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毕业设计>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4-06-13 13:11:05 毕业设计 我要投稿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汇总12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汇总12篇]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作为资源消耗大国的我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问题。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之一,必须重视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降低能源消耗,使建筑设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获得一个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资源利用高的建筑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舒适的生存生活环境。本文对节能建筑的含义以及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原则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措施,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建筑设计

  引 言:在建筑领域,巨大的建筑能耗产生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当今建筑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在当前我国能源危机日益突出、建筑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矛盾,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全面的节能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

  1 节能建筑概述

  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与使用能耗两大部分。建造过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的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装中的能耗;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使用期内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电梯和冷热水供应等的能耗。

  建筑节能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包括房屋建筑本体技术、房屋建筑用材料产品、房屋建筑热环境用设备等各方面的节能。建筑节能设计应是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建筑质量和室内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积极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建筑节能范围包括了空调、采暖、炊事、热水供应、家用电气、照明等方面的能耗。因此,节能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点。

  2 节能设计的原则

  2.1 应当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所受到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以及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节能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时应当立足于实际,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设计方案。

  2.2 应当合理地引入新技术工艺。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多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以保证建筑的低能耗与高舒适性,加强各单项新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3 加强对节能设计方案的全面分析。节能建筑本身是一个整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其全生命周期,要保证在该建筑结构正常服役期间,维护费、建设投资等指标都能维持在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上,以免出现额外的大数额使用费用。

  2.4 要注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完美契合。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技术指标的要求和施工质量的问题,而且还要满足人们应用该建筑结构的艺术需求,因此在具体的节能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其使用功能与外观的视觉要求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契合。

  3 节能建筑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观念意识的提高,我国对节能建筑设计越来越重视,相关的设计标准也在逐渐完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并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逐渐的增加,并没有根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做好节能设计。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能源消耗量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主要来自外墙、屋顶、外窗、等,但是外墙消耗量是相同条件发达国家的4到5倍,屋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量为发达国家的2.5到5.5倍,而外窗大致为1.5倍到2.2倍,从总体耗能量上来看,大约是西方国家的3到4倍。

  4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具体措施

  在建筑节能设计的两种方式中,由于主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性高而且复杂,维护工程浩大、投资成本高,并不适用于普通住宅建筑。而被动式建筑节能方式不仅投资成本低、低技术化,也能合理运用建筑资源与环境资源,更加经济化与生态化,是一种高效、低耗、低污的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此,下面将详细分析被动式的建筑节能设计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鉴于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势,也可将其称之为低技术化的建筑节能方式,实施过程中就是通过建筑学方式,在总平面、平面、刨面及细部节电上的设计,合理地引导自然通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4.1 引导自然通风

  通过节点设置引导建筑自然通风,可通过总平面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两个方面来实现。其中,总平面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如何运用建筑体型的方向性和室外环境设计,来到达合理引导自然风流的效果。

  (1)建筑体型设计

  建筑体型设计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扭曲平面、尖劈平面、通透空间、开放空间。扭曲平面:就是通过体型设计增大主导夏季风向的外表面,有效改善建筑吸风面的风环境;尖劈平面:与扭曲平面相对应,通过“尖劈”的形体设计主导冬季风向,由于这种情况下的设计避免了与冬季主导风向形成垂直关系,有效消弱了冬季寒流带来的不利影响;通透空间:在每层建筑中设置适当高度的天窗,可利于疏通室外风流,夏季通风将非常好;开放空间:就是在建筑中适当地设置掏空空间,既利于疏导室内通风也利于释放过大的室外风流。

  (2)室外环境设计

  室外环境设计主要考虑如何开敞空间、利用自然空调、合理设置植被位置、利用构造物达到节能、低耗的效果。开敞空间:尽量设置南向的开敞空间,以便在冬季争取更多的日照,在夏季更加的通风;利用自然空调:所谓的.自然空调就是利用合理的植被设置而达成的。在建筑南侧可以设置水面植被,利用水体蒸发所带来的能量改善微环境的炎热条件,同时这种设置也可以在冬季强化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吸收更多的热量;合理设置植被位置:在室外环境设计中通过合理地设置灌木乔木位置,在引导南侧风向进入建筑室内的同时,在北侧也起到一定的屏障效果;利用构造物:就是灵活利用挡风墙和导风板等构造物,并适当结合绿化设计,引导夏季风流、阻挡冬季寒流。 4.2 太阳能利用

  当前,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探讨建筑节能设计这一话题时太阳能利用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低技术化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太阳能利用与主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有所不同,在该种设计方式下的太阳能利用,主要是以合理构造为基础,通过巧妙的构造设计使太阳能直接被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做到低技术、低成本、低消耗,实现建筑节能、低耗。下面将切实分析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下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1)通过直接受益式系统利用太阳能

  在直接受益式系统中,利用导光板、蓄热墙体等构造物直接利用太阳。利用设置合理的导光板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进室内,使建筑更好的采光和采暖。蓄热墙体一般为混凝土、砖等制成,在白天储存大量的太阳能,晚上则可将能量释放在室内,以供暖,减少冬季制热所消耗的能量。

  (2)通过对流环路式系统利用太阳能

  为了形成对流环路式系统,首先将构件维护部位设置成双层壁面,形成封闭的空气层,然后将各部分的空气层连成一种循环系统,使其在太阳能辐射产生的热力作用下,依靠“热虹吸”作用产生对流环路。在对流环路式系统中,可通过储热体加热空气,然后利用对流循环系统中流动的空气加热室内墙体,满足室内环境对温度稳定的需求,以实现太阳能供暖。

  (3)通过附加日光系统利用太阳能

  附加日光系统一般都建在建筑南向缓冲区,如阳台、小门厅等。在阳台这类南向缓冲区内设置更多的透明玻璃,形成一个比较透明的空间,在其中安置一定数量的储热体吸收太阳能,部分用于储存,部分直接进入室内用于改善室内环境,为人们居住提供更为舒适度的条件。

  5 结束语

  随着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加深,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其中建筑设计也在走绿色道路,节能环保设计越来越成为很多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打方向。为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相适应的设计,努力使建筑能耗最低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毅然. 建筑物体形系数与节能关系的探讨[J].住宅科技,20xx,(04).

  [2] 郑晟.工民建施工节能技术的研究[J].山西建筑.20xx,(06).

  [3] 张 生.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外墙外保温技术探讨[J].科技风,20xx,(04).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2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幸福指数,跟住宅的质量、舒适程度有关,而住宅的质量、舒适程度首先在于建筑设计水平,所以当今的工作重点在于住宅设计。文章说明现阶段的设计优点与缺点,并且提出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建筑住宅;设计;处理措施

  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组成之一,随着当今社会不断的进步,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发达,对于住宅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除了满足日常的遮风挡雨外,舒适程度、个性化、环保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尤其在当今社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空间越来越紧张,高楼层建筑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妥善的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把简约、时尚、环保融入进住宅设计中,能够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正是如今考虑住宅设计问题的重要之处。

  1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几大特点

  1.1平面布局设计更具合理性

  从历史上来讲,随着社会的文化、经济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住宅已经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慢慢的变成一种可以更加舒适享受的地方,从曾经的茅草屋,片瓦遮身,只需要一张椅子一张桌子可以接客到现在有专门负责,娱乐、享受、迎接客人等职责的客厅。商品房已经迈入了主流,而商品房的重点在于房间设计合理性,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各个空间充分发挥作用。现在商品房的空间结构特点在于以客厅为中心,散射性的设计,卧室空间减小,厨房作为住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空间大规模增加,厨房可以增加各种设施,使用更加方便,整体设计更加的规范。此外考虑住宅的外部美观增加空间利用率和内部采光的问题,大部分住宅选择设计阳台。在住宅内部,强弱电线的布局也是当今住宅设计的重要之处。

  1.2竖向布置表现多样性

  屋顶的形式现在大多分为两个,竖向布置与平顶设计。在原先的住宅设计中,平顶式设计虽然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差,夏季多雨的时候容易屋顶漏雨,气温升高的时候不容易散热,屋子内部闷热不堪。现在的住房采取了更加舒适的隔热设计,在屋顶的`下方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设置保温隔热层,这种设计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方面防止外部的热量直接交换室内,使室内温度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保证室内热量不容易流失[1]。此外比较常见的形式还有两种,单坡顶与双坡顶,就是在屋顶下方留下一部分空间和倾斜的屋顶形成一个夹层,这个夹层一方面可以隔绝热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储存物品的空间。

  1.3平面布置更具灵活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所以住户也有不断的需求,在这个期间使用的功能也不断的改变,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现代住宅设计必须要更加的多变,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今的商品房设计更加满足这个特点,例如预留门洞等,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改变内部的空间设计,一方面也可以将各个部分分开或整合,灵活性增加,所以很多的商品房,一套房子大都可以使用数代,给住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1.4住宅及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现在住宅设计均考虑外部的环境因素,根据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确定住宅的空间设计。例如小区的设计类型,绿化带的覆盖程度。都需要考虑地理等条件,提前把绿化位置设计好,可以为小区住民提供更好的感官体验。

  2现阶段居住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住宅也面临着各种的问题,如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同居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但是在追求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中,对住宅设计有了更高的需求,居民对房屋的质量等各方面更加的重视,而且未来还要迈入智能时代,所以在今后的住宅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住宅设计的高格调还要减少住宅的设计成本,为开发商减少投资,满足各方的需求[2]。住宅的环境环保设计是现在住宅的一大特点,但是因为对环保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进入一个思维盲区,很多的设计者为了追求过度的外观美感,忘记了住宅功能的本质,绿化区面积的增加确实履行了环保的理念,但是由于绿化区域增加,土地利用率减少,这并不是环保设计真正的理念。环保设计不仅仅是绿化面积,还有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使用纯绿色没有污染的材质建造住宅,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等。

  3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的应对措施

  3.1科学规划总体设计

  随着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日益增加,不但要满足小区与环境的协调,还要体现当前城市的特点特色,将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住宅建设中。与此同时小区的建设在保证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城市环境的统一性,增加城市整体的美感。住宅区内部的土地划分也要合理,不能够空间狭小太过的堵塞,注重小区住户的疏散与舒适程度。

  3.2合理完成建筑设计

  建筑的材料和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工艺的使用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享受自己生活,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也是今后的发展目标之一。例如自动消防系统,停车报警系统,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住宅设计更加的精细化,住宅更加的人性化,所以设计师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来不断适应发展迅速的社会[3]。

  3.3环境及室内的景观设计

  住宅的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满足环保,更要满足日常的休闲娱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各个年龄断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需要,例如老人的健身区,儿童的娱乐区等。在小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植物的特点,通过各种的搭配组合给人们一种新奇的感受,给居民带来一种意境一种自然的渗透感。小区内部的绿化配置要一年四季都有绿色的植物,无论何时都可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最大的景观效益。对于屋内的环境设计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以人为本,突出的表达个性化,从景观外表的美感提升到对于景观风格文化的感受。

  4结束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现代的小区设计中,居住小区设计的重点应该在于内部规划、住宅的设计风格,内部的景观设计等,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使住宅区有着超前的设计理念,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被淘汰,建设出当今时代的精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黎.住宅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xx,(5):128+130.

  [2]曹玉龙.超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对应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xx.

  [3]宋广迪.大连地区高层住宅外界面细部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3

  1.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

  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4.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7.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xx;

  8.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xx 年第 27 卷;

  10.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xx (04);

  12.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xx. 1. p40;

  13.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xx, 09 : 90-93;

  14.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xx 年 3 月,24 (1):133-142;

  15.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xx 年 06 月,1 (3 ) : 323-328;

  16.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 (3);

  17.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xx,28(6) : 656-660;

  18.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xx,03;

  19.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0.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xx,28 (2); 154-157;

  21. 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xx,20 (4);30-33;

  22. 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 4, 24 (5);

  23. 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xx,33(18): 26-27;

  24. 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 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 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 (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8. 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29. 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xx;

  30. 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1、腾智明,朱金铨编著.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32、黄棠.王效通主编. 《结构设计原理(上册)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3、邵全,韦敏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34、王祖华主编.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35、王萍主编.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6、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7、朱彦鹏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38、黄双华主编.《房屋结构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39、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xx

  40、侯治国主编.《砼结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4

  1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

  我国传统的设计模式主要是由建筑、结构、水、暖、电气专业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其中建筑专业为主导,其他专业辅助完成。分成4个阶段:①前期策划阶段建立总的目标,对场地及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确定建筑意向;②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按照本专业的总则进行辅助;③扩初设计阶段各专业根据所决定的建筑方案进行初步的专业设计,由建筑专业提出作业图,其他各专业反提资料;④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是按照施工图纸的标准完善、细化初步设计图纸。

  2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绿色建筑的设计大多数是依据《绿标》设定建筑的绿色建筑认证目标后,由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指导项目设计团队完成设计。在目前这种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的自然融合。现对几类典型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设计人员和相关咨询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流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1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滞后

  一些建设者(甲方)对绿色建筑理念缺乏深入了解,等到了施工图阶段才会考虑聘请绿色建筑咨询工程师,制定绿色建筑技术方案,对设计方案的修改也只能是以“打补丁”的形式出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与建筑的冲突,并且也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例如绿色建筑对室内采光、室内外通风、综合能耗等有定量要求,如在施工图阶段才进行模拟分析,一旦发现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可能需进行较大改动,甚至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3]。同时,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本体设计有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同样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关注内容,部分关注点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就需考虑,如场址的选择、场地生态的保护、场地内旧建筑的利用、场地内以及周边的物理环境、建筑周边的交通、与周边建筑的设施共享情况、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下空间的利用等[4-5]。但因为在项目前期无绿色建筑设计指导人员的介入,此部分因素无法进行合理优化。

  2.2设计团队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作

  很多绿色建筑技术属于综合性技术,需要多专业以及相关的技术厂家配合设计。例如场地内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如果要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则需要对场地内的雨水收集量和利用量进行用水平衡分析,这就需要景观专业给排水专业提供景观用水数据,同时需要雨水设施厂家给予技术支持。但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建造流程中,景观专业以及设备厂家的介入往往已经到了施工图设计后期。这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合理设计造成了一定影响。

  2.3设计团队对绿色建筑理念模糊,职责不明确

  现在很多绿色建筑项目中,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理解有限,且并未意识到自己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职责,而是仅仅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要求放入设计图纸中,缺乏主动设计意识。例如,在最初方案设计时,建筑师多是以建筑美学和功能作为设计目标进行设计,提交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审核,如存在不满足《绿标》条文的情况,则按照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建议进行方案调整,并未在方案设计之初将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融入建筑设计中,更缺乏对被动技术的利用意识和对潜在适宜技术的估计。

  3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优化

  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现从绿色建筑顾问的角度,以《绿标》为基础,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流程进行优化,使其符合绿色建筑设计特点。

  3.1项目设计团队

  绿色建筑设计团队人员更加复杂。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绿色建筑专项技术厂家等。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有不同的人员参与到设计团队中,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整实现[6]。

  3.2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设计流程包括前期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扩初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团队的成员应在各自相应的时间参加到设计团队中,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应当在最初向甲方介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时,也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工作流程向其进行介绍,协助项目负责人及时组建团队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依据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要求,建立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并给出各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各阶段形成的绿色建筑设计成果。1)前期策划阶段组建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召开绿色建筑启动会,进行绿色建筑理念宣讲———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研讨会(2次以上):分析场地性质、地区气候资源、周边交通、服务设施等因素,探究适宜技术、增量成本。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规划师、造价评估师、环境评估工程师。2)方案设计阶段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方案研讨会(2次以上)—下发各专业绿色建筑方案设计要求—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审核设计指标(并反复优化)—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报建方案。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3)扩初设计阶段技术深化落实设计研讨会(2次以上)—绿色建筑扩初设计—审核设计图纸—对设计图纸进行计算机模拟:室外风环境;室内自然采光;室内自然通风;建筑综合能耗(优化设计)—完成绿色建筑扩初设计。参与人员包括:甲方、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专项技术厂家、设备供应商、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4)施工图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深化—完成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核施工图,如参数有变化,则再次进行相应的算机模拟—绿色建筑施工图出图—校对,审核,会签。参与人员包括:甲方、总承建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结构设计、专项技术厂家、模拟分析师、造价评估师。5)施工及验收阶段施工图交底—绿色施工培训—施工—调试—竣工验收。参与人员包括:甲方、总承建商、分包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建筑师、结构设计师、给排水、暖通、电气工程师、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监理、调试工程师、设备供应商、专项技术厂家、造价评估师。

  3.3绿色建筑设计流程特点

  上述绿色建筑设计流程是以《绿标》为基础,秉承“整体设计方法”的理念,对现有的设计流程进行优化,其将绿色建筑咨询顾问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流程相融合,该设计流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全程指导设计工作

  在前期策划阶段,绿色建筑咨询顾问参与到项目策划中,并向项目甲方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和设计流程,协助甲方在前期组建设计团队,并召开绿色建筑启动会,向设计团队成员宣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流程,介绍团队设计人员各自的职责及其介入设计的阶段,鼓励设计人员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方案的讨论中,增强建筑设计师对被动技术的利用意识。

  2)定期的会议讨论制度保障了设计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项目负责人应制定严格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设计沟通会及专家研讨会,协调各专业的及时沟通。议程要合理,所有人都事先同意,建议一周一次,每次会议要决定下一周的计划。

  3)借助模拟软件优化设计

  每个阶段,绿色建筑咨询顾问都会借助模拟软件辅助优化设计。方案阶段,借助模拟分析软件开展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为团队成员检验各种想法,然后整合到一起,不断地提出意见、反馈、优化方案;扩初设计阶段,借助模拟软件检验扩初设计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图阶段,则借助模拟软件完成对项目最终设计结果的分析整理。

  4结语

  绿色建筑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使用的创新技术较多,但是只有各项技术与建筑本身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建筑的综合性能效益最大化。绿色建筑设计团队的人员构成也较为复杂,与普通建筑相比,增加了各类咨询公司与相关绿色建筑技术厂家;同时,依据项目情况,还可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提供技术支持。多数绿色建筑技术均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设计团队中跨学科的协作和交流是各项技术与建筑有机结合的重要保障。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必须对团队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始终以《绿标》为基础,坚持“整体设计”理念,带领团队所有成员共同推动设计过程循环向前发展。高效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可减少技术补丁和设计变更,降低经济成本,保证绿色建筑设计品质。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5

  一、现代城市建筑创作概况

  (一)现代城市建筑体现传统建筑理念的问题经验

  其实在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设计者们一直都在追求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成功运用。也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先生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被评为“当代中国建筑精品”,其设计顺应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兼具闽北特色与江南婉约风格,颇具地方乡土气息,又有浓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水楼阁,建筑与自然的精巧契合成功地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但在大多数的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实质上被忽视,有的只是外在建筑上的直接借用。现代建筑创作要想获得发展,那么就需要设计者真正的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下建筑中的照搬照套和成功模式的反复模仿。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1、民族文化精神的摒弃,盲目崇洋媚外: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本身精神的一种体现。当下的建筑设计者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创作中,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而是盲目引入西方建筑的特色文化,丢失了我们民族建筑的优势。

  2、忽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中国建筑因地域不同各具特色。如北京故宫是皇家园林,气场恢弘,规模庞大;而苏州园林地处江南,其设计也充分展现出江南的婉约灵气,建筑精致颇显秀气灵巧。现代建筑大同小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渐渐弱化,难以从建筑设计中得以体现。

  3、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全球升温,环境恶化,往昔的建筑年代久远,难免有所毁损。我们在思考运用传统建筑理念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传统建筑的急剧流失。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都是一巨大冲击和挑战。

  (三)漠视传统建筑文化的.原因

  1、人才匮乏,大众文化内涵缺失: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普遍缺乏艺术方面的教育熏陶。大众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大都没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建筑方面的人才,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没有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在设计中难以将传统建筑理念的内涵成功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结果大多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而被弃之不用。

  2、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建筑理念应用流于形式;:简便快捷成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民族文化受到挤压,人们精神肤浅。在建筑设计中,快餐文化也成为流行。直接将传统建筑的一部分添加到现代建筑中,不伦不类,传统的建筑文化理念失去价值,流于形式。

  3、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存留少: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不能直接照搬照套传统的建筑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这在技术和艺术手段上都有一定困难。传统建筑的流失就是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运用也形成更大的障碍。

  二、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建筑创作中融入传统理念的必要性

  1、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独具民族特色:建筑大师梁思成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木质房屋,恢弘殿宇,亦或是精美园林,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人民思想汇集成的实体,是伟大劳动人民技术手段艺术精神的合二为一。现代建筑创作中,缺失了我们民族本来的建筑风格面貌。将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具体应用于城市建筑中,既有利于促进城市建筑整体的协调美观,突出城市自己的地方特色,又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艺术。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在现代建筑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无可替代。

  2、文化传承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被人们有所摒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方方面面都加以努力,包括将建筑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创作中,以此集文化建筑于一体,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

  (二)创作手法的借鉴学习

  1、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本是实物,其价值就在于劳动人民所赋予的寓意。传统建筑观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成功运用,并不是指将传统建筑中的部分挪到现代建筑中,而是将建筑符号所代表的意境神韵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把握其中的精神韵味进行设计。

  2、传统形制的运用:传统建筑构造精致精巧,形状各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敢于创新,活学活用传统建筑的体制,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所在,建造出富含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制。

  3、传统材料的运用: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材、瓦片为主。现今社会,新兴材料不断涌现出来。但是传统材料的适当运用既可以增添文化特色,也有利于节约成本。

  三、思想理念的借鉴应用

  (一)天人合一理念

  古代劳动人民尊重热爱自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他们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增强人民生活居住的舒适感和视觉效果上的美感。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追求简便舒适,交通便利,健康的生活品质。因此,纯粹意味地强求建筑与自然配合建造并不现实。设计者在追求这一理念中,应该尽量把握其本质。

  (二)中庸理念

  中国古代人民讲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这是中庸的本质所在。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学习应用中庸思想,不过分强调建筑的特色风格,要考虑建筑的整体效果,在格式色彩上都匀称的表现出来,因地制宜。没有一部分凸显,但各部分都配合得当,整体的效果大气朴实。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元素的配置,不固守传统建筑的全部,防止纯粹复古,失掉现代建筑的优势。

  (三)朴实纯真理念

  古代的建筑之所以能够成功保留到现在,一方面体现了建筑的牢固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设计者对于建筑负责的态度。现代多数建筑工程竣工迅速,简单却也粗糙。设计者应该借鉴传统建筑文化中设计者们的朴实纯真的建造理念,力求设计出成功的建筑作品。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要走的道路。同样,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建筑的设计创造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的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要注意环保节约,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

  我国现代建筑创造的未来在哪里?梁思成这样说,“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这位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作出极大贡献的伟人为我们指出了我国现代建筑创作的前景和未来。传统建筑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学习。盲目地复古和一味地追求西方建筑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我国现代建筑的未来,就是要不断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灵魂,然后将之与现代科技技术手段相结合,建造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工程。

  五、结语

  综合以上看来,对于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创造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对传统建筑形体的运用,更需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后基础上,从建筑的思想理念和创作手法等多方面进行学习运用。建筑是文化的实物体现,发展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创作中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值得我们探索应用的价值,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完善中华文化。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6

  一、火灾连接时间内的补水量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7.3.2 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高层建筑应设消防水池:7.3.2.1 市政给水管道和进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7.3.2.2 市政给水管道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管(二类居住建筑除外)。

  根据以上的两条,大多数高层建筑要设消防水池,不论从水量还是水压以及供水安全上市政给水都不太可能满足高层建筑用水的水量和水压。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和室外消防用水总量扣除连续补充的水量。对于市政给水在火灾延续时间内连续补充的水量往往会被设计人员忽略, 并且有些地方消防审核部门并不认可这种做法, 使得设计人员不得不放弃了这种可以减小消防水池容积的方法。

  要保证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就得保证补水的安全性,所以消防水池的进水管应连成环状并且应有两路进水, 当检修其中的一路进水管时,另一路进水管仍能够满足保证消防水池的进水,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这个补水量是可观的。举例来说,假设进水管的设计流速为1.50m/s 设计管径为dn150(管材为焊接钢管),由管道水利计算表查得水量为81.0m3/h,消火栓火灾延续时间为3 小时,自动喷洒火灾延续时间为1 小时,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连续补充水量为102.6x3+102.6=410.4m3。

  对于一类高层综合楼(建筑高度超过50m),室外消防用水量(消火栓用水量30l/s, 火灾延续时间3h) 其中贮存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3243;室内消防用水量(消火栓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3h),其中贮存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4323;自动喷洒灭火系统用水量为100.8m3,扣除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410.4m3,消防水池的容积就为 (324+432+100.8-410.4=446.4m3)小于500m3。消防水池就无须分格了。在进水水压充足时,水池进水管流速还可以设计大一些。由此可见火灾延续时间内的补水量是相当可观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减少消防水池的容积, 使水池容积小于500m3也就能避免水池分格给设计上带来的诸多麻烦。

  如若扣除了补水量后水池的有效容积还超过500m3时,水池就应分成两格。水池分格后检修其中的一个水池时,就引发了消防水池的供水安全性问题。论文参考,供水安全。以下介绍消防水池分格后的几种消防水泵吸水做法。

  二、消防水池分格后的三种消防水泵吸水做法

  第一种做法, 所有的消防水泵都从吸水管环网上吸水,当水池a 需要检修清洗时,可以关闭的阀门1、阀门2.需要检修水池b时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在检查其中一个水池时。若一套消防泵里的其中一台水泵坏了,另一台水泵仍能通过吸水环网吸水。但是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依赖吸水管环网上的管件和阀门的安全性。例如阀门1 或2 坏了,检修阀门1 或2 就必须关闭阀门3 和阀门4,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消防水泵都不能从消防水池中吸水;所有阀门若损坏都无法更换,管件及阀门的损坏会造成整个消防系统瘫痪; 实际工程中由于泵房高度及水池有效水位受限,且吸水管道容易集气,故此做法实现起来受一定限制。

  第二种做法, 这种做法是在两个水池之间设置公共吸水井,所有的消防水泵独立设吸水管,从公共吸水井中吸水。当检修水a时,关闭阀门1,水池b 的水仍能进入到公共吸水井并供消防系统吸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每台消防水泵都有独立的吸水管;在检修其中一个水池时;若一套消防系统里的其中一台水泵坏了,其备用水泵仍能够从公共吸水,保证供水安全。他的缺点是阀门1.2 损坏无法更换并且吸水井无法检修和清洗,一旦公共吸水井无法工作,整个消防给水系统就瘫痪了。论文参考,供水安全。论文参考,供水安全。另增大了消防泵房的面积。

  第三种做法,这种做法是将所有的消防泵分成两组,分别从水池a 和水池b 吸水,两组水泵互为备用,每台水泵都设有单独的吸水管。当检修清洗水池a 时,将水池的连通管关闭,水池b 仍可以提供消防用水。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每台水泵都设有单独的吸水管,检修任何一个消防水池另一套消防泵仍能够从消防水池吸水保证供水的安全。这种做法的'缺陷是检修a 时,如果在水池b 吸水的消防泵也同时坏了,在火灾时就十分危险了。有些同行建议在同种水泵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起来,这样当上述情况发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另一组水泵来解决上述问题。

  三、结论

  第一种做法和第二种做法都有致命的弱点, 第一种做法吸水环网上的阀门损坏, 第二种做法的阀门1、2 的损坏及公共水池的清洗和检修,这两种做法的弱点是无法克服的。第一种方法的吸水管环网由于管径大占用面积大水泵房布置困难, 第二种方法的公共吸水井也占用水泵房的面积增加水泵房布置的难度。而第三种做法只要在检修其中的一个水池时巡检在另一个水池吸水的一组消防泵, 在水泵都能正常的工作的情况下才进行水池的检修, 就能保证消防水池供水的安全。论文参考,供水安全。并且这种做法没有吸水环网及公共吸水井,水泵房布置比其他两种做法简单、可靠。论文参考,供水安全。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种做法更为安全可靠,而且水泵房布置更为简单,更加灵活。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7

  [1]王文锋.珠三角地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2]梁玉.广州地铁站域地下街的立体开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3]吴志堂.广州商住建筑商业与居住空间关联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xx

  [4]徐文君.自然光的运用及启示[D].华南理工大学20xx

  [5]董晓毅.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设计及建设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xx

  [6]钟健慧.珠江三角洲集合住宅花园的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7]何镜堂.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0)

  [8]冯琪.高层办公楼电梯系统设计浅析[J].城市建筑.20xx(08)

  [9]傅军.初探世博--建筑之表皮[J].上海艺术家.20xx(03)

  [10]滕斌.报业印务中心建筑设计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1]徐海森.基于“三境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2]张乐.广州小洲村传统民居商业化更新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3]陈杰.亚热带地区冷巷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4]满棠.广州市越秀传统商业区尺度分析及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5]叶苑青.综合医院模块化设计的'探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6]黄景添.基于地域特色的广州大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7]黄乔仑.比亚克·英厄尔斯建筑思想和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xx

  [18]陈萍,康锦润.非建筑表皮对造型的影响[J].建筑.20xx(19)

  [19]汪光焘.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抓好建筑“四节”--关于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几点思考[J].建设科技.20xx(09)

  [20]芮建勋,徐建华,宗玮,张振国,陶康华.上海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发展之关系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xx(02)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8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建筑已成为城市形象当中的焦点和社会文化活动的窗口,也是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本文具体对酒店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酒店;建筑设计

  引 言:酒店设计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境设计。伴随着现代化的城市进程,酒店的开发建设越来越被重视,酒店设计也正朝向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特别是一线城市,酒店作为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城市的对外窗口和名片,承担着国际化的重任,不同类型的酒店,面临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和消费人群,酒店各部分空间设计分区布局明确、层次清晰, 相互间的联系密切, 配套设施齐全, 装修品质精良,系统设计更为完善的酒店,可为宾客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酒店设计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酒店建筑设计的基本要义

  1、酒店设计与城市发展接轨

  从整体上说,酒店的建筑设计和其他建筑的设计都是一样的,都是城市建筑的一部分,每一个建筑的落成都将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且依附在城市的发展中经历生存和死亡。所以酒店的建筑设计要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互协调的发展进行,两者的发展建设都要有一定的计划,酒店建筑作为一种城市的特殊性建筑如果不按照一定的规划进行设计投建的话,必然会成为阻碍城市整体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比如说大型的酒店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但是由于酒店的建筑设计将酒店建设在繁花拥挤地段,那么一旦举行大型的宴会必然会造成当地的交通的严重堵塞,甚至是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还有就是酒店的建筑设计不能很好地与城市的交通产生默契;酒店的建筑设计给城市的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总之酒店是一个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建筑群,所以酒店的建筑设计必须和城市的发展相接轨。

  2、表现酒店建筑设计的理念

  上面讲到酒店建筑的设计和其他建筑设计从整体上说是一致的,但是酒店建筑的设计理念和一般的建筑设计还有质的以及形象等方面的区别,具体的表现就是不管是建筑的高低以及距离的远近,酒店建筑的外观设计都必须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酒店,同时还能够表达出这种酒店的具体类型以及酒店的档次。但是另一方面酒店建筑设计的外观不能够过于张扬,应该追求一种内敛的表现方式,这样的状况就导致了很多建筑设计师并不是跟愿意为酒店建筑投入大量的设计精力,还有的大部分的会将酒店建筑最终设计成一个相对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这就失去了酒店本身的含义,脱离了初衷,坦率的说就是不能让你在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建筑,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正确的信息以及酒店设计的真实理念。

  3、满足酒店的本质需求

  对于酒店来说本质的需求就是要获得利润,获得利润就需要能够满足酒店的相关经营目标以及发展的需求。具体的对于酒店的建筑设计来说,要想满足以上的需求就必须要求酒店建筑的设计能够满足酒店的经营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只有包含了这两个因素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酒店建筑设计的理念,具体的分析是:第一必须将酒店的建筑设计和酒店的整体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个真正能够符合酒店经营的整体设计框架,保证各个部位的准确齐全,具体的就是体现在酒店的真题框架以及酒店室内以及外部的整体功能等的相关设计;第二就是酒店的建筑设计能够全面的体现出酒店的'整体特色和经营理念,具体的表现就是要求酒店的建筑设计要体现出酒店的品味以及能够创造出的品质,总结为酒店的精神力量。

  二、现今我国酒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酒店设计缺乏特色和风格

  酒店的风格和特色是塑造自身形象, 立足市场的重要因素。酒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在设计中要求把饭店的功能、文化、建筑和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酒店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但是由于设计理念上的不足和缺乏高水平的酒店设计人员, 致使中国酒店设计在相当时期内, 模仿、照搬国外或国内现有酒店的模式成为一种时尚。当人们忙于出国参观学习, 寻找图纸之时, 惟独忘记了应该怎样结合区域, 结合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将国际化、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设计程序、设计规范有效合理地结合起来, 实现个性化、特色化的问题。从而导致中国酒店设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千店一面的现象。

  2、设计豪华奢侈

  由于在我国酒店星级评定中比较强调硬件设施, 这无形中就给业主和设计师增加了压力, 使许多酒店设计进入了一个误区。一些酒店片面地强调、追求装修的豪华和进口材料的堆砌, 认为只有采用高档装饰材料、进口水晶吊灯、高档实木家具等, 才能给顾客带来满意的享受, 而忽视了顾客真正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3、设计不合理

  在我国, 由于酒店设计专业人员的缺乏, 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脱节,以及设计人员没有和酒店经营管理者进行详细、具体地沟通, 使许多酒店建成之时就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设计, 不能适应现代酒店的实际应用要求和以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国内许多酒店在设计过程中, 不能准确把握好这种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表现出整体设计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酒店内部整体空间内每一元素的设计, 如渲染气氛、家具、装饰、灯光、陈设等设计不相互呼应, 彼此独立; 二是整个建筑物没有完全融入到周围自然环境中, 独立于环境之外而显得格格不入。

  三、改善酒店设计现状措施

  根据现代酒店的建筑设计原理,目前我国现代酒店建筑设计中存在着明显的理性思维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酒店的建筑美

  中国的酒店建筑应是世界建筑中的灿烂奇葩。中国的酒店应重视巧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当地的人文环境、风土乡情, 使其造型与处所的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形成一种舒适协调的建筑气氛。

  2、市场定位的确定

  市场定位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整个现代酒店经营的成败。首先经营者要充分考虑到酒店选址所存在的一个环境氛围,长存的一些客流量的主要身份和社会地位如何,从而确定好自己酒店的服务对象,进而确定自己的酒店定位,最终为现代酒店的建筑设计打下一个基本的方向性。

  3、酒店内的功能划分

  现代酒店的市场定位确定之后,我们就要进行具体的现代酒店的内部结构建筑设计,内部设计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各个功能区的划分,这也体现在现代酒店的主要经营理念上,根据现代酒店的主要经营对象和服务目的,进行内部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要充分满足顾客在吃、住、娱乐、购物等各方面的需求,还要对于酒店自己内部的管理有所裨益。

  4、关于空间感的设计

  空间感是现代酒店建筑设计师们可以充分应用的一点,设计师们可以在进行现代酒店设计时,针对现代酒店的建筑设计采取必要的手段和酒店内部的室内空间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利用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比如空气、阳光、园林景物等为室内的空间营造更好的环境,从而提高酒店自身的酒店品味,并且这些外部建筑设计都是很多室内公用的,在经济消耗方面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酒店的建筑设计不单单是建筑设计的问题,还应该考虑到酒店的自身特色,进行专门的建筑设计。针对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欠缺,我们在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建筑实践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规避和改善。

  参考文献:

  [1] 余丹.我国旅游饭店设计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xx(3).

  [2] 赵焕焱.中国饭店发展的思考[J].中国旅游饭店, 20xx (5).

  [3] 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酒店设计趋势[J].新建筑.20xx (2).

  [4] 刘继祥.中国旅游饭店的建筑美[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xx(8) .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9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防灾救灾通道。在汶川大地震等灾害事故中,街道两侧建筑物倒塌后造成街道堵塞是地震的重要次生灾害,对灾后的救援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适当加大重要街道两侧的建筑退线,也是为了确保一旦建筑物倒塌后,倒塌建筑物不致于阻碍城市应急交通的疏散。建筑退线区域为未来城市发生灾难时疏散人群提供了预留空间。

  现阶段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有的道路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不堪重负,需要通过拓宽或是渠化、高架等措施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建筑退线区域也是为将来城市道路拓宽或升级预留空间。

  事实上,对城市街道日照的考虑源于美国纽约市城市设计中对街道的日照保护控制,重点在于保证城市街道在白天有一定的连续的日照时间。然而,纽约市出台该法令,源于城市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寒冷,需要一定的日照时数,避免街道出现24小时的阴影空间。我国南方城市尤其是福建省南部城市,阳光充足,太阳高度角高,气候炎热,街道考虑的重点是遮阳而非日照。因此,我国的一些城市并不一定适用该控制要求。

  建筑退线控制也是保证城市景观营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城市的主要景观道路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建筑退线,否则失去人性尺度的街道界面往往成为割裂城市空间的鸿沟,对城市景观的整体性造成破坏。

  现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运用误区

  一般而言,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规范统一、管理一致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阶段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对相关规定的较多误解,使实际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偏离了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

  误区一:盲目尊崇管理技术规定的退线控制由于管理技术规定为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很多实际工作中出现盲目按照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及管理的现象,殊不知,这恰恰偏离了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导致城市出现千篇一律的街道界面。实际上,管理技术规定在制订退线规定时,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必然会选择相对折衷,或者说通用性强的要求。具体项目由于其城市景观、街道界面、建筑功能等情况千差万别,一味地按照管理技术规定确定退线,反而会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如图1所示,红框范围为某项目的拟开发地块,其周边已形成完整的“街墙”效果,如一味地照搬管理技术规定中的退线要求,则将对已形成的“街墙”效果造成一定的破坏。

  误区二: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按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如上文所述源于美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街道采光、通风,避免建筑物对城市街道造成过多的压迫感,以保证日照时间。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控制却成为标准规范为我国大部分城市所引用,并逐渐演化为按一定的建筑高度后退道路红线的强制性规定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土地浪费,同时也造成了锯齿形街道界面的出现,与管理技术规定制订的初衷相去甚远。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南方城市地处低纬度区域,不同于北美高纬度地区需要较多的阳光照射,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遮阳场地,因此是否必须按照建筑高度的比例后退道路红线,值得规划师深入思考,而非简单地对规定照搬使用。

  正确对待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运用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初期,由于经费少、建设时间短等多方面原因,城市规划编制往往无法及时跟上城市建设的进程。在这一时期,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可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审批,并可基本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已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建设速度逐渐放缓。经费及建设时间不再成为城市规划编制滞后的主要因素,各个城市完全有条件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规划尤其是城市设计,来取代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千篇一律的控制。这里应特别强调规划的编制应从实际出发,以城市景观为着眼点,确定退线控制,避免仍按照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编制规划的情况出现。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建筑退线的控制是针对各大城市较为普遍的情况,无法预料更多、更复杂的实际建设情况。因此,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于建筑退线的控制应兼具刚性与弹性:①刚性控制,即在考虑建设项目的一般情况下,因工程施工、市政管线、道路拓宽等因素所必须预留的建筑退线空间。此类控制为最低限度的控制,即一般建设项目的建筑退线需至少大于或等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工程技术经过充分论证或采用新技术、新理念的建设项目,允许其在论证后采用较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低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②弹性控制,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不对所有类型建设分建筑高度、类型提出具体的建筑退线控制要求,而是让规划管理者进一步编制具体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是城市设计,并对具体项目提出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其中,对于城市的重要街道,必须编制城市设计或详细规划以指导规划管理控制。在上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一方面城市重要街道景观根据弹性的控制要求,不会因为盲目遵守规划管理技术的规定而被破坏;另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规划滞后或是建设时间短,城市规划者可根据刚性的控制要求提出具体的退线控制要求,以保证建设项目的推进。

  建筑退界范围内的规划管理与控制

  建筑退界范围是在某种意义上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在土地权属上,它归属于土地所有权者,同时,其外部属性又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景观,体现出公共属性的特点。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中,通过建筑退线、建筑贴线率的确定等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沿街建筑布局;通过对建筑外立面色彩、材料、屋顶等元素的控制,控制街道的整体性。但是,建筑退界范围的规划设计却甚少受到关注,一些土地所有者认为该区域为自身所有,便随意地按照自我意愿布置绿化、停车设施、雕塑小品等元素,导致城市外部空间的无序性。而城市规划管理者重点关注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缺乏对该部分空间的重视,认为建筑已按规定退足红线,那么该怎么建设就由业主自行确定,缺乏整体性考虑。

  事实上,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城市规划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规定建筑退界范围的`控制要求。

  (1)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要求。建筑退界范围内的土地使用类型大致包括停车、广场、绿化、车道、步行道五类用地。从城市景观看,首先,绿化带应尽可能沿道路红线一侧布置,以增加城市道路的绿量,同时形成城市道路与建筑物间的有效隔离;其次,广场或是步行道应紧邻绿化带布置,形成舒适的生活步行空间,特别是各地块的步行道应尽可能连续,避免出现人为的步行障碍;最后,车道及停车空间应尽可能接近建筑,并应通过绿化进行遮挡。

  (2)建筑退界范围内的绿化规定。绿化是建筑退界范围内常见的景观元素,应相对统一同一街道绿化的布置模式,有意识地营造连续的绿化景观,使之成为城市街道绿化的重要补充。

  (3)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的规定。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尽可能避免对连续步行道的穿越,当机动车出入口确需穿越步行道时,应采用避让步行道的做法,一方面保证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机动车驾驶员在出入口处降低车速,保证行人安全。

  结语

  对建筑退线要求的探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它看似只是几个简单的控制数据,但却对城市建设带来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不可能也没必要提出简单、唯一的控制要求,要求各项建设都必须遵守。本文仅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离界距离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思考,至于如何从建筑类型、街道空间、城市景观等角度更为科学地制订建筑退线的控制要求,还待业界同仁共同探索。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0

  摘要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荆楚风格建筑的特点与设计方式与楚地周边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逐渐变得难以识别。该文通过对宜昌龙泉古文化街的设计思考,研究了荆楚建筑特色,探索了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思路与新地域主义理念的关系,并提出在设计实践中以新地域主义理念为依托的荆楚风格建筑设计方法。

  关键词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龙泉镇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处于“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地理核心,东北部紧邻当阳,是远安三国文化旅游区,西北部有神农旅游区,南部紧邻清江土家旅游区包围,是宜昌旅游轴线上重要一环。龙泉古文化街则是龙泉镇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建筑特色应成为旅游的重要吸引力,而商业模式与地方文化的有机整合将是项目保持活力的保障。以文化底蕴深厚龙泉镇为依托,龙泉古文化商业街采用荆楚风格的设计理念,并融合当地的酒文化,保证了建筑特色的吸引力,让人产生认同感,引起共鸣,充分展示了建筑设计中荆楚风格与新地域主义理念相结合所产生的魅力。

  1.项目概况

  龙泉古文化街位于龙泉集镇中心区,规划设计范围为临河路与柏林河西岸之间,包括了从小鸦陆沿临河路向北延伸大约900m的滨水带。其总用地面积56520m2,总建筑面积65685m2(含地下面积),其中商业建筑面积58811m2,文化陈列馆6874m2(含地下面积),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建筑层数位1~3层,局部有一层地下室。在设计中将具有“巴楚”地方特色的建筑形象与当地特有的酒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沿临河路结合滨水空间打造了一条功能复合,生机勃勃的商业步行街。在这条600m长的步行街中布置了一系列珠联璧合,含蓄典雅的中式庭院,使其成为串联街坊空间的节点,将制酒工艺与民俗特色活动分散置于其中,人们消费购物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景观。建筑平面采取“下店上坊”的布置形态,创造一种体验式的消费模式,使游人在了解龙泉酒文化的过程中自然地完成消费行为。沿着悠长折转,时宽时窄的街道空间漫步,令人梦回千年,醉留龙泉。采用荆楚风格能使商业街在与周边密集的荆楚文化旅游区相呼应的.同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带来的人流效应。龙泉古文化街将成为提升龙泉镇旅游业吸引力的有效动力,在提升城镇形象与地位、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的同时,为城镇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龙泉在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2.设计理念源起

  2.1新地域主义与荆楚风格

  地域性是建筑的一种基本属性,它概括了建筑与所在区域之间的所有联系,这种联系覆盖了建筑的各个方面,贯穿了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新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富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其实来源于传统的地方主义。新地域主义不等于一味地仿古或做旧,它并不是一种确定的建筑风格,而是当代建筑创作力求在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找到平衡的设计追求。荆楚建筑曾在历史上留下灿烂的文化篇章,其代表性建筑章华台,曾多次被诗人歌颂。楚人将“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凝聚在建筑中,使荆楚建筑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现代荆楚建筑风格设计要充分挖掘荆楚历史建筑中被保存下来的建筑符号,寻找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习俗的关系,追寻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脉,并将建筑功能与造型设计相结合,体现荆楚建筑“大气、兼容、张扬、机敏”的人文精神,展现荆楚建筑“庄重与浪漫、恢宏与灵秀”的美学意境,突出荆楚建筑风格特征。

  2.2基于新地域主义提出荆楚风格建筑的设计要点

  ①“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人的舒适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积极保护和发掘各地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②荆楚风格建筑设计尊重地域文化。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地域差异性与风格独特性。③以现代的设计语言融合本地区建筑特点来创作荆楚建筑。反对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借助当地材料并吸收当地技术使建筑具有场所感。④荆楚风格建筑设计顺应自然环境,在自然山体和湖泊水域基础上提取出主要的景观元素,合理引入不同层次的开敞空间,实现人工与自然的融合。⑤荆楚风格建筑应和谐宜居,考虑当地夏热冬冷,降水充沛等气候特点,有意识的组织通风和遮阳。

  3.整体设计思路

  整体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古文化街的“商业文脉”“酒业文脉”和“自然文脉”。“商业文脉”——引用古街的建筑形式,运用新地域主义的手法保留荆楚文化的建筑特点,给游人一种置身于历史画卷的感官体验。“酒业文脉”——以稻花香的历史为背景,引导游人进入作坊参观制作流程,宣传和推广酒文化。“自然文脉”——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烘托自然闲适的商业氛围,吸引游人驻足。根据整体设计原则将龙泉古文化街将滨江带规划为“一带,两轴,四节点”。其中,“一带”指的是滨水景观绿化带,规划出景观带可以充分利用地块的自然优势,将水面和对岸的景色引入到项目内部,同时引入江风,改善整个地块的气候条件;“两轴”分别为横向的商业文化轴和纵向的企业文化轴,两条轴线形成了古文化街的文化框架;同时在横向的商业文化轴上均匀分布着4个节点,各种结合了巴蜀特色和当地酒文化的活动以及建筑集中分布在这里,引导着游人进行游览和购物(图2~3)。

  4.建筑设计思路

  4.1注入酒文化的内涵在酒类的发展历史中,“前店后坊”就是中国酒业最古老、最传统的一种经营模式。临街建房前院为店,用以产品售卖,后院更大的空间为生产作坊,这也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缩影。这种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不仅拉近了消费者与生产车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距离。在建筑剖面设计中借鉴了“前店后坊”的传统居住模式,并加以微调,形成了一种与商业街寸土寸金特性相适应的“上店下坊”的商业模式(图4)。

  4.2注入荆楚风格

  利用高台基、深出檐、美山墙、巧构造、精装饰、红黄黑等手法突出荆楚地域风格(图5~8),同时也结合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些新的诠释。例如,设计中将建筑底部夯土成台,不仅协调了场地高差,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水成效,同时使建筑结构比例完整,保证室内干燥和汛期房屋安全,建筑整体的气势也更加沉稳大气。再如,山墙设计中采用了最具楚风特点的“云墙”,圆润的呈波浪形的轮廓与水景相呼应,含蓄地将荆楚地区的水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展示了建筑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另外在色彩的使用上,红黄黑隐喻了楚国崇尚的图腾颜色。结语荆楚文化与新地域主义结合的表达方式受到地理因素、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不是两类文化元素的简单叠加组合,而是要从现实情况出发,深入到文化的来源、进程、情感等内在因素中去找寻深层的共性所在,并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表达出这种共性。龙泉镇古文化街的设计中,从荆楚文化和新地域主义的本质出发,思考了两种理念的表达方式。吊脚楼、传统坡屋顶、高耸的角楼、给人很强的环境代入感、从建筑造型体现出巴楚文化;最能体现酒坊文化的“前店后坊”经过改良并与商业街的条形组合方式相结合,完美的与功能相适应;景观节点与灰空间的设置,把两条文化轴连接起来,实现文化的融合。这也启示建筑师,建筑文化的表达要在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与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融合彼此的文化符号,创造出一个多元的、有活力的根植于地方文化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晓.新楚风建筑形式探讨[J].华中建筑,20xx(4):14-15+23.

  2王彦辉.新地域主义建筑及其设计实践——以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作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xx(9):70-73.

  3侯夏娜,郑力鹏.传统商业街区的多义真实观念与实践[J].南方建筑,20xx(5):93-98.

  4柯敏.梦回“前店后坊”的宋代老街——屯溪[J].中华建设,20xx(10):42-45.

  5刘金钟.浅论建筑意境美的构思[J].华中建筑,1994(3):1-5.

  6吴荔,邓蜀阳.地域建筑与酒文化——沱牌曲酒酒文化体验中心特色风貌设计[J].福建建筑,20xx(11):28-31.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1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xx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xx(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xx(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xx(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xx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xx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xx

  [8]安明矗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xx(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xx(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xx(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xx(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xx(01)

  [16]杨勇.天津西站主站楼整体迁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xx

  [17]杨华全,周世华,董维佳.混凝土抗裂性的分析、评价与研究展望[J].混凝土.20xx(10)

  [18]王飞.超声法在大体积复杂钢管混凝土缺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xx

  [19]贺超.大型LNG储罐桩基沉降和受力分析[D].天津大学20xx

  [20]李清海,姚燕,孙蓓,李宗津.集料对水泥基材料热膨胀性能影响的研究[J].混凝土.20xx(06)

  [21]姚武,郑欣.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热膨胀系数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1)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12

  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息息相关。设计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作用,而施工的执行程度。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可以达到“物美价廉”的效果,不但实现了房屋的美观、实用,而且在节省造价方面也有突出的效果。

  1。概述

  我们在划分建筑结构的类型时还主要是依据建筑的层数、用途、结构的形式以及结构材料等来划分的:根据层数的不同,我们将建筑结构分为单层建筑、多层建筑以及高层建筑等。

  1。1建筑结构设计的意义

  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工程质量差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建筑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用结构语言来表达建筑师所要表达的东西;建筑结构语言就是结构师从建筑及其它专业图纸中所提炼简化出来的结构元素;然后用这些结构元素来构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结构体系。建筑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房屋结构设计追求适用、安全、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五种效果,将有限空间、有限资源可利用的最大化效果发挥出来,实现经济化、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良好目标。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息息相关[1]。

  设计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作用,而施工的执行程度、效果以及信息反馈对设计有促进、优化作用。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发展的越来越快,需要在建筑设计时,将结构设计放在首要位置,对结构总体布置、高度、材料选用结构、扭转、刚度和设计要点等进行具体的分析,确保设计出优质的高层建筑结构。面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认真分析和思考,总结过往设计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真正的做好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工作,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1。2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

  建筑结构是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程序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三方面。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遵循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美观性等五大原则,对建筑物进行整体设计时,是包含很多方面的设计内容,如暖通设计、结构设计、电气设计以及给水和排水设计等。建筑结构设计的决定因素是水平荷载,一般情况下,在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结构中,其竖向的荷载是一个固定的值,而其受到的地震作用导致的水平荷载和风荷载是不固定的,建筑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它们也会随之有不同幅度的变化。结构侧移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结构在受到水平荷载时而产生的结构侧移是会随着建筑结构的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结构轴向变形也是设计时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当高层建筑结构受到很大强度的竖向荷载时,这是在其结构构件的柱内部就会引起很大的轴向变形。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还要注意从墙体结构设计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与管理。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应在设计时应从最基础的构件开始计算,深刻理解并且熟练的掌握各类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设计时还要紧密的结合其他的相关专业。

  2。建筑结构设计当前存在的.问题

  实际设计工作中,常常发生建筑结构设计的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对一般建筑尤其是多层建筑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的设计的结果;有的则是由于设计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建筑。屋面梁配筋数量不足,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忽视了纵向框架的设计,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很多设计在进行结构布置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或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缺乏基本的结构概念,都采用基本的楼层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建模时,设计人员图方便,屋面梁直接拷贝下层梁的尺寸,由于屋面梁荷载较小,计算结果配筋不多,这样屋面梁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和受力等作用下因配筋率过低而裂缝宽度较大;地基是整个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承载了整个建筑的重力[2]。但是在基础的设计中,由于选型不够合理,导致地基的承载能力与建筑的实际需求不符,在后期使用中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和侧移的现象;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建筑材料选取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建筑材料的低含钢量特征,而在结构设计中大做文章"在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会导致施工安全性显著降低,最终影响各方利益。

  3。建筑结构设计中质量管理

  3。1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

  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科学性是指一个结构工程师应该善于抽象建筑结构的理论模型,善于用数学和力学只是分析建筑结构的工作机理,只有这样才能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和适应能力。应用性是指建筑结构设计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一个成功的建筑结构设计,技术上先进合理,经济上效益显著。实践性是指建筑结构设计是一种工程实践活动,一个成熟的工程师,而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工程设计锻炼,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复杂性包括设计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结构方案的多元性两个方面。最后创新性是指建筑结构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服务行业,在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形势下,要想获得开发商的项目,必须提供比别人更加合理经济的结构方案,这就需要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3。2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与管理方法

  建筑结构的质量管理主要可分为设计前期质量管理、设计过程质量管理和设计后期质量管理。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抗震设计,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自身所处的位置的高度、烈度以及具体结构类型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抗震等级;其次就是要重视相关计算,各种结构构件都应进行正常的使用验算以及承载极限状态的计算工作,比如说一些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就应进行疲劳强度的验算工作。设计前期应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应由专业人士对负责设计和校对的人员进行指导,形成前期指导表;设计过程中应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设计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结构设计的统一措施;设计后期应注意主体工程验收后,设计人员要妥善保管整个设计过程文本、底图、表格等资料并做好设计文件记录,主体工程验收后,设计人员要妥善保管整个设计过程文本、底图、表格等资料并做好设计文件记录[3]。具体来说,还要注意从墙体结构设计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与管理、从屋面梁配筋数量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与管理、从高层建筑整体设计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控制与管理。局部部位是结构破坏较为敏感的地方,当这些部

  位不能满足要求时,结构应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要想充分的保证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框剪体系的各抗侧力结构要形成空间共同工作状态,除了控制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及保证抗震墙本身的刚度外,还需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

  4。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因素多并且广,建筑结构设计是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对建筑物功能要求改变,又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得以实现和解决。所以我们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和各个方面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刘旭,盛钢。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及概念设计。中国城市经济,2011。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05-16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09-02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必备12篇]05-18

述职报告_建筑设计08-07

建筑设计就业前景08-18

建筑设计实习报告07-23

建筑设计实习总结07-21

建筑设计的实习报告11-19

建筑设计述职报告12-17

建筑设计个人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