们像夜里点燃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在商业上印上“道”的标记,但是决不能在传统的道德上印上“商”的标记,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及时雨,雪中炭,这份恩情值得我们永远铭刻于心。师者,以菩提睿智之才,洗涤一颗颗无知懵懂的心,为我们点亮智慧的光芒,如苍茫石峰中的柔情花海,带给每个人美得感受,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心灵之光。师恩深似海,生情重如山,伟哉,师者!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0

  生活充满了选择,从每一事物剔除一切枝节后,剩下的都是一种选择。你选择如何应付生活中的种种情形、你选择他人会怎样影响你的情绪、你选择是心情愉快还是心情恶劣。说到底,如何生活是你自己的选择,而我选择了读研。读研并非是完美的选择,因为它充满艰辛;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完美的,因为它注定难忘。在这条艰辛又难忘的道路上,感谢我的导师——李山林老师对我的指引,让我能够向更好的自己前行。

  作为一名教育类研究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我最至高的目标,李山林老师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们以传道授业为职责,以解答疑惑为本业,他们兢兢业业,他们恪尽职守,他们帮助学生开启了知识与智慧的大门,在学生心中播种了善与美的种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李老师也是这样一位秉性宽厚又充满智慧的教师,已近花甲之年的他还坚持在教育与科研的一线,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同时为人亲和,受人尊敬,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好老师”的名声口耳相传。他先后在小学、中学、大学任教,而无论在哪里,他在师生间都德高望重,一直有着极好的声誉。他所教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大学教授,有的还初出茅庐,现在的他桃李芬芳满天下,硕果盈枝满庭芳。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南来北往,期遇知音。在求学之路上,能够遇到这样一位有着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又和蔼可亲的导师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早在大学期间,李老师就曾担任过我们专业的任课教师,虽然彼时课时不多,但是只言片语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位温和而亲切的老教授。在成为了李老师的研究生弟子后,更加体会到李老师对于工作和学术的热情,他现在虽未担任行政工作,但也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焦心劳思。在学术研究上,尽心尽力,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这样饱满的学术热情,严于律己、脚踏实地的作风,深深地影响到了我,激励我要把握好读研的这几年时光。李老师不仅对自己要求高,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读研阶段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收获。研一刚开学不久,李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张打印好的书单,上面罗列了在研究生阶段应该读的书目,涵盖了文学、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李老师解释道“这些都是我挑选的研究生阶段你们应该阅读的书目,有的与我们研究方向相关,有的虽然不太相关但也是有利于拓宽视野的”。我们作为未来的语文教师,语文教材的内容包含了文史哲、地理、科学等各方面,因此李老师不希望我们局限于本专业内,而应该广泛涉猎,汲取各方面知识,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论文写作是大多数研究生的大难题,因此李老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方面非常认真和负责,他对我们每个人的论文都逐句、逐段地看,甚至连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和标注都不忽略,看到不合适的地方就用笔标注出来,并和我们讨论应该如何修改,这样一篇文章看下来,通常要花费不少时间,但是李老师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对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负责。而李老师管理学生的方法也独树一帜,他不会强迫学生、责骂学生,给予学生尊重与自由,让我们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他常常教育我们,从事学术研究依靠的是热情与兴趣,如果缺乏兴趣,只凭借教条式、填鸭式的引导是毫无意义的。这使我知道了进行学术研究在于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与钻研,只有灵感的.迸发才能产生杰出的智慧和出色的想法。李老师的教诲我一直牢记于心,让自己在漫漫求索路上不忘初心。

  学术研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不只是学术研究。李老师不仅热心于学术,而且关心学生,热爱生活。尽管李老师工作繁忙,但他经常会与我们谈话聊天,和我们说一说他的故事,闲谈之中,透露出长者的智慧,让我们懂得不仅要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李老师也会关心我们“在学校过得还好吗?”“最近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吗?”让在异乡的我们感到亲切与温暖。在节假日,李老师通常会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并做一桌美味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一群人围坐在桌前,向家人一样,格外温馨。通过多次的接触,李老师和我们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对于我们而言他不仅是一位平易朴实的教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挚友。同时李老师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人应该多运动,多活动。已近花甲之年的他虽然不能进行很多高强度的运动,但是每逢傍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会和师母一起在校园内散散步,走一走、逛一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缓解一天工作上的疲劳。由于儿子在外地工作,李老师大多时间都是和师母一起在学校的,结婚几十年,他们依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和睦的家庭氛围让我体会到了他对于家人的责任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一个男人除了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对待家庭也要有责任心。李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教师不仅要教书,传授知识,更要育人,让学生精神成人。

  师恩如山,高山巍巍,使人崇敬;师情如林,森林广阔,无法估量。优秀的导师是人生迷茫时的启明星、是迷途时的指路灯,让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很庆幸自己选择留校读研,让我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很感谢读研期间能遇上李山林老师,让我看到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样子。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1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终身学习,初心不改的品质在她身上有完美体现,这也是她最迷人的所在。在她的引导下,研二的我们也渐渐体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快乐。

  课堂上,她是传道、授业、解惑人,传授我们最新鲜的知识,解答我们专业上的疑惑。但是她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课,也是初心唤醒课,教导我们始终以一颗真心对待自己的专业,让我们想起最初的热爱,回归最初的自己。科研中,她是学术的“发烧友”,她的赤子之心仍然保持,她经常参加全国性质的学术会议,带我们出去体验学习,感受学术氛围浓厚的研讨会,教会我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同时,她并不“闭关锁国”,她是兼容并包的,在学术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她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术问题,也会鼓励、肯定我们的“奇思妙想”,引导我们将这种“奇思妙想”变成可以操作的现实,让思想的小树苗变成一棵参天大树,她经常说:“这是你们学习进步的阶段,也是我成长的阶段”。组会时,她是严谨认真的`,严格检查我们的“周读”任务。我们每周都会阅读学术前沿文献,学习文献中的新方法,总结文献的行文思路,但凡发现我们有丝毫对待论文、对待学术不认真的态度,她会严厉的批评教育,告诫我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术不容有丝毫的懈怠,她及时认真的评价与反馈成为我们认识自我、纠正自我的标杆。调研访谈中,她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女强人”,我们和她曾一起伴着清晨六点的太阳外出,踏着武汉的霓虹归来,她为确保访谈资料的真实性,带着我们走过武汉大街小巷,政府、企业、个体任何一个层面都不遗漏。访谈前整理访前资料,详细列出访谈提纲,访谈中双重记录,一边笔录一边录音,访谈后核对访谈,总结访谈精华,认真仔细,周到全面,以实际行动践行地大“求真务实”的校风校训,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应该对于学术保持的敬畏态度。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2

  他脸上没有多余的肉,罩着一层泛黄的肌肤。身体很瘦但却又不高,总是穿着他那件有些历史的发黄的老式夹克和一双手工布鞋。你总是能从芸芸众生中一眼就瞅到他的,因为他的老夹克特别抢镜头。他总是操一口山东话味很浓的普通话讲课,我们对于他的普通话总是津津乐道。

  这就是我的导师,很朴实、很朴素。

  西游记

  我们本是师徒5人的,我是导师招纳的唯一的女弟子,也是最小的弟子,但我却是其中最闹腾的,我上面有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我就脑子一灵光,自认为自己是小白龙了,自然三个师兄就分别是猴哥、八戒、沙僧了,那么导师呢?大家自然是会猜出来的。

  记得有次吃饭,我一直“口出狂言”,“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导师听到后立马笑开了花,后来上了一盘特别好吃的菜,导师让二师兄夹菜吃的时候,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八戒,多吃点这个菜”。

  这就是我的导师,经常会快速融入我们之中。

  面粉记

  我的导师是不喜吃外面的饭的,原因很简单—————师母的一手好厨艺。我们平时也就跟着导师享口福了。冬至当日,导师挨个打电话通知早点去帮忙包饺子,因此我和师兄便早早就去了,到了之后,看到导师和师母正在忙活,我们也立刻洗了手干了起来,包饺子是件再有趣不过的事了,尤其的好几个人一起包的场景,我们分工明确,我是负责包饺子的。导师在我们去之前就在桌子上摆了好些好吃的'小零食,我是最贪吃的,一边包饺子一边啃着零食,结果倒好,惹得嘴边都是面粉,真真成了爱贪吃的面粉姑娘了,导师和师兄对视一眼,纷纷“窃笑”,我也傻乎乎的跟着傻笑,最后好在师兄交代实情。

  这就是我的导师,会像朋友一样跟我们“闹”。

  退学记

  之前说我是师门中最闹腾的,其实不仅仅如此,我还是最伤脑筋的,因为突然有一天,我对导师说“我不想上学了,打算退学”,当时迷茫、失落各种情绪围绕着我,我开始厌学,开始看不到自己将来的出路,开始变得浮躁,开始觉得上学简直就在浪费生命,导师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他没有批评,也没有责备,知识浅浅的说了句“坐下来聊聊吧”因为跟导师是亦师亦友的,所以之间是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可以谈学习,可以谈生活,也可以谈感情。我们谈了很多,本是一脸沮丧的我,跟导师聊着聊着就突然开心起来。我之所以想退学一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当前的状态,总觉得自己很难再有所发展;二来是因为把时间都花费在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上太过于煎熬。导师的两句话现在还常常浮在耳边“你敢保证想在退学就能找到你喜欢的工作吗?”“能在不喜欢的事情上做好害怕以后找到兴趣所在时做不好吗?”这两个问句着实让我打了个冷颤。

  这就是我的导师,出现问题时能倾听我们心声的导师。

  出游记

  我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不愿意封闭自己的视野。因此我最喜欢外出,喜欢去远地方开开视野,每次跟导师说起的时候,他总是十分赞同,“去外面看看,长长见识,是很好的机会”他总是这样说。当其他同学担心导师会不会同意远行时,我总是能拿到赞同票,因为在导师眼里,我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好好生活。

  这就是我的导师,一个支持我的导师。既然是我与我的导师征文,我更愿意写一些真实的、平淡的、朴素的小事情,而不是花大量篇幅来写导师的科研认真、工作严谨、要求严格,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导师必备的。我的导师自然也都有。

  下节是导师的课,我要收笔了,哦,no,他早早来了,还是那件泛黄的老夹克和那双旧布鞋。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3

  这几个月以来,老师为了加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扩充我们的课外知识量,让我们统一阅读《草房子》,开头我还是草草地读几下,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已经爱到了不可离手的地步了。

  这本树的主要人物有:既活泼又善良还有些鬼点子的桑桑;文弱恬静的纸月;爱学习的杜小康;特殊的陆鹤;有孝心的细马;调皮的阿恕;可怜的`秦大奶奶……积极向上的桑乔一家,勤劳不幸的邱大爷一家,惨遭破产的杜雍和一家……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最喜欢桑桑。桑桑虽然很脏,学习也不名列前茅,但是他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他见到纸月,便一改以前的不干净,说明他知错就改;他帮蒋一轮和白雀传信,说明他乐于助人;他在病危时带妹妹去城里玩,说明他说话算话和关爱妹妹。令我不由地开始敬佩起他。

  以前,我表弟来我家时,我不是跟他抢巧克力,就是和他争饼干。国庆长假,外婆带着表弟来我家玩。我中午要出去上课,好不容易熬过了两个小时,回来正想尝尝新加坡带来的棒棒糖,冲到房间里,傻了。上课得到的奖品——棒棒糖,被贪吃的表弟扫荡一空。心情就像《草房子》中,桑乔奖到的本子被儿子桑桑夺去一般。我怒气冲天,举起手来就要教训他。幸好外婆及时阻止,不然我那拳早就下去了。而读过《草房子》后,我深感羞愧。表弟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何况哥哥还应该谦让嘛!

  其次,我还喜欢杜小康。他虽然身在豪门,却一点也不傲气。成绩好,人品也不错。特别是在红门愈渐冷清时,他对学习深深的热爱,令我感动不已。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那敢作敢当的个性。记得在红门那一章里他们在烤红薯时不小心烧了一大片草坪,在大会上杜小康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肃然起敬,也不禁由生了几分惭愧。使我想起了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一个花瓶,直到现在我还没敢承认那事是我干的。

  《草房子》里还有很多值得赞美的人物,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做好人。与其说他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是他是一面镜子,检讨自己的行为。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来看这本好书,来请这位人生路上的导师——《草房子》。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4

  定义她是玫瑰,可她比玫瑰更坚毅;欣赏她是灯塔,却比灯塔更易靠近;依赖她是大树,不仅温暖还优雅从容;是她带领我们突破一个个难关,面对我们的彷徨、疑惑和忧虑,她从未有过推辞而是鼓励并倾心相助,“全能”的她,我们真的三生有幸遇见!

  她是我们小草园的最美掌舵人!组会时,她会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一个议题,由我们共同讨论,印象最深的是实验法的讨论,作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很少接触实验的方法,对于各种变量的概念以课本上的学习为主,在她的'引导组织下,我们对控制变量、中介变量、实验组、对照组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知道如何去运用,在讨论中我们会互相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她则会在我们的争吵中记录我们不同的看法,全面分析,肯定我们思考的优点,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组会讨论的现场犹如辩论现场一样,但恰恰是这样的针锋相对,我们增加了自我认知,明白了自己的思维定式,学会了取长补短,也在这样的“争吵”中厘清了疑惑的本质,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三个青青在组会的“争吵”中看到了彼此的长处,欣赏的眼光在我们之间出现,相视一笑是最好的证明。

  她也是《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慕课团队的引航人!第一次在慕课上学习文化与自然遗产这门课,我们就被这画面和内容惊艳了。五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代建筑、古典园林、古城民居、帝王陵寝,道教圣地、奇山丽水、神秘化石等众多遗产类型,集专业、科普、趣味于一体,画面精美让我们在生动的讲述中饱览祖国精华、品味传统文化、收获旅游鉴赏力,了解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认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爱上一种生活方式。慕课的背后是对学术的追求,也是对团队精神的建设,我们一起经历收集资料、采访学生、撰写脚本、录制视频、修改图片、更新数据的“快乐”与“痛苦”,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课题的成果,也是彼此间更为深厚的情感,一起“战斗”过的我们不仅是师生,也是有革命友谊的“战友”。慕课发布后,同学们的任何一个反馈她都非常重视,任何一个提问她都积极回复,可以说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付出总会有回报,《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获得了全国最美慕课的荣誉。慕课制作过程中,她对待学问和学习的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们深深折服,也让我们更加热情的投入慕课的幕后工作中。

  研途漫漫,我们都是追梦人,感恩追梦途中有她相伴,我们愿和她上下而求索之,也期待成为她的骄傲。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15

  有人曾说:“你读过的书,遇见的人,看过的风景正在塑造现在的你。”

  四年的本科时光带走我们的稚嫩与懵懂,而沉淀下来的是稳重与执着,怀揣着对未来学习生涯的无比期待和紧张,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开启了一段新的旅途,收获不一样的动容。岁月如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被好好珍惜,因为每一个人所走过的路都独特到无可替代。每一滴为梦想所洒下的汗水和深夜里实验室忙碌的身影都将成为若干年后回忆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不得不承认,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有科研遇到困难的沮丧、有获得阶段性成果的欣喜、有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也有师兄师姐温暖的帮助。所幸的是,在这一段特别的旅程中,我的导师将与我一路同行,做我成长之路的指导者、科研之途的引领者、敬业榜样的树立者、人生之旅的引导者。身教总是大于言传,我的导师许风国老师以一种积极乐观、一丝不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与标杆。

  许老师自本硕博的学习再到海外深造归来,已深深扎根在药大近20年,我想他一定是怀着对这一片土地深深的热忱以及对母校浓浓的爱,才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继续为药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长之路的指导者

  和许老师的初识是在大二,一封大创实验申请的邮件成为了我和许老师之间沟通的一把钥匙,身为研究生院副院长的他丝毫不会让人觉得紧张和拘束,许老师和我交流了一些关于代谢组学的具体研究内容,“组学呢,它是一个非常宽的研究内容,我们常听到的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代谢组学是以生物体内参与物质传递、能量代谢和信息传导等代谢调控的全体小分子物质为研究对象,其整体轮廓包含着生物信息流的终端信息”那时候的我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这个老师充满智慧且为人随和,之后许老师谈到欢迎我加入大创小组并且鼓励我去寻找对该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开展相关研究。已经经历无数次碰壁的我好像看到了希望,竟然还可以自己建一个大创小组,这对于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此后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师兄师姐无比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操作大型仪器,帮助我们如何用代谢组学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如何撰写一篇优质的开题结题报告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对药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大四选择保研至许老师课题组继续开展代谢组学相关研究。

  科研之途的引领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许老师是一个拥有许多“点子”的人,无论是讲座、研讨会,还是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都可以激发出他的科研思路。当我的课题遭遇瓶颈停滞不前而自己又毫无头绪时,许老师总是可以为我答疑解惑,提供新的想法与建议,虽然每次从老师办公室出来总是会有许多新的工作要做,但是经过老师的点拨,自己的方向变得更明确,信念也更坚定,知道了该从哪里入手,该如何做。在科研过程中若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也许所有的努力都会变成徒劳,许老师宛如漆黑夜晚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许老师从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他会围绕我们的课题提出许多他的见解供我们参考,通过文献的查阅让我们自行决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为许老师的学生,我们总是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一步一步地进行科研探索,从无到有培养自己的科研思路。虽然有些时候会因为缺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不知所措,但是在迷茫中寻找突破点对自我能力的提升更有助益。

  一次,向老师进行课题汇报时一张简单的热图老师用了“有趣”二字形容。这张图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物质的变化趋势,而在老师眼中却另有意义。我们要向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路与方法,学习如何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点,以及围绕这个点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且在别人提出质疑时可以完美地作出解释。大家总说科研是枯燥的,可是许老师却常用“讲故事”来形容做科研,可见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便是让它变成兴趣,换句话来说,那便是难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还做不好吗?

  敬业榜样的树立者

  许老师用他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影响着我们、渊博的学识引领着我们,最重要的是他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作为一名授课老师,许老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娓娓道来。研一上学期的《现代药物分析选论》课程中,许老师为我们讲解代谢组学相关知识,授课内容并不仅拘泥于一些成熟的理论,还带领我们探索科研领域前沿技术,让我们慢慢推开了学术的大门,发现科研的魅力。课堂外许老师经常邀请领域内优秀的学者来开展讲座,这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在讲座中许老师不仅自己经常提问,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交流,开拓自己的思维。

  作为身兼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的导师,许老师平衡好了研究生院的工作与对我们课题的指导。他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其敬业精神大家有目共睹。每天早晨我们来实验室时都能看见许老师办公室的.灯已经亮着,有时周末也能看到许老师在办公室中忙碌的身影。尽管身兼数职,尽管每周都奔波在江宁玄武,但许老师丝毫不耽误对我们课题的指导,记得有一次许老师连续出差很长时间,还没休息就马不停蹄赶到办公室听大家的课题汇报,从早晨到中午不曾停歇,当我踏入办公室时,许老师的脸上还透漏着旅途的疲惫,但他仍非常耐心地为我指导课题,对我下一个阶段的实验方案提出建议。这就是导师啊,不仅为我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更是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许老师为他的事业不断奋斗着,在他的岗位不停坚守着,尽管辛苦却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为我们创造越来越好的科研环境,悉心指导并要求我们做到最好。许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名科研工作者、如何爱岗敬业,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之旅的引领者

  成长路上科研之中总是会有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失败,每当我感到灰心沮丧,许老师不懈钻研的精神总能感染着我,让我重拾斗志,是他教会了我沉下心来攻科研,稳扎稳打做实验,引领着我不断前进。

  我的课题中有一步需要测定代谢物的含量,幸运的是实验室的师姐曾建立过相应的检测方法,本以为只要进行方法优化的我在真正开展实验时却发现状况百出。在用标准品进样时有一种代谢物一直无法检出,由于其并非我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我忽略它之后便继续实验。当实验结束后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去和老师汇报结果,老师却把关注点放到了没有检出的物质上,“再微小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略”,老师如是说。为了解决这个疑问,老师对无法检出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流动相的调整、衍生化条件的优化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另外老师还提点我不用着急用样本进样,应该先用标准品做扎实,把条件摸透再测样本。

  这次与老师的交流让我深受触动。由于刚进组不久,我对待实验还不够严谨,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望而却步,这种心态会成为科研路上的拦路虎。老师的提点非常及时、准确,并直击要害,让我在课题初始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心态,扎扎实实地开始第二轮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我通过调整流动相的组成与梯度成功完成了代谢物的检测。科研路非康庄大道,也没有人能走得四平八稳,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中除了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无畏的勇气与决心以经受漫长摸索期的难捱与实验不成功的打击,要能沉下心来抽丝剥茧地分析原因,细致入微地寻找对策,摸索解决方法。唯有如此,才可能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取得一定进展,迈向下一段旅程。

  许老师对我们的帮助不计其数,许老师的优点不胜枚举,每当我们成长中遇到挫折,许老师都能像亲人一样给予我们关怀;每当我们科研中遇到困惑,与许老师的交谈总能让我们豁然开朗;每当我们觉得实验枯燥萌生退意,许老师的敬业精神感染着我们,让我们重拾斗志。许老师在我们研究生这一段旅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影响将一直陪伴着我们。许老师,感恩有您,研路同行!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相关文章:

我和我的导师征文08-18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11-05

我和我的学生征文12-10

“我和我的岗位”征文08-01

我和我的学生主题征文08-17

我的驾照,和我的驾校征文08-24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想念08-01

【书香社区】“我和我的祖国”征文08-02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光荣门第08-09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家乡的变迁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