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23-06-20 14:05:03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1

  秋 望

  (明)高启

  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

  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

  1. “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1分)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自然又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2分),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分)

  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2分),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4分)“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6分)。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很复杂的,请你仔细赏析,指出都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5分)

  9.作者在抒发情感的时候,都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说明。(6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1)“客思”句表达了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2)“寒食泪”句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4)“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

  (5)“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得满分5分)

  9.(1)运用了比喻修辞。作者把“客愁”比喻成“春风”吹动的“千万条”杨柳枝,从而使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变的可观可感。

  (2)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把流出的'泪又与“冶城潮”相比,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3)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中,作者以“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了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喻了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1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6.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4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答: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1)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2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08-01

古代诗歌鉴赏03-01

冰雪的古代诗歌08-30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古代诗歌鉴赏15篇03-01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0-2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06-02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06-28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