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诗歌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0 08:43:28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教学设计12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歌都很熟悉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设计12篇

  诗歌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2课时

  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

  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

  《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可取之处,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古诗的写作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不足之处,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课中自由探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诗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结合课文拼音学会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的意思。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情感:感受诗人和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爱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内容

  1、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 感情。

  2、学习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激趣。

  1、放映出全诗篇,学生齐读。

  2、谈话交流。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诵。

  汇报朗诵:独诵、齐诵、小组、表演诵等。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进入学生自学阶段

  品读: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品读诗句。

  理解:借助工具书及本文注释理解诗意。

  (三)话题讨论,深化情感。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延伸。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歌颂母爱)。

  3、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感细节,例如:父爱,亲情,师爱等。

  4、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情感细节,并分享。

  诗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了解五首现代诗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

  2、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习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习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习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外形式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注意: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的要求和意象的概念。

  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掌握意象的概念。

  3、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5、课外拓展阅读。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

  二、检查朗诵

  1、学生朗诵;

  2、点评

  3、听名家朗诵

  三、把握意象

  1、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3、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注意:实际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1、展示朗诵成果;

  2、学习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从朗诵和意象分析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5、运用这些方法;

  6、调动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产生共鸣

  诗歌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及活动内容】

  本组教学围绕“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读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了解诗歌,感受诗歌。本次学习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歌同行”两大板块,开展以下活动: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本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2、按照一定类别,对搜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4、举行诗歌朗诵会;5、开展写童诗,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重难点】

  组织好搜集和欣赏诗歌、给诗歌分类、举行诗歌朗诵会三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习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 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 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 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 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 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 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 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 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潜

  ⑵ 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 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 街灯──联想 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 想象 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 自由 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 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 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 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诗歌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勾连其他诗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1、赏析诗中的意象。

  (1)介绍“意象”的概念。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3)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4)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3、有感情地朗读。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4、当堂背诵积累。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当堂练背,试背。没背好的课后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如遭贬流放、战乱流离、在外求学……)。

  【设计意图】阅读积累更多诗歌,并搜集整理中加深对古诗中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诗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诗歌教学设计 篇8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诗歌教学设计 篇9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诗歌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部分:单元教学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5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求理想,拥抱未来。

  第二部分: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与内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了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分析这些形式上的特征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把握作品中叙述和描写的细节,分析其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4分析作品所选取的典型环境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作用

  5赏析文学作品中运用独到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现力

  6理解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情感与作者的经历、创作背景、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7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评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8·初步学写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意象的特征与内涵,分析意象、意象的组合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把握作品中叙述和描写的细节,分析其对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评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2·尝试写作诗歌

  课时1目标《百合花》

  1·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2·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

  3·赏析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4·感受作品中呈现的青春美、人性美知道

  课时2目标《哦,香雪》(泛读)

  1·关注小说所呈现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变化

  2·体味小说对香雪等几位姑娘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的细致描绘

  3·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及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4·将《百合花》与《哦,香雪》作比较,结合写作背景,发现两篇作品在表达、主旨、艺术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共性与独特之处。知道

  课时3目标《沁园春长沙》

  1·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引发对青春的思考。

  2·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3·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知道

  课时4目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1·联系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诗歌新颖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3·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4·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5·感受诗人借助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所抒发的情感

  6·体会诗歌的遣词造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理解

  课时5目标《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泛读)

  1·把握诗歌意象丰富的内涵

  2·欣赏作品中想象的奇特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大胆、灵活

  3·把握作品节与节之间关系,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4·梳理诗歌写作特点

  课时6目标

  1·结合前五首诗歌的学习,讨论诗歌该如何写作

  2·明确诗歌写作的要点

  课时7目标单元检测:与单元教学目标向匹配的学习内容与能力检测知道理解

  课时8目标单元检测讲评:诊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知道理解

  课时9目标单元活动:尝试发挥想象写一首诗,书写你的青春岁月。全班合作编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知道理解

  运用综合

  第三部分:单元活动设计

  一、单元学习活动目标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二、单元学习活动任务

  欣赏本单元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和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反复诵读本单元诗歌作品,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两篇小说的内涵,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新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借鉴本单元诗歌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发挥想象,写一首诗,书写你的青春岁月。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编一本诗集。

  三、单元学习活动方案

  (一)规划活动过程,设计学习支架

  本单元的主问题是:小说和诗歌的意境创设何以如此回味无穷?

  次问题是:小说和诗歌还有哪些独特魅力?

  (二)分解主问题为三个子问题:

  1.意境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如何欣赏其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2.意象特征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创设美感的?

  3.运用文本所学,尝试写作一首诗歌。

  (三)分解次问题为二个子问题:

  1.《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体现出怎样的意蕴和情感,各有什么不同的风格?

  2.《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有何异同点?

  本单元的主问题与次问题都在课内进行。学生须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师生问答、补充修正等活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四)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各子问题进一步分解以及学习活动大体规划如下:

  1·阅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作者是怎样利用意象创设意境之美?要理解此文本,一者要对作家创作背景有所补充,二者要对意象有深度认知,三要借助他人的鉴赏文字助推学生的理解。

  老师可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预设学习结果:借助背景资料与文本诵读,感受诗人的胸怀与追求。通过所供的相关欣赏资料,领悟其特征对本作品审美价值。

  2·自读《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通过梳理文本,初步解决概念的理解、特征的认别;通过研究样例,学习诗歌的写法。

  学生可以对三篇诗歌进行比较研读,体悟意境的三大特征。意境的特征在不同的文本中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学生可通过三个文本的比较研读,形成具体感受。

  学生可自行梳理出诗歌写作特点要点,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即可。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可自行梳理出意境的三大特征;可尝试写一首诗歌,书写青春岁月。

  3·阅读《百合花》,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体会革命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内涵赏析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感受作品中呈现的青春美、人性美。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生生互动中,能体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4·自读《哦,香雪》,关注小说所呈现的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所折射出的山村生活的变化。体味小说对香雪等几位姑娘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的细致描绘。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及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将《百合花》与本文作比较,结合写作背景,发现两篇作品在表达、主旨、艺术及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共性与独特之处。

  预设学习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生生互动中,能学会人物刻画手法的赏析细节描写的作用,能联系时代背景体悟主人公的精神与品质,能领悟青春的价值。

  5·通过单元学习后活动,学会意境的鉴赏与写作。

  诗歌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诗歌教学设计 篇12

  一、设计意图:

  一次无意中我发现孩子们游戏时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像成人在交淡一样的对话,模仿着大人的语句,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于是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运用故事的形式来让孩子们感受问答式对话风格的儿童诗。

  二、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2、通过观看课件、自己表演动作,学习诗歌的内容。

  3、体验与同伴间相互配合游戏的快乐,学会接话表演。

  三、活动准备:

  1、课件。

  2、诗歌录音。

  3、小兔、小鹿、小鸭、风头饰。

  4、两张桌子和蘑菇屋顶拼成的房子。

  四、活动过程:

  1、用安全教育的谈话带入诗歌,请幼儿观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歌的优美。

  “咚咚咚,小朋友外面有人敲门,你一个人在家能不能随便开门呀?”“为什么?”

  “那你怎么才能知道外面是谁呢?”

  “老师这有一首优美的诗歌是关于请进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诗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知道敲门的.就是好朋友的。”

  2、欣赏诗歌,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诗歌中问答式对话的风格。

  “小朋友们,诗歌里的小女孩子是怎么问的?”“屋外的客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3、学念诗歌,请幼儿参与诗歌的情境表演。

  (1)幼儿跟随老师一同来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

  (2)请幼儿分角色上台,台下的幼儿扮演主人,进行一问一答的情境表演。

  4、总结,开门时要先了解门外是谁,注意安全;听音乐拍手唱歌,活动结束。

  教学材料[儿童诗]请 进 来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白兔。”

  “你要真是小白兔,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耳朵。”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小鹿。”

  “你要真是小鹿,就让我们看看你头上的角。”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花鸭。”

  “你要真是花鸭,就让我们看看你的脚丫。”

  笃笃笃,“谁敲门呀?”

  “是我,我是风。”

  “你果真是风,你就请进来吧。

  你自个儿从门缝往里钻。”

【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诗歌教学设计11-03

诗歌的教学设计02-11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02-07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02-06

诗歌教学设计【荐】01-09

【荐】诗歌教学设计01-09

【热门】诗歌教学设计01-09

【精】诗歌教学设计01-09

诗歌教学设计【精】01-09

诗歌教学设计【推荐】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