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节日习俗作文

节日习俗作文

时间:2023-03-22 10:32:35 作文大全 我要投稿

【推荐】节日习俗作文锦集10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日习俗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节日习俗作文锦集10篇

节日习俗作文 篇1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不同颜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何必呢?

节日习俗作文 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是一个清明节,按照习俗,我们今早该去山上扫墓。

  吃过早饭,背上锄头等一些工具,就和家人们上山扫墓去。

  刚刚从家走时,我是热血沸腾。可到了山脚,就已气喘吁吁了。把锄头“扔”给妈妈,脱下外套,十分坚难得爬着山——其实这座山很矮。此时,早晨那温暖的太阳已变得毒辣。

  终于到了山顶。穿过羊肠小道,就能来到墓地,可我在要穿过墓地时,被某种不知名的草给割伤了,流出鲜红的血。就因为这点小伤,本该干活的我被妈妈二话不说地拉到一棵大树下,清理了块空地,然后让我坐下。

  看看爸爸、妈妈、奶奶正洒着汗水地干活,在看看树下闲着没事干的我(我也想帮啊,可妈妈不让),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终于,墓四周的.野草都割完了。奶奶从篮子中拿出供品、纸钱、打火机、蜡烛,开始拜拜起来。

  我拿出看家本领,跑到奶奶那帮忙。奶奶在墓碑前、土地公那和邻居那摆上供品,插上蜡烛叫我去烧纸钱。烟把我熏得直咳嗽,于是我蹲在烟的反方向,拿了个树枝,去挑纸钱,生怕哪没烧到。

  又过了会儿,奶奶将鞭炮放完了,收好了供品,准备回家。

  临走前,我还特地把灰堆里的火星踩灭,吹灭蜡烛,去追已经走到前面的家人……

  又过了一个清明,期待下一个。

节日习俗作文 篇3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

  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我的胳膊上早已系上了。不用说,是奶奶第一个来到我的身边。

  贴符。每年,门框上都要贴符的。有的是用单色的黄纸折的,有的则是用五色纸编的。奶奶也曾经教我折过,到现在已经淡忘得一干二净了。

  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样的习俗:地里也埋百索子。那时,奶奶说,埋在地里的百索子会变成花蛇,保一年丰收。虽然我很顽皮,却从来没有挖过那些“蛇”,害怕它们出来咬人。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们瞎编的故事,用来哄小孩,怕破了“迷信”。

  再别的习俗我真是记不起来了,只是每年端午的百十来个粽子却不能忘记。

  粽子包起来不太容易,必须把粽叶折好,否则会“露馅”的。虽说难包,种类也不少:大米包的红枣粽子,小米包的蜜枣粽子,还有江米包的什么粽子。

  煮粽子要用大锅,时间也得很长。往往我都等得要流口水了,奶奶还是不给我吃,太难熟了。刚刚出锅的粽子不好吃。有一次,我迫不及待,吃饱了,才知道舌头上起了泡。

  马上,这些喷香的粽子会被放进盛满凉水的盆里降温,那时我早已吃饱了。

  后来的许多天,一日三餐总会有粽子的。

  街上卖的粽子可不太好吃,不是米硬就是米不香,吃起来没味。这叫什么粽子,简直就是水米糕。

  香香的粽子勾起我的思绪,甜甜的吆喝勾起我的思念。

节日习俗作文 篇4

  外婆说,快过年了我们来大扫除吧!于是,我就问了:“为什么呀?”外婆说,这是民间的一个习俗,叫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年的春节快要来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晒被子洗被套,抹窗户拖地板,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

  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了,我帮外婆擦窗户,哥哥拿着拖把拖起来地来,外婆开始拆被子晒被子洗被套了,经过我们一个上午的努力奋斗,房间终于打扫干净了,我们可以迎接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了!

节日习俗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许多习俗,拜年,守岁,贴对联等等。

  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习俗是扫尘。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被古人称为“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扫尘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扫尘习俗是是农民们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农民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农民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习俗的由来真有意思。

节日习俗作文 篇6

  春节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去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压岁’正和‘压祟’同音,所以这压岁钱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孩子们用来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贴春联:为了迎接崭新的一年,家家户户都要贴红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表明旧的`事物已经过去,新的事物已经来临,同时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在炉边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啪啪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这里祝大家春节快乐!

节日习俗作文 篇7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下面让我介绍一下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一些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到处洋溢着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其实吃豆腐渣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接下来的习俗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习俗,那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节日习俗作文 篇8

  每年春节,奶奶都要给我们做枣花馍。枣花馍各种各样,不仅好看,而且好吃,今天上午,我和奶奶就蒸起了枣花馍。

  奶奶先和了一团面,过了一个小时后,面已经发好了,我和奶奶开始做了。我们把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把两个面团变成又粗又长的面条,用筷子在上面按两道印,然后有秩序得排好,但要记住要有装五个红枣的地方,装完红枣后,用筷子从两边往里夹,就有五个“花瓣”了,在中间放一颗小红枣,一朵“五瓣花”就完成了。嗯,还挺漂亮呢!

  下面该做常做的动物小刺猬了。先在面团里面包上一颗枣,再揪起一点面做嘴,用剪刀把嘴剪开,让它叼住一颗枣的四分之一,用黑豆当作眼睛,剩下的只用剪刀就行了,分别剪出它的耳朵和唯一的防身武器——刺儿。呵,小刺猬也怪可爱!

  我是属蛇的,当然要蒸几条蛇了。先把面搓成条状的,选较粗的一头当蛇头,在头里面塞一个枣,就把头撑起来了。再揪出蛇的嘴,也叼一点枣,把蛇盘起来,然后用笔帽按出蛇身上的花纹,一条栩栩如生的蛇就出现在眼前。

  我问奶奶,为什么过年要蒸枣花馍?奶奶说,这种风俗是对山西洪洞县枣林庄的.怀念。传说明朝初年,黄淮平原发生水灾后,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当时,山西收成好,人们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驾临山西洪洞县的枣林庄,老百姓听说后,从四面八方朝枣林庄涌来,庄前的古槐树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里,百姓们并未见皇上,却见洪洞县令在人海画了一个大圆圈,然后,亮出皇帝移民圣旨,命令被画在圈内的百姓,统统迁居河南。

  枣林庄人在黄淮平原落户后,仍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每到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祭奠祖宗。由于枣林人子孙多,祭拜时宗庙里容纳不下,他们就用泥巴在家里塑起泥山。后来在蒸年馍时,有人用面做了个山形馍,上面插上红枣,以表示对家乡的怀念。大家见了,觉得这样又美观又实用,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过年蒸枣馍的习俗。

  哦,原来蒸枣花馍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过年了,你们有没有做枣花馍?没做的快去做吧!

节日习俗作文 篇9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的心里高兴地不得了,就情不自禁的向妈妈问起有关春节的习俗,于是,妈妈认真的讲起春节的习俗。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听了妈妈的详细讲解,我十分意外,原来,过春节,还有这么多仪式呢!

节日习俗作文 篇10

  农历三月十五是冀南漳卫河畔的庙会,热闹非凡,虽比不上南京夫子庙会那样正统,北京城隍庙会那样隆重,上海静安寺庙会那样肃穆,苏州玄观庙会那样神奇,成都青年宫庙会那样富有生气,但在当地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庙会了。

  这庙会的历史和由来源远流长。相传,在卫运河岸一个极普通的村庄里有一女子,聪慧贤良,专为百姓解忧排难,成了当地传诵和拥戴的“奶奶”。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就在河的堤坎上建一奶奶庙。据说,当时的庙会很隆重,可惜现在看不到那样的景观了。以前,庙堂的建筑庄重古雅,房脊抬梁坚固如磐,四棱上线,双檀双挂,飞檐拱脊,整个庙宇巍峨通灵,气势恢宏。院内松柏苍劲,椿槐古拙,古色古香,四周翠柳依依,紫藤攀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庙内,侧卧正堂的奶奶,眉清目秀,雍容华贵,形象动人,殷重慈祥,呼之欲应。身边簇拥着善男信女,空悬丝绸灯盏,额前摆着丰盛的贡品。胸前横着“治病救人”、“功德无量”、“千载难逢”的匾额。

  日月递进,斗转参横。悠悠岁月像奔泻的漳卫河水,携着两岸的陈腐淘淘而去,这奶奶庙饱经大自然风雨雷电的洗礼,非但没被遗弃和泯灭,却又得到修复和新建,奶奶又重卧正堂,接受着众人的叩拜和许愿。

  三月十五庙会这一天,一大早,那些从几十里以外赶来的老太太,扭动着奶奶辈的“三寸金莲”潮水般地向庙址集拢。她们有的抬着花轿(轿内睡着奶奶的化身),舞着彩旗,有的`携带香火贡品,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到了晚上更加热闹,老远看见香火升腾,烛光辉映,靠近庙堂的路旁早已布满香火,锡箔,元宝的摊点,阻你无法行走。

  我也被裹进拥挤的人流,加入了被熏陶和教化的行列。先是被“呼嚓—呼嚓”的打扇鼓声响所吸引,挤到围观的人圈,只见那奶奶们抖着手中的扇鼓,绕行“8”字,口中哼着歌,十分壮观。紧接着一伙年轻人,也加入了“8”字型行列,只是他们的动作不够逼真和虔诚,竟闹得满场轰笑,一时破坏了严肃凝重氛围。

  前来参拜的人点燃的香火红光冲天,烟雾升腾,使人们呛了喉咙,熏出了眼泪。我发现在跪拜和烧香的行列里,不但有老年香客,还有七八岁的孩子被妈妈和奶奶强迫摁下磕头,看着孩子那茫然眼神,觉得那清白无瑕的幼嫩心灵也被升华和洗礼了一番。

  走出香火缭绕的庙宇,登上堤坡观望,正有明月高悬,夜风在春寒料峭中微微吹动,似乎庙堂正冥冥地昭示着历史嬗变的阵痛和辉煌的悲壮。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上,有无数值得怀念和拥戴的形象,后人为他们修庙、立塔、建寺、树碑以倾吐敬仰和倾慕之情。这么多年了,沿河两岸的人们还把幸福和命运托付给奶奶这个冥冥中的偶像。我想,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其诚意到底如何?我断定,其中有的是诉诸衷肠,渲泄积愤;有的是占卦问卜,以求逢凶化吉;有的是借助奶奶的神力求医消灾,驱魔避邪;有的则是乘兴来看看热闹……

  人类是如此渺小,如茫茫宇宙中一现的昙花,随着自然法则生灭。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当人类处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内心沉静的渴望愈来愈强烈。滚滚红尘,一切当随缘。随,顺从;缘,机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是现在,如何把握珍惜现在,全在自己。

  漳卫河水默默流淌,香火还在升腾、蔓延,扇鼓声传向天际。这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天明,迎接明天河两岸盛大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

  从庙会上回来时,我想:这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奶奶庙会,一方面显示着文化的悠久,一方面又表现着封建迷信的扩展和延续,似乎科学越发达,一些人的封建迷信意识越浓厚,这阴差阳错的链环是多么神奇和超脱啊!

【节日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节日习俗作文15篇12-11

关于节日习俗的诗句02-13

家乡的节日习俗作文(精选18篇)02-25

精选节日习俗作文七篇04-09

有关节日习俗的作文(通用10篇)03-25

节日习俗作文200字(通用25篇)12-15

关于节日习俗作文合集七篇03-18

【精华】节日习俗作文300字四篇03-08

【推荐】节日习俗作文锦集9篇03-08

【精华】节日习俗作文锦集六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