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导语]
最近, “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接孩子” “中国式治堵”……不管是无奈的自嘲,还是刻意的调侃,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从众心理、侥幸心理、钻空子思维、占便宜心理、无规则意识……当这些人性中的丑陋,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多频次、无遮掩地大规模爆发时,任何一种无意识的习惯都可以蔚然成风。“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现象聚焦]
1.“中国式过节”
2012年9月30日晚,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海滩上赏月过节。之后,3公里海滩残留50吨垃圾。每年中秋节过后,三亚海边的沙滩上总有赏月的人们丢弃的酒瓶、月饼包装盒、纸屑等生活垃圾。
2.“中国式过马路”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3.“中国式接孩子”
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二轮、三轮、四轮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地翘首以待,人数之众、秩序之嘈杂仿如集贸市场。
4.“中国式排队”
公交车或者地铁一进站,等车的乘客就在车门前挤成扇形一起向车里冲;在商场或者地铁的自动扶梯上,明明有标识提醒“左侧急行,右侧站立”,可总有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一些售票窗口,就是三两个人也要争先恐后,先来一个站在窗口,后来的站在两边,再后来的就伸长脖子,贴着前面人的背朝前挤……
5.“中国式驾驶”
中国的一些司机开车是专门开给警察看的,只要前面没有交警、没有探头,红灯敢闯、限速敢超、酒后敢驾、路中心敢停。
6.“中国式送礼”
2012年10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声誉。
[深度剖析]
(一)从众心理作怪
喜欢结伴破坏规则的原因,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会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 “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私欲膨胀而漠视公共利益的。不久前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施暴者,就是反面典型。
(摘自《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联合早报网)
(二)规则意识淡薄
交通规则,是社会最基本的规则之一。“红灯停,绿灯行”这一规则,被“中国式”破坏,凸显的是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在众多国人的潜意识里,可能并没有想到:闯红灯,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是对基于平等精神的契约的破坏。
(摘自《“中国式过马路”是对规则的漠视》,水母网)
(三)文明素质低下
国人陋习的存在,不是今时今日之事,公共道德的建设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与国人陋习的战斗,远未结束。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文明的典范,成为高道德标准的模范,但至少每个人都可以坚守文明底线。这个文明底线不要求见义勇为,不要求付出什么代价,但至少是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孝顺父母、讲文明、懂礼貌等。(作文素材 fanwen.weiyujianbao.cn)那些高标准的道德说教,那些对个人道德的吹毛求疵看起来固然大义凛然,却未必能产生实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求别人做到呢?然而,至少有一些文明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就是文明的底线伦理。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底线,远比搞清楚什么是文明的高地更为重要。
文明,需要底线。与其搞一场批判运动,不如让全社会凝聚文明的底线共识。
(摘自《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南方日报》)
(四)公共管理缺失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同仁,对违规者依法进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不仅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只有人人行动起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转。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企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
(摘自《破解“中国式过马路”是一道社会管理题》,凤凰网)
[观点碰撞]
[针刺时文一]
面对“中国式陋习”,能不那么急躁吗
王永生
据报道,今年中秋过后,三亚3公里海滩散布了50吨垃圾;国庆一天,天安门附近地区扫出近8吨垃圾;高速公路拥堵过程中,随手扔的垃圾满天飞……在节假日,游客乱扔垃圾的陋习集中现身,引人深思。
2011年中国游客在海外刷卡金额达47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3。在欧洲,酒店、奢侈品商店和百货商店都雇用会说汉语的员工。但是,法国某时尚品牌创始人蒂埃里·吉利耶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创建的精品酒店“不会对中国游客敞开大门”,而会优先考虑那些寻求安静私密空间的客人。他的评价已触痛国人的神经。
公共场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当前, “出国游”已成为极为平常的休闲方式。然而,不得不正视的现状是,中国游客留给国际社会的印象并不太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陋习深受诟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责任不断提升文明素养,摒弃陋习,努力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中国人形象。
许多国人的“从众”源于“鸵鸟心态”。 “在东方文化中,人之所以不犯错误,是因为怕被别人瞧不起,怕丢脸,尤其在熟人面前。这种心态在熟人社会中运作良好,因为大家彼此熟悉,都能看到对方表现,可以互相监督。然而,在马路上或在国外,是生人社会,犯了错误,一走了之,谁也不知道。”种种“中国式”陋习和我们的规则意识、从众心理、环境影响、习惯养成都有关系。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中国式陋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据说丹麦人钓鱼时,会随身带把尺子,每钓上一条鱼,都会用尺子量一下,将一定尺寸以下的鱼放生。有些外国人不理解这种做法,丹麦人却说: “让小鱼长大不好吗?”丹麦人舍弃眼前的小鱼,看似放弃唾手可得的实在利益,其实是一种更长久、更有意义的获得。作为大国国民,纠正普遍存在的生活陋习,需要发挥“自规范”的力量,坚持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入乡随俗,尊重他人和国外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 “自规范”的力量则可以发挥“软性”和“广度”的优势,有效纠正陋习。
古人云: “不学礼,无以立。”讲礼、守礼是我们做人、立人之本。文明是花,礼仪是风。作为文明古国、世界大国,讲文明、重礼仪应该成为每个国人的共识和为人处事的准则。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正是我们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没有相应的制度跟进,文明素养的提升往往无法落到实处。小到家庭的垃圾分类,大到公共场合的垃圾处置,需要每位公民自觉行动。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需要积极引入学校教育、 家庭影响和社会评价,形成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物质激励等机制,营造“人人有道德,人人守公德”的良好氛围。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句话: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迈出一大步。面对中国式陋习,请不要急躁,让心安静下来,让文明言行“感染”周围,带动别人, “中国式跨栏” “中国式并线”等陋习将从我们身边悄悄走开。
(摘自2012年10月23日“齐鲁网”,有删改)
[点击]
国民素质是国家之魂。一个国家文明与否,要看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如何。每个国民的一言一行无不折射出个人的修养,无不展示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培养国民的公德心和国家荣誉感,让每一位国民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国家文明息息相关,是刻不容缓且须常抓不懈的头等大事。
[针刺时文二]
不要随意乱贴“中国式”标签
张建
连日来,微博上“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发全民大讨论。随后,公众和媒体揭露出国人大量带有“中国式”标签的陋习。然而,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别动不动就乱贴“中国式”标签。
是的,不可否认,在我国,只要细加盘点,随地吐痰、高空抛物、违规停车、乱倒垃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和抽烟等人们恨之入骨却司空见惯的行为,正时时刻刻在发生。
然而,包括过马路在内的很多陋习,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其他国家也一定程度上存在,像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行人闯红灯也很普遍,这是不争的事实。
网络时代,如果动不动就把“中国式”标签贴到某种陋习或事件上,借此哗众取宠,并不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公民个人文明素质的提高。处理不好,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一定程度上和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因此,过马路也好,行车停车也罢,公众首先需要懂得法律的至高无上,需要逐渐形成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而不是贴上“中国式”标签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
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也是一个民族文明评估的量度,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2 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先生专门对当时中国人的陋习做了许多批判和揭露,为的就是呼吁公众剔除陋习,提升文明素质,做文明人。
有目共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事实上,对于陋习,尤其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陋习,公众尤其是媒体不需要把它们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引起更多人的重视,更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自嘲或者教育公众,因为这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举动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文明国度,法治国家,我们需要的是社会舆论积极引导公众养咸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文明意识,更需要管理者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在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上不断创新,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陋习,让文明之花在中华大地怒放。
(摘自2012年10月17日“新华网”)
[点击]
集体闯红灯的行为当批,但“中国式”的标签不宜乱贴。因为少部分人的不良行为,而给这种行为冠上“中国式”帽子的做法是不理性的。在公共传播领域中动辄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极可能造成误解,干扰公众对解决违法现象的信心与方向,媒体应该起到正面积极引导的作用。
[结语]
康德曾说: “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一直是国人孜孜以求的。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式”能担当起正面形象,将生活中扶贫济弱、伸张正义、朴实善良、勤劳勇敢的行为冠以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标签,让身边多一些“中国式好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式好人”能当之无愧地顶起大国风范,能更多地彰显国家的魅力与先进性,能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有多少“中国式丑陋”让国人蒙羞】相关文章:
材料作文“中国式丑陋”导写及例文08-18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08-24
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08-17
丑陋造句08-21
有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回报08-24
思念,有多少重量08-15
幸福有多少种03-20
丑陋的文盲作文08-24
美丽或丑陋作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