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谈高考作文

谈高考作文

时间:2022-08-21 16:25:04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谈高考作文合集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高考作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高考作文合集5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文章摘要:灵活多变,文章出彩——高考作文文采训练例谈作文小猴、小鸟、小鱼听见了,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嘟嘟掉下河了,小动物们一拥而上,终于把嘟嘟救上了岸;1500字作文它们欢快地嬉戏,追逐,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小猫有一对黑黑眼睛,就像黑宝石一样美丽,小小的鼻子湿漉漉的,尖尖的耳朵总是竖着在听周围的声音,小猫有一张可爱的嘴巴,两边长着三根胡须,爸爸说那是用来量老鼠的洞的,黑白相间的毛发特别的亮。

  决定高考作文成绩的因素尽管很多,但从评卷实践来看,制约作文成绩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语言表达”。因为,在审题、结构、内容等方面不出现“硬伤”的前提下,语言成为感动“特殊读者”(评卷人)的主要因素。试想,赤日炎炎,挥汗如雨之时,评卷教师每天要评阅大量的试卷,难免身心疲倦。读着语言无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惫感。评卷时“一个读者,两三分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要打动评卷人,文采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学备考高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视文采训练。而且,文采训练也易见成效。那么,如何进行文采训练最有效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善于联想,比喻描写。

  语言无味,往往是由于缺乏联想,不善于比喻、描写。其实,直陈的效果,不能引人联想和想象,审美效果一定很差。如说“生活中处处有美,美是多姿多彩的”,很乏味。但如果善用比喻、描写,再辅之以排比,写出下面的句子,效果迥然不同。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夕阳,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这几个句子的铺排,由于有了比喻、描写、排比的运用,将美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既点明了美“处处都有”,又表现了美的“多姿多彩”。十分形象,有感染力。

  二、引用或化用古诗词

  灿若星汉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古诗词(或名句),考试作文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善于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让诗词之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请看下面的文段: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这段文字直接引用古人诗词,阐释了生命的内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种方式就是不直接引用,而是化用,这就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这里分别化用了古人诗词,恰到好处,增强了句子的意蕴。

  三、注入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含量。

  在阐释某一概念的内涵,如果能在文章中把比喻和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可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开掘和训练,这包括名人掌故、典故、名言警句等方面。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这段文字,巧妙地将名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排比运用,构成了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构成了文章的文采,有感染力。

  四、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显得单调、乏味。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手法?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是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拓展了语句的想象空间,使文意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中心句)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上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反向强调)

  五、巧用仿拟。

  仿拟,即仿照、摹拟。指有意仿照、摹拟已有的语言形式,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一种艺术手法。我们在课内外读了大量的名著名篇,考试时不要忘了借鉴、仿拟。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好”的学生,敢于购买各种资料,敢于要求更多的作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以老师为本,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升学率,仅给学生们留下童年和青少年的空白,在这样的空白中,又给人感到无奈,维持着这所谓的学生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周波《为了鼻梁上的眼睛》)

  很明显,这段文字,完全仿拟了课本中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形神毕肖,收到了良好的审美效果。

  六、运用层递。

  即层层深入,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使之层次分明,有力度,有气势。例如:

  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使文采焕然的方法很多,本文限于篇幅,挂一漏万,大家可以自己借鉴和不断总结,以求写出更好的文章。

谈高考作文 篇2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

谈高考作文 篇3

  从高考考场传出的第一道试题,从来都是作文题。高考结束后的社会舆论,也多半在作文。就连评价高考是否科学,考题是否优良,也往往用作文来说话。究其原因,除了作文是考卷中分值最大的题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在试题评判中,作文是评分误差最大的题。记得高考之前,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问我:“老师,我这篇作文高考能得多少分?”这样的问题应该是每个有过高三语文教学经历的老师都遇到过的。有时候我真想回答一句:“看你的试卷碰在哪个阅卷人手里啦。”可是为了避免给考生带来对高考不必要的不信任感,我欲言又止。“要我给的话……”,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都习惯性地在分数前加上这么一个状语。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只有在心里祝他好运。

  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说作文评判误差问题,绝不是否定或怀疑阅卷人的水平或良心,而是感慨“文章”本来的纷繁芜杂——文学主张不一,创作流派繁多,审美趣味多元。我们似乎真的很难将作文的评判统一为一个标准,但是,这绝不是我们回避探究作文评判标准的借口,也不应该是我们给作文评判误差问题披上的遮羞布。

  本文不谈文学创作本身的优劣评判问题,那涉及的是文学理论的责任;我只想谈谈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改正,或改良,或探讨的几个观念问题,供语文工作者思考。

  一、作文可以给0分吗?

  我是主张作文可以给0分的。

  不过,我的这一主张迄今为止只要说出,其后果就是自找没趣。得到的反对理由是:“语文是母语教学,一个高中生的作文倘若得了0分,岂不意味着他连母语都不会说了吗?岂不全盘否定了他的母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见的现象是,无论某考生的作文写得多么糟糕,只要够了字数(甚至是只要写了几个字几句话),总是能得到些分数的。这分数被戏称为“辛苦分”,美其名曰“母语表达能力基本分”。意思是说,该考生虽然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但是,他起码还是能够使用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虽然文意不合题目要求,但起码所写的文句还是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的意思的。

  笑话!

  考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能力水平。如果在一份高考试卷中,考生呈现出的水平只是初中甚或更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判?一个小学生凭借他背诵的“九九乘法表”答高考数学试卷肯定是0分,可为什么他到高考语文考场里,就能凭借几个常用汉字拿上可观的“辛苦分”?

  比如高考第一题字音题,题型为选择。一考生错将A选成了B,于是肯定是得了0分。

  奇怪,这时候怎么就没有“辛苦分”一说了呢?这个时候怎么就可以因为考生对某个或某几个字音的误判,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所掌握的'其他多得多的字音了呢?你也许会说,那是选择题,属于客观题,只有满分和0分两种评判,实属无奈。那么请问,阅读题里的主观问答题考生得0分的不是大有人在吗?为什么能因为他对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某一篇的理解有误,就用0分来否定该考生的全部阅读能力呢?

  再说考卷不止作文一题,考生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题来展示他的“母语基本能力”嘛。

  按照考场作文评判准则来看,如果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严重偏离题意、中心绝对不明、内容非常空洞、感情明显虚假、显然不合文体、结构十分混乱、文句极不通顺、语病很多、字迹难辨。——想来几百万考生答卷中应该是有这样(或接近于这样)的文章的,不知道它在阅卷场中是否真的被按照标准得了0分。

  实在是找不到不能给0分的理由。

  记得我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写作部分得了0分,因为没太看懂题目要求。可是,我是会说“how are you”的啊,我是曾通过了四级考试的啊,怎么不给我一点“辛苦分”啊,哪怕就一点点呀!——然而我从没觉得委屈——我连题都没审明白,堆砌了几个单词就给我分?我还觉得害臊呢。

  二、作文评判中的“平均主义”

  这里所说的“平均主义”有两层意思:1.平均分先行;2.区分度过小。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多数老师在评判作文的时候,习惯性地先给自己定一个分数标准,也就是先确定班级(年级或是总体考生)的平均得分,之后所给分数便“有计划”地在这个平均线上下波动。于是,各班作文得分基本相同,并美其名曰“标准统一”“评判科学”。于是,作文得分,在班与班之间成了一件“没有可比性”的东西。可是,教过书的老师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就作文水平而言,不同的班级原本相去甚远(起码是有差距的)。难怪很多学校在统计分数的时候,都要将语文总分拆分成“基础”、“作文”两个部分单独计算。某班作文分高,那肯定是老师“手松”了;某班作文分低,那肯定是老师“手紧”了。

  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答案。不过,在反思该问题的过程之中,脑海里却掠过这样令人悚然的一幕:

  年级统考,试卷判完,分数昭然。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低。舆论哗然:“故意压分,居心叵测。”

  这还好,倘若——

  我班作文得分比其他所有班级都高,并因此在总分上也缩小了与别班的差距,甚或显现了优势。舆论惊然:“暗地抬分,沽名钓誉。”

  在中国,凡事一旦与道德挂上钩,就没有理由可辩了。即便是事实,在面对道德舆论的时候,往往也只能闭嘴。

  再谈谈第二个问题。

  我没有参与过高考作文阅卷工作,没有切实体验,也就没有发言权。总觉得判作文是件难事。不过,一个多年参与此项工作的好友一语道破:“其实很简单,别出风头,明哲保身即可。”我不解地问,判卷子和“明哲保身”有什么关系?对曰:“别给高分,别给低分。如此,领导不找你麻烦。”我恍然大悟。

  平时教学中的作文评判虽无“保身”之苦,但似乎又碍于“不要助长好学生的自满心,也不要增添差学生的自卑心”,于是,也纷纷“平均主义”起来。高的50来分,低的40来分。题目本身区分度明明是60,硬是在评判的时候被活生生地改成了10。如此分差,倒也的确有助于“打击骄傲,保护自尊”,但是,学生对于写作水平的自我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进取心,是否也一同被泯灭了呢?学生们平时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宁肯问你某字的读音,也很少问一问写作的问题。一道分值最高的题,就这样被遗忘在“平均主义”的旗帜下,这不就是很鲜活的证明吗?

  “谦受益,满招损。”这的确是真理。不过,不顾事实、自欺欺人地追求的所谓“真理”还是真理吗?

  三、作文评判可以“分项肢解”吗?

  “分项肢解”的作文评判方式的诞生,毋庸置疑,其初衷是为了降低评判误差。的确,当一个独立项的分值限定在5分左右时,其误差自然是要比60分更小的。于是,这便被作为一个“进步”而被公认了。

  只是我们没有想过,我们肢解得是否科学合理。请看评分标准:

  (图略)

  倘若一考生的作文正好表现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当然是篇好作文,那也很好办,依照标准,给21~25分的内容分。或者正好表现为“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文句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显然是篇差文,那也好办,依照标准,给0~10分的表达分。可是,真正的评定实践中,这样的作文是少数中的少数,多数作文是优缺点并存且各异的。比如,如果有这么一篇作文: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单薄,感情虚假。请问,怎么给分?“内容”如此,“表达”也一样。写作实践中,许多优点和缺点是可以共存在一篇文章中的。孰重孰轻?似乎从表格中难以得知。

  正因为以上表格难以体现作文评判标准中的项目权重问题,所以,面对各式各样的作文,阅卷者自然也无法清晰地进行“分项肢解”。因此,实际阅卷过程中,阅卷者不会也没法按照“分项肢解”的方式去赋分,而所给分数仍然是“总体印象”分值。

  事实上,我认为,作文的评判方式里,给“总体印象分”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写作是一种创造艺术美的活动,那么,作文评判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活动。对于一个艺术品的美学价值判断,是无法也不应该进行肢解的。断臂的维纳斯很美。然而,倘若按照“分项肢解”法,那么它将在“结构完整”上被扣除相当的分数,因为它竟然连胳膊都没有。如此评判,那当然是艺术笑话了。因此,许多“分项”是无法接受独立评判的。对于作文来说,内容和表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之间,也是不可截然分割的。

  与其难以分开,不如不分。

谈高考作文 篇4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现今,承认我国教育出现了问题的人已不在少数,但其中很多人又拒绝谈及这个问题。他们所说再没有找到可以与之替代的之前,就不该对此发表议论。这个想法实在可悲,大概,在其他方面他有正确吧。但这样说的人忘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今尚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正饱尝其中的艰辛,我们还能不急吗?既然有心,自然谈着无妨,不过无需“逢人便戏”。可某些人说这是“大谈特谈”,假使真是这样——在许多人还没有明白“该谈”的时候,我看就应该“大谈特谈”。

  横亘在学子心中的一条天堑就是——高考。这是一条伤亡通道,鲜有人能囫囵的通过。对于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已不在是简单的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它集聚着十二年的.寒窗心血,汇聚着家里门外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凝聚着两代或者几代人的想望;它更是一种象征,涵盖着人生价值学、社会心理学等复杂的东西。如果万无一失,自然皆大欢喜;可是万一了,对于考生乃至他身后的所有人来说,那是昏天黑地,是绝地无生!可笑的是,我们竟把如此重要的抉择完全寄托在那一张雪白的纸片上,听任它的摆布;摸摸那些纸片,湿淋淋的,也许上面还留有未干的血泪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学得比较扎实那失误自然比较少了,还用怕高考吗?既然怕高考,那就是说明你的功夫没有到家嘛!——我将诅咒这种想法,怀着最大的恶意也怀着最大的恨意诅咒它。至于原因,我将不会说一个字。

  高考已经把学子们的人生打乱了;学子们毫无意识或者被动的围着它打转。

  当下,成百万的学子正翘首盼望着。盼望着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正如他们瞪着大眼睛守望黎明一般。高考可以说是他们世界中的一盏标灯,明灭在寂静寒冷的孤独夜里,牵动着无数小心的灵魂。可是谁能保证这盏明灯不会破灭?请问,谁能给他们保证?

  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中间的艰难和矛盾明明白白地告知他们,而不是意图遮掩过去。

  在这个花一样的季节里,拥有这样的“自由”已是一种错误,不过只能错上加错了。索性让学子们的活动空间更广一些,告诉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并不是唯一的!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语)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妆点!

  升学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以求取一份好的工作,或许这就是你的梦想,然而,报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则是你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你应该换种态度学习了。祖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特色的人物,也需要更多的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付出者;这或许就是你的契机。

  埋首只读教科书,一心向着大学冲刺,这样的秀才只会是高考的淘汰品;这是不合理的代价。为了你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坚决做人才不做秀才。

谈高考作文 篇5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特定的事情。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学生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放,就是联想。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供我生存,可歌可泣。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不等于一座精美的楼房。

  9、超凡脱俗难。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谈高考作文】相关文章:

谈高考作文八篇08-24

例谈高考作文的写作08-24

谈高考作文合集6篇08-24

【精品】谈高考作文四篇08-21

【必备】谈高考作文3篇08-21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三篇08-22

精选谈高考作文锦集五篇08-22

精选谈高考作文锦集六篇08-22

实用的谈高考作文合集5篇08-22

精选谈高考作文汇编八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