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党政资料>事迹材料>全国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3-01-05 09:02:50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肯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悉吧,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事迹材料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全国先进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没有惊世骇俗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在身患顽疾、行动艰难的情况下,他坚守一个人民教师的道德操守,以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注解着为人、为师、为夫之道,默默的顽强的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他用生命、挚爱和执着践行着一个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

  ——题记

  他,股骨头软骨完全断裂,双侧坏死,下肢接近瘫痪。但是,他多年如一日,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始终坚守在偏僻而艰苦的农村小学的教坛。

  他,数度住院,行囊常年寄存医院,成为医院的特殊病人,却从没落下孩子们一节课,在孩子的眼中他没有残疾,他健全而且阳光。

  他,家与镇中心小学仅隔一条不足5米的马路,但他放不下对村小那些孩子的牵挂,每天要去十里外与孩子们一起沐浴知识的甘露。15年间,他骑坏了五辆自行车和两辆摩托车。

  他,不能长时间站立,孩子们在教室里为他准备了一张长凳,可他即使坐着,也总是努力保持一种挺立的姿势,成为孩子眼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他,承担过小学所有年级、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像一块补丁,只要学校教学工作哪儿有了缺口,他总是听从安排,随时补上,而且干得兴高采烈。

  ……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大丰市万盈镇中心小学驻村教学点负责人孙进。从教十五个春秋,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即使身患腿疾、行动不便,也依然耕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时刻把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系于自己生命的年轮,以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价值,用自己的生命和业绩铸就了一曲献身农村教育的动人华章。

  铭嘱托根植村小,图有为初试锋芒

  1995年秋,刚刚师范毕业的孙进,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到镇文教办报到。镇教育助理看着眼前这位英姿勃发的小伙子,语重心长地说:“孙老师啊,你刚毕业,还很年轻,要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啊。虽然你家在集镇,但是村小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条件也比较艰苦,需要像你这样的正规师范生去充实,去改貌!”助理一席话无疑让孙进老师心头一冷,原以为能在心仪已久的镇中心小学教书,现在看来也只能先到村小转个一两年,再调上来了。就这样,孙进怀着一丝失落走上了工作岗位。

  1995年8月30日上午,孙老师蹬着父亲给他新买的自行车,早早地来到了他工作的第一站——天池小学。这所学校比较偏僻,校园连围墙也没有,操场是泥土夯成。老校长满心欢喜地将孙进介绍给送孩子报名的家长们。家长和孩子们一听说来了个会讲普通话的正规师范生,都异常兴奋,他们围着校长,恳求校长让孙老师教自家的孩子。一些家长还不住地做孙老师的工作,希望他成为自己孩子的老师。镇教育助理的叮嘱、农村孩子和家长渴求的目光、朴实的话语,犹如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他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责任,想早点调进中心小学的想法就此变得模糊起来。就这样,他在天池小学开始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生涯,这一干就是11年。11年里,孙进老师任教过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所有课程;十一年里,孙进老师辗转洋岸小学、六里小学、李北小学、文达小学等四所村小,干过教导主任、教学点负责人,在哪里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同事们最敬佩的人;十一年里,他往返学校行程七万多里,骑坏了5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

  1998年秋天,组织上考虑到孙进老师事业心责任感强,便将担任六里小学教导主任的他调往李北小学任学校负责人。这是一所离集镇最远的村小,不仅路途偏远,道路坑洼不平,而且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尤其是这所学校人际关系复杂,教师之间矛盾重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受到影响。面对艰难的局面,肩负组织信任的孙进老师没有退却。上班的路途远了,肩上的担子重了,工作没有原来顺手了,但是他深信:磨练自己、检验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来到了李北小学,破旧的校舍、满地的荒草没有让他失望,倒是人心涣散的现实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迅速调整工作思路,先后召开教师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与村委会协调磋商办学事宜、请文教办领导规划协调资金,顺利地解决了校园商店经营、校园土地承包等引发重重矛盾的热点问题;利用休息时间,他带领全体教师整理校园环境,动员有泥瓦技术的家长和他们一起义务修葺校舍,协调资金添置教学设施,同时落实了教育教学管理责任。短短五天时间,当镇村领导和家长再次走进李北小学时,他们无不为这里整洁的校园、严谨的管理和高昂的士气所折服。孙进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事在人为”的道理,也以优秀的业绩初步展示了自己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遇厄运笑对坎坷,苦支撑情动校园

  意气风发的孙进老师在教育教学一线找到了教书育人的感觉,几所村小的教育教学经历逐渐磨炼出他坚毅、果敢和至诚的人格。他在工作笔记里曾经流露,希望自己能把学校办得像模像样,让周边的群众不要为择校大伤脑筋;他在课堂上曾经鼓励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将来有了出息能给学校投资改变学校的落后状况;他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曾经多次描画学校发展的前景,激励教师的信心。作为学校负责人,他对学校的美好前景充满向往;作为同事,他对与他并肩奋斗的老师们充满了感激;作为人师,他对学生充满了期待与关爱。生活的画卷正在年青的孙进老师面前徐徐展开,然而,正当他渴望在三尺讲台上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时候,灾难却突然降临,刚刚三十出头的孙进老师遭受了疾病的痛苦折磨与沉重打击,经历了人生中最为残酷的考验。

  xxxx年秋天,孙进老师偶尔感觉左腿特别容易疲劳,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长时间在校园巡查、站立,只要在校园走两个来回腿脚就不听使唤。这种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后,孙老师揣测可能是疲劳所致,并未太多的在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未加任何治疗这种症状自行消失了。可是间隔了一个多月,孙进感觉在行走时髋关节疼痛症状突然加重,并且伴有扩散性疼痛,从臀部至腰部,到膝关节,有时腰椎剧痛得让他直不起腰、迈不出步。在镇卫生院做中医的妻子劝他请假外出检查诊治。他当时担任学校负责人,兼任毕业班语文课,又在积极准备迎接上级对学校的改薄验收,他愣是坚持着、支撑着上班、上课。每天,当他拖着疲惫的双腿迈进家的门槛,妻子都会心疼得直流眼泪,责怪他说:“这样不要命地工作,图个啥?你就是为这个家想想,也要请假去医院检查一下。”孙进无力地望着焦虑的妻子,强打精神说:“等这次改薄验收结束,我把毕业班语文课的进度再往前教一点,我就去检查!”妻子拿他没法,她知道丈夫放心不下他的学校,放心不下他的学生。为了减轻孙进的痛苦,妻子凭着自己的中医基础,尝试着帮孙进按摩,放松肌肉,缓解病痛。

  20xx年3月的一天,孙进老师正在班上给孩子们讲中国体操运动员桑兰顽强面对人生的故事,讲到重点处,一个转身准备将关键词语板书下来,他突然感觉左股骨间一阵钻心的疼痛直窜腰间,两眼直冒金星。孩子们发现孙老师脸色苍白,豆粒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掉,他再也无力支撑了,一个踉跄摔倒在讲台旁,眼镜摔坏了,额角磕碰到讲台边,鲜血直流,孩子们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急得大哭起来,同事们发现了赶忙七手八脚的把他送到了医院。

  诊断书很快出来了,在场的人们都不敢相信年轻的他竟然患了二度股骨头坏死。同事们都很清楚,这是他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所至;这是他多年来面对凛冽的寒风,赶早上班所至。同事李老师还清楚记得1998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上班的路,孙进同志硬是拄着木棍,踩着齐膝深的大雪步行近二十里路赶往学校打开校门,迎接学生的到来;另一同事常老师不会忘记,1997年春天,修建省道陈李公路时,孙进同志常常绕道数十里,一路雨水、半身泥浆赶往学校……。看着诊断书,不少同事为他担忧为他惋惜,一个年轻有为的教师患此顽疾,今后他的事业、他的人生、他的追求也许会是一片空白!在领导和同事的极力劝说之下,孙老师勉强住进了医院。至今他还觉得,在医院的那段日子特别难熬,不是因为病痛的折磨,而是心里总放不下那所偏远的学校,放不下那群质朴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知道后,集体给他写了一

  封信,孩子们信中的那段话至今让孙老师无法忘怀,“孙老师,您安心养病吧,现在我们全班同学都惦记着您,盼您早点康复带着我们一起读书、写字……我们现在才知道有孙老师上课多么幸福,每天早晨我们没有一个同学迟到,我们把所有的课文都背上了,您康复回来为我们上课就不觉得累了……班上的小调皮吴海波也乖巧多了,他说特别想您,以后一定不惹您生气了……”孩子们甚至还在信中告诉孙老师他们要集资给老师买一辆轮椅,要轮流推着送老师回家……孙进老师的眼睛湿润了,这群孩子懂事了,知道了感恩和回报,还有什么比这珍贵、令人欣慰呢,多好的孩子啊!在医院里,只要他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浮现出孩子们翘首期待的'脸庞和如饥似渴的眼神,他再也躺不住了,对妻子说他要出院,可是妻子说啥也不同意。他挣扎着下床,跛着腿找到主治医生:让我出院吧,我不能再在这儿耗着,孩子们的课拉下来耽误不起呀,手术改在暑假进行吧!一些医生听说后都跑来劝他,然而他义无反顾,在场的人全被他感动了,默默地为他收拾好行李,送他回家。第二天,孙老师被自己的父亲送到学校,当他拄着双拐艰难跨进教室门槛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宁静,他走上讲台刚站稳,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孩子们齐声背起了老师还没有教过的课文。讲台上一张红纸上不知是谁用毛笔写着一句话——孙老师,您觉着累了,就坐下来为我们上课吧!看着眼前的一切,孙老师热泪盈眶,孩子们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表明了自己的成长!天底下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更有价值呢。孩子们最朴实真诚的言行就是对老师最美最好的回报啊!

  从此,学校里重现了孙进老师的身影,只不过比往常多了一副拐杖;教室里回荡着孙老师抑扬顿挫的话语,一样的铿锵有力。孙进老师拄着双拐行进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师生的脑海中定格了他坚强、执着的笑容。

  立根本坚守课堂,显挚爱真情回归

  20xx年暑假,孙进老师在妻子和同事的陪同下,到盐城协和医院做了股骨头钻孔减压手术,短期修养之后,他准备拄着单拐继续工作。考虑到身体原因,妻子劝他办个手续病休,他坚决不同意,他说:“离开了讲台、离开了课堂,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妻子拗不过他,提出要找组织照顾,将他调进离家仅一路之隔的中心小学,这样不仅减轻路途上的困难,而且也方便对他的照应。孙老师却说:“村小教学点的孩子也不多了,布局调整后即将撤并,就让我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有人说孙进太傻,连命都不一定保住,还硬撑什么;有人说孙进太倔,最亲的人都劝不回头;有人说孙进太自私了,追求自己的事业把家庭抛在一边。只有孙进最清楚自己图的是什么,他在随笔中这样写道:“也许身边有许多人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自己的活法。当初选定干教师这行,就定下了为人、为师的信条,要活得像个教师。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学生,我也将离‘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名字越来越远,人生除了遗憾还有什么呢?”从孙老师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读懂了一个农村教师的心迹,他不愿做一个徒有虚名的教师,而是追求实实在在地工作在学校、奋斗在课堂的教师的幸福。

  新学期开学前夕,孙进接到了组织的通知,叫他在家休息一段时间再上班。他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六里小学本来就比较偏远,又缺少教师,虽然只有一至三年级,可也有近两百学生。他试着丢掉拐杖,一瘸一拐从家里走到镇教育办,摆出一副康复后的轻松姿态,极力要求开学正常上班。领导都以为他真的康复了,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八月三十日一大早,孙进来到了六里小学,布置开学工作。

  刚好五年级一位数学老师因患急性阑尾炎手术请假,数学课无从着落,教导主任与孙进商量解决办法,孙进说“我来!”他忍着病痛,承担起五年级语数包班的教学任务,可以想见,这对于身体刚刚康复的孙进来说是怎样的负荷。消息传到妻子的耳朵里,妻子急忙骑车赶到学校,二话不说就拽他回家。他陪着笑脸对妻子说:不要紧的!我又不是第一次教这么重的课!妻子知道,98年秋学期,他一人包班教五年级的语文、数学,教学实绩列全镇前茅。可那时候,孙进身体毕竟还没什么大毛病。现在身体已经是这个状况了,还玩命地工作,要真有个闪失,这个家怎么办呢?可是孙进就是不让步,他反复做妻子的工作。最后,还是妻子妥协了,她知道工作上的事情历来还是丈夫说了算,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为了把课上好,课前,他精心备课毫不懈怠,找资料、做教具、忙录音,最大限度地把课备好、备充分。课堂上,他尽量站着为孩子们上课,服从于组织教学的需要,他还必须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股骨手术后的病痛一阵阵袭来,疼得他满身是汗。实在无法支持,他走到哪一个孩子的身边,就伸出手就着学生课桌的边支撑一下,以减缓因长期服药日渐发胖的身体对髋骨的压力。同事见了,劝他歇息,他总是笑着说,我能行的!直到有一天,教室前的讲台被孩子们移到了教室的角落里,前面横放着一张长板凳,一个孩子说“孙老师,以后您就坐下为我们上课吧!”这一声清脆的童音让孙老师热泪盈眶。是呀,还有什么样的理解比这更动人?孙进老师的倾情付出赢得的是孩子们的真情回报。从此以后,孙进老师任教的所有班级教室前面都有了一张长板凳。那张横着的长板凳成为联系一个视教育事业为最爱、视孩子为己出的教师与他的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这种真爱是任何时候都无法割舍和代替的。有了这张板凳,孙进老师的课堂异常的温馨;有了这张板凳,孙进老师的课堂充盈着感恩;有了这张板凳,孙进老师扎根课堂的意志更加坚定;有了这张板凳,孙进老师特殊的上课姿势永远定格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里。

  在与孙进老师以及他周围的同事、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感动于他对课堂的那份执着和坚守。一个身体脆弱得随时都可能倒下的残疾人,缘何能像一轮新月,用他的清辉照亮一片碧蓝的天空?从他的教育随笔中我们可以窥见孙进老师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他说“当我走进课堂的时候,当我与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的时候,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围坐在我的周围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的时候,我才会真正忘记我是一个肢体不健全的残疾人。孩子们琅琅的书声、快乐的欢笑和成长的点滴就是我的精神支撑,让我活成了一个健全人。谢谢孩子们!”如果说孩子们心存的那份感恩过于质朴和直接,那么孙进老师由衷的那份感动就显得异常厚重和深沉,也只有超越对生命意义作简单理解的人生,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就是孙进。

  对家庭且存愧疚,为人师真爱无痕

  有人说,孙进老师心中只有工作,只有学生,他出家无家。这样的认识对孙进老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孙老师有父母、有家庭、有孩子。作为家中的长子,孙进为自己没能经常承欢于年迈的父母膝前而有太多的愧意,作为丈夫——家中的顶梁柱,他常为自己不能为常年生病的妻子分担家庭的责任而有着太多的歉疚。

  孙进的妻子在镇卫生院工作,因身体原因也常年服药。这些年,孙进股骨头坏死,长期服用一些激素类药,致使孙进的身体日渐发胖,渐重的身体严重影响股骨头的生长复位。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查阅了大量的医药书籍,请教中医专家开具药方,将中药煎制成汤药或者研磨后制成胶囊,让孙进随身带着,便于及时服用。孙进也觉得自己亏欠妻子太多,每每下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总是抢着做一些家务活,为妻子和自己熬药成为他每天必做的家庭作业之一。孙进常常跟妻子打趣道:“我们俩是病友,互相搀扶着往前走!”有了这样的搀扶和鼓励,在孙进的心中对妻子的那份亏欠、愧疚和遗憾才会淡却几分。

  相对于对家庭的亏欠,孙进对事业的那份执着对学生的那份关爱则是海一样深厚山一样凝重。

  1998年夏天,226省道扩建,孙进到李北村小上班,每天不得不绕行30多里乡村小道。有一次,孙进连人带车翻进芦苇丛中,多亏一位路过的大伯帮忙,才爬上岸来。也是这年隆冬的一天,大雪纷纷扬扬,像扯棉絮一般下了一天一夜仍不停歇,孙进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惦记着学校,天没亮就连忙赶往学校。路上雪深的地方淹没了大半个车轮,根本辨认不出前方的路,他只好把车寄到路边一个大婶家中,跟大婶找来一根木棍,拄着它深一脚浅一脚继续往前赶,准时打开了学校的大门。半小时后,还真有个学生来上学了,于是他给这一个学生上了半天课。

  还是在李北小学,由于这所学校规模不是很大,学生是两三个村小撤并而来的,他们离家较远,许多学生家长又常年在外打工。如果碰上阴天下雨,一些孩子就不想回家,在教室里啃几口方便面凑合着当午饭。孙进看到这情景非常心疼。学校没有炊工,他就自己承担起义务炊工的责任。每当碰到下雨下雪天气,他就在办公室门前放上一块小黑板,孩子们只要在小黑板上写上班级、姓名,中午就可以在学校吃饭了,虽然简单了一些,但饭菜都是热气腾腾的,吃着心里热乎乎的。这下雨饭一直持续到李北小学撤并。

  xxxx年秋学期,班上有一个“后进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学习成绩非常差,而且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欺负其他同学。孙进老师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那孩子疑惑地看着孙老师,以为刚刚接班的孙老师不知道他过去干过什么。孙进老师说:“你有很多优点,比如,你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镇小学运动会上,你

  拼命跑,为我们学校挣了那么多分,真了不起!”说到这里,这位学生眼睛湿润了,他开始跟孙进老师诉说自己的一切。孙老师读出了孩子那醒悟的表情。孙进老师深切地体会到,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从此,他经常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将这个学生留下来,为他补习、辅导功课,现在这个孩子进步很快。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孙进老师深谙此理。每接一个新班,他都把学生按成绩、表现、特长组成若干个小组或对子,形成一个互帮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学生都有双重角色,既是某个方面的教育者,又是另一方面的被教育者,使每个人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以此去帮助别人。孙进老师说:“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可挖,你认为他行,他就会努力的告诉你他行;你认为他有问题,他也许就会真的出问题。”

  “让每一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成功”是孙进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他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学生——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春去秋来,孙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里的事轻易耽误一节课,他常常说:“我得对得起孩子们!我必须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

  是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幸福。这幸福源自孙进老师辛勤努力后的收获,来自孙进老师真情付出后的喜悦,更来自于孙进老师面对病痛时笑对人生的勇气和决心。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他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传奇,但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却让曾经的领导、曾经的同事、曾经的学生难以忘怀。孙进老师用自己的平凡、执着和真情演绎了“做人民满意教师”的丰富内涵,书写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外延!

  残月泻清辉,流光碧云天!孙进老师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民教师。但是,他用自己的平凡书写了伟岸,用付出的真情书写了忠诚,用为人师表书写了荣光。不论孙进老师已经或即将收获多少人生光环,他永远属于学校、属于学生、属于家庭。我们衷心祝愿孙进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路前行!好人一生平安!

  ——后记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2

  李志强,中航工业黎明装配厂总装班班长。作为首席技能专家,他敬业诚信,创新求效;身为一班之长,他带领团队能征善战不退缩,为强健“中国心”,拼搏奉献勇担当,尽责守职做贡献。

  攻坚克难的先锋。李志强努力钻研、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练就了过硬的技能,成为行业的`能工巧匠。在一次排故中,李志强带领班组昼夜兼程60天,为排故做出了巨大贡献。

  创新工作的榜样。多年来,李志强与班组成员持续开展精益改善活动。推广管路校正与安装的李志强操作法,消除了发动机组件的装配瓶颈;采取零件形迹管理、装配车防撞保护装置、接油盒搭板等举措,工具改进后明显提高了装配效率。

  敬业奉献的典范。李志强技能高超、经验丰富,具备多机种发动机的装配技能。工友们称他是发动机装配的“活图纸”、“活标准”。任务紧张时,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忙碌,平均每天加班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干到凌晨一两点钟。

  他曾先后荣获航空报国优秀贡献奖、中航工业风云人物、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荣誉。李志强班组先后荣获辽宁省五一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李志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3

  20多年来,她用平凡书写崇高,用爱心成就自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体验作为教师的真正幸福。

  在五莲县第三中学这所年轻的学校里,名师荟萃,她只是普通的一员,不显山不露水,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尽着一个教师的职责。她心怀一个“爱”字,对学生的慈爱,对同事的仁爱,对学校的热爱,就是在这种平淡的爱,成就了她美丽如花的心境。她就是日照市巾帼岗位明星、日照市教学能手、日照名师、日照市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师、最近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寇介芳老师。

  在平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寇介芳本科毕业被分配到五莲县一处乡镇农技中学任教,她不怨天尤人,勤奋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院西中学任教,后又来到五莲一中任教。1998年8月,五莲三中筹建首届高中班,她又被调到五莲三中工作。那时她已经在五莲一中工作了近7年,担任教研组长,取得了良好的工作业绩。她很清楚,去一个新建学校作拓荒者一定会面临着许多困难,且五莲三中地域偏僻,处于工业区,生活环境较差。但当接到调往三中的调令后,她没有犹豫,立即去报了到,与从全县各个学校调来的三十多位教师一起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由于刚开始办学,人们还不太信任三中,部分学生流失,生源相对较差。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让学生比在其他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成绩。她常常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备课,批改学生作业,找学生谈话,有时工作到深夜。冬天坐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办公室里办公,腿都冻麻木了也坚守岗位。经过艰苦的努力,在xxxx年的高考中,五莲三中的化学科取得了全市重点中学优秀率、平均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xx年12月,她正任教高一的化学课,且期中考试的成绩很好。突然学校领导找她谈话,要她任教高三两个班的化学课。她想,离高考还有五个多月的时间,去接两个成绩较差的班,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搞不好,不仅损坏了自己的声誉,而且还有许多经济损失。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她打消了,她考虑到,学校既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的,应该为学校分担困难,不能考虑个人的私利。于是她很快就奋战在高考备考的第一线上了。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

  在任教的二十二年中,寇介芳同志有十三年送高三毕业班的经历,担任学校的教研组长十八年。她在批改作业和练习时认真细致,从不敷衍。多数时候采用评语式批改法,把对学生的评价、建议和希望通过作业本带给学生,同时也收到学生对她的建议和要求,使作业本成了师生联系的桥梁,具有了多重功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她精神振奋、教法灵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间信息交流通畅,教学效率高,深受学生欢迎。她的`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在高考中多次取得优秀率、平均分和高分率三项全市第一的好成绩,三十多人次在奥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期中、期末统考中,她任教的班级的化学成绩在全县始终遥遥领先。

  寇介芳同志除了教学尽职尽责外,还像慈母一样关心所有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热心帮助学生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深受学生爱戴。她平日善于观察,能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及时了解学生有异常表现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若是生病了,就指导或带其看病治疗;若是心理问题,则循循善诱,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开导学生,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若是因学习困难而苦恼,则帮他们分析基础情况、努力程度、学习习惯以及改进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措施帮他们补课;若是生活有困难,她能尽力从资金和物品上给予帮助。学生们都能把她当成知心人和朋友,有什么烦恼会主动找她解决。在每学期末学校举行的评教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她的满意率均高达99%以上。

  一个精于业务的人永不知疲倦

  寇介芳同志能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逐步具有了较高的教科研能力。她带领全组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科研创新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五莲三中化学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常规,规范了各年级的化学课堂教学。近几年来,她带领全组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引式”和“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成绩稳步提高。目前,“问题导引式”教学法的课题已获得县级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并已在全县推广。在她的带领下,化学组始终凝聚力强,整体教学水平高,成为学校的优秀学科。

  寇介芳同志在教学之余,能够积极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学经验,形成科研成果。她曾举行过三次市级公开课,一次省级公开课;获得过县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有三篇论文获得省二等奖,十篇论文获得市级一、二等奖;在《中学化学》、《起跑线》、《中学生理化报》、《学习报》等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12篇。于xxxx年五月,她与赵献华老师一起主编了志鸿集团的《高考备考完全手册》化学分册一书,图书质量较高,书稿被评定为B+等级,同时受到用书学生的好评。另外,她还多次参与日照市高中各年级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稿件质量较高。

  自xxxx年9月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新教材与老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且教材版本多样,内容也不尽相同。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也有很大的变化,且上级教研部门对教学没有很具体的安排。老师们感到教学的难度和深广度很难把握,一段时间里感到困惑。为了尽快熟悉新教材,把握新的课程标准,找准教学的重点,找出适合于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寇介芳同志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认真听讲、领会。回来后,她反复阅读教材,将新教材与老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与高一教师们一起讨论、制定了五莲三中实施新课改的教学方案,并带头上示范课,组织老师们评课,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修正教学思路,使学校的高一化学教学很快走上了正轨。在高一两个学期的期末统考中,五莲三中的化学优秀率、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她还在县市两级新课改的教研会议上作了题为“落实化学新课改的实践与反思”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近几年来,寇介芳同志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充实自己,不断向五莲教育网上传教学资料,供其他教师使用,同时也学习和使用别人的资料。近两年来,她不辞辛劳,不怕麻烦,认真收集了五莲三中各位化学教师电脑里的资料,并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化学教学资料,然后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供老师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学。

  身为教研组长,寇介芳同志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不遗余力,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如何融洽师生关系、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方面悉心指导青年教师,欢迎他们随时听她的课,看她的教案,并经常听他们的课,认真为他们评课。在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她会及时找他们谈心,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经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大多数德艺双馨,很快就成为学校、县级或市级的教学骨干。例如孙安英老师现在已经是市县两级教学新秀,连续三年送高三毕业班,成绩优秀。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沙金秋老师,教学基本功较好,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迅速,从高一一直教到了高三,在xxxx年的高考中,她的成绩在高三化学组中是最好的,在全县也名列前茅。

  “甘为人梯,痴心不改”,寇介芳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对于做人她是高调的,而对于荣誉她总是低调对待。正如她自己所说:“荣誉是一时的,淡薄名利的心境才是最大的财富。”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4

  “充其量,我只是乡村田埂上的一株野花,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默默地绽放,为乡野增添一抹春色。”xxxx年秋天,我们到大丰市万盈镇采访孙进同志,这位年轻的乡村教师略显腼腆地说。

  一九九八年秋天,26岁的孙进担任六里小学教导主任。这一天,文教委员代表组织找他谈话,想调他去李北小学担任负责人。那是一所路途偏远的乡村小学,道路泥泞,无人肯去。且原学校管理混乱,教师间矛盾重重,学校正常工作难以为继,几近瘫痪。面对组织的信任,在困难面前他没有退却。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党员,一个共产党人不是靠把标签贴在脸上,而是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追求。”道路远了,工作难了,担子重了,他更知道“环境造就人”,他觉得这是磨练自己,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舍我其谁呢?”他打点行装,走马上任。来到学校,看到的是破旧凌乱的校舍,高低不平的校园,满地荒草的运动场地,涣散的人心。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崇高的热情,他迅速进入角色,开教师座谈会,走访学生家长,与村委会协调磋商。他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学校遗留问题,治理了环境,修葺了校舍,添置了设备,落实了责任。短短几天,他外整其行,内修规章,于是坚冰破了,环境美了,人心齐了。一切都显示了他良好的的组织管理能力。

  从一位普通教师到学校领导,他岗位换了,地位变了,但他对工作的热情没有变,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没有变。在新的岗位上,他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勤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走在别人前面。学校事务繁忙,但他总是事无巨细,细致入微。尽管工作繁杂,但他始终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人数最多的班没有人肯教,有些科目没人能教,都是他提枪上马。他总是说:“党员就是一盏灯,党员就是一面旗。”我冲在前面,大家就有奔头,教师才有动力。毕业班缺教师,他上;启蒙班没有合适的老师,他上。甚至语文、数学、英语连轴转……乡村的孩子离家远,想在学校代伙,学校没有食堂师傅,他主动承担,成为半路出家的“司务长”,每天放学后,学校的角落总能看到他挥舞扫帚的身影,他又成了学校义务“清洁工”,校舍漏了、课桌椅坏了,他就是兼职“修理工”……他就这样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扎根农村,用激情、青春书写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谁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谁就拥有硕果累累的秋天。这样,一个在别人眼中傻得有点可爱的年青人,多年来,他任教过小学阶段所有的科目,令人惊叹的是,无论他教什么科目,教学实绩总是名列前茅。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此后,他也得到一个“消防员”称号,哪所学校管理混乱,他就被调往哪里。哪个班级学生成绩上不来,他就带哪个班级。孙进从不畏难,总能迅速进入角色。跟他打过交道的同事、领导,提起孙进时个个都竖起大拇指。然而,在荣誉背后的那些数不清的酸、甜、苦、辣是常人无法体验的,有人也问他:“你这么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你后悔过吗?”他还是腼腆地告诉大家:“说实话,刚开始也动过离开的念头,但听着乡亲们的恳求,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坚守。我不求名,不求利,但求对得起每一个孩子。”在他淡定而坚决的话语背后,我们看到是他的一份执着,一份坚毅,一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

  二00七年,孙进调进万盈中心小学,这时他双腿股骨头坏死已经较为严重。学校领导考虑他的实际情况,想给予他适当照顾。他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马上找到校领导。他恳求说:“如果学校信任我,还让我站在讲台上,我绝不要比其他老师少一节课,我离不开孩子,我热爱我的课堂。”面对他执着的目光,领导、同事们的眼睛湿润了。更让大家吃惊的是当他知道毕业班缺少把关教师时,他主动要求代毕业班,还在领导面前保证:绝不会因为治疗耽误孩子一节课。于是,拄着单拐忙碌的身影成为校园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入夜,学校一片漆黑,唯有图书室还闪着灯光。巡视学校的石校长发现了,赶忙去巡查,只见孙进老师拄着单拐,满头大汗地在搬运整理图书。原来开学初,局里分发各学校一千多册图书,学校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看着这些图书因为没有整理造册而躺在这里,不能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他感到非常着急。孙进知道大家的工作都很忙,就晚上一个人偷偷跑来整理造册,他想让这些图书快点发给孩子们。石校长看到这样的情景,拉住孙进的`手连声说道:“是我的工作疏漏啊,怎么能让你来干这体力活呢?”孙进憨厚地笑了笑说道:“老师们的工作都忙,我家就在学校隔壁,我有时间优势,再说干这活就当着锻炼身体!”事实上,后来了解到,孙进为了搞懂图书管理的知识,他已经悄悄自学很多相关书籍,并且还做了笔记。当一本本新书发到孩子们的手上,看着他们渴望求知的眼神,孙进会心地笑了,这是绽放在他——这位“图书管理员”心头的微笑。

  在古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力大无穷,而且永无止境,是因为他总是站在大地母亲身上。我想,孙进老师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他扎根在这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我只是乡村田埂上的一株野花”,是的,他是野花,他就是一株不平凡的野花,他把他的生命奉献给了他的乡野。

  愿我们都成为这样的野花!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5

  20xx年,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此次普查时间紧,任务重。xxx作为xx镇一名普通的人口普查指导员,他深知人普工作的艰巨性和繁重性。该同志在认真学习人口普查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从思想上提高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认识,从始至终保持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按时、按质完成全镇人口普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学习、严格标图,做好人普前期准备工作

  作为指导员的他积极学习相关政策和工作知道守则,坚持不懂就问的原则,精益求精,熟练自己的业务技能。

  他负责xx村人普工作。该村是xx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总人口约5000人,流动人口多,此次人口普查将该村分为19个普查小区,工作任务特别繁重。在开展普查小区绘图工作中,他与该村普查指导员一起走遍了普查区内的`所有建筑物,确保小区边界和建筑物不重不漏。

  二、任劳任怨、进家入户,做好人普入户登记走访工作

  他在人口普查中不仅要给普查员指导工作,其本人也单独承担了1个普查小区的普查任务。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任劳任怨,更是讲求工作方法。例如,面对有些不配合的人,他总是用微笑去感化居民,耐心细致地宣传讲解人普工作的目的及重要意义,并承诺对其信息进行保密,最终取得居民的理解配合。

  他在完成白天的普查任务后,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查校当天的普查数据,及时纠正错漏。假期也放弃休息,加班反复检查核对,全程指导普查员的摸底工作。同时,发现普查数据出现了问题,便迅速召集部分普查员和他一起加班加点进行整改。

  三、尽职尽责、克服困难,确保人普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任务重,紧靠个人难以进行。他以身作则,积极向上,不畏艰难,为全镇人口普查工作按时保质的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6

  杨清华,男,现年53岁,中共党员,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一位在农村调解岗位上干了12年的普通人民调解员,面对一起突发事件,为保护村民免遭歹徒袭击,防止恶性械斗事件的发生,被歹徒刺成重伤。他的先进事迹传遍了新都区,传遍了成都市乃至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他被区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省司法厅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被司法部授予“标兵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一、奋不顾身,用自己的热血保护了村民的安全

  20xx年11月10日上午11时许,杨清华正在新民镇高祖村村部与村干部和区种子公司人员研究水稻治种工作,忽然听见街上有吵闹声。他马上警觉地站起身来,对在座的村干部说:“我出去看看。”说完立即走出办公室。看见柘桥村5社的王某某手握砖头将大成村9社的陈某某压在身下,正欲行凶。他大声喊道:“不许乱来!”迅速上前夺下王某的砖头,将二人分开。

  当杨清华回到办公室准备继续工作时,外面的争吵声又起,他回头一看,王某某手握一把明晃晃的杀猪刀,与手拿镣环的陈某某对峙起来,一场械斗即将发生。情况紧急,顾不得多考虑,杨清华快步跑到两人跟前,吼道:“把东西放下,有事好好说!”那知王某某不听劝阻,举刀向陈某某刺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清华猛冲上前从背后将王某某紧紧抱住。这时王某某已是丧心病狂,反手一刀猛地捅向杨清华的腹部,鲜血一下子从伤口喷涌而出。为不伤及陈某某和旁边无辜村民,杨清华强忍巨大的伤痛,紧紧将王某某抱住。

  村干部和村民们立即将满身是血已经昏迷的杨清华送往附近的卫生院抢救。但因伤势严重,无法迅速止血,医生紧急处理伤口后立即将其送到区人民医院急救。经区人民医院2次手术,杨清华的伤情才得到稳定。据主治医生介绍,刀尖已刺穿他的大肠,流血过多,如果再晚5分钟,后果难以设想。

  而在昏迷了两天两夜后,杨清华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那两个人后来杀到起了吗?旁边站着的群众受伤没有?”当政法委曹晋书记到医院看望杨清华询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杨清华却说,我做为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这是我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我没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听说他受伤住院,高祖村的村民们,还有他曾经驻过村的村民们自发地赶着公共汽车到医院看望他。被杨清华解救的陈某某也到杨清华的家中看望了杨清华,并向他致以深深的谢意。

  二、用自己的一片真情,促浪子回头换新生

  作为新民镇司法所仅有的两名司法助理员之一,杨清华同志承担了难度大,任务重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他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从1997年至在岗期间,全镇共回归89名刑释解教人员,但至今没有一人重新犯罪。回归后的人员还尽力回报社会。

  三、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

  农村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村一级班子上来。作为驻村干部、司法助理员兼人民调解员的杨清华,以他的真心和宽容,以他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与村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杨清华工作在新民镇,家住在马家镇普东村,但作为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的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这是杨清华追求的目标。“以人心换人心,以党心换民心”,这位年已53岁,10多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的人民调解员、共产党员杨清华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诚心,赢得了村民们的爱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调解大使”。

  四、离岗不退位,调解在心中

  杨清华同志由于长年的基层工作、生活无规律,不幸身患重病,市、区、局、镇领导多次去看望他,在20xx年3月,组织上即时安排他去医院治疗和在家中休养,保养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他一方面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作好同病魔顽强抗争,另一方面他每天抽时间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到家中休养期间,他经常和居所地的村民打成一片,了解乡情民意。村民们都愿意把不顺心的话给他说,把其他村民的纠纷给他讲,那家有什么困难也同他谈。有时身体好些时,就找这些不顺心的村民谈家常作思想工作。群众却你赞他是离岗不退位,调解在心中的义务调解员。在同病魔作斗争期间,杨清华同志还对遇到困难、纠纷群众进行调解,说服教育村民达10多人次,从没有向组织上提出过什么特殊待遇和要求,由于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今年“七一”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杨清华同志在司法助理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他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农村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00六年十月十六日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7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8

  在农业普查后期,工作数据技术含量高,在农普办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同志敢于挑战新技术,主动挑起数据工作重担,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新知识,成为数据录入、审核的主要骨干力量。县市的数据录入、审核工作,操作起来要几个月的时间,面对枯燥的表格和巨大的工作量,他从来都没有过厌倦,也从不计较得失,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普查数据工作中去,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所担负的数据录入、审核工作在全地市名列前茅。

  二是认真学习、精通业务。面对全新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同志带头积极参加省、地市培训,认真学习农普知识,工作中经常向上级业务部门请教,做到了业务精通,在指导普查员时做到游刃有余。在集中组织培训镇、村基层普查员时,针对基层普查人员文化基础差,同志精心准备通俗易懂的`普查教案,认真对其进行培训,细心讲解农业普查相关知识,并对授课中出现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确保授课培训扎实有效

  三是忘我工作、求之必到。在普查工作中,虽然时间短,任务重,但是他处处起到表率作用,经常深入基层村委会面对面地解答疑难问题,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全市11个镇、115个行政村差不多都跑遍了。除下乡指导外,还主动将个人的电话号码公布给普查员作为主要联络的工具,普查员有问题需要答复,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讲解,直到普查员学懂弄通为止。市农普办集中数据处理时既是优秀的组织者,又是积极的工作者,既要当教师教会全市11个镇的农普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又要亲自操作分析研究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并查找原因,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及时向上级普查办请教汇报,积极的配合上级领导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并及时的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做到数据的真实有效,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农业普查任务,并得到上级领导部门高度评价。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9

  于海俊:生命在林海定格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xx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xx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0

  尚金锁,男,55岁,中共党员,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尚金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诚信经营,创立企业名牌,赢得市场信任,使柏乡粮库实现连续20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3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由全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先后荣获全国礼貌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群众等称号。

  对国家讲诚信。他带领员工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意识,用一流的工作状态管理中央储备粮,用最完好的设施储存中央储备粮,用最先进的技术保管中央储备粮,用最优质的粮食轮换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出、用得上。

  对农民讲诚信。他组织起近20xx人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诚信队伍,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忙农民种好粮、管好粮、卖好粮,把诚信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柏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宁可舍近求远,也把粮食卖到柏乡粮库,图的就是尚金锁领导的`柏乡粮库服务好,信誉好,不压级压价。

  对客户讲诚信。不欺、不瞒、不糊弄;重合同,守信用;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做人,使柏乡粮库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十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

  对银行讲诚信。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尚金锁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诚信经营的事迹。20xx年7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提出,把柏乡粮库作为“全国中储粮系统的党校”,并请尚金锁任校长。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1

  王一硕,男,27岁,中共党员,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

  20xx年,王一硕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应对每年6000元的学费,父母愁眉不展。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为了不使两个妹妹失学,他决定放下上学,去西安打工。学校了解到状况后,迅速为他争取了国家助学贷款,他带着万分的感激迈入大学校门,并顺利完成了学业。当学校号召动员大学毕业生用心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他当即就下定了决心:“是国家的助学贷款和学校领导老师的帮忙圆了我的大学梦,在国家西部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候,自己不能无动于衷”。在即将奔赴西部之际,王一硕带着一封感谢信来到给他贷款的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向支持他完成学业的银行表示感谢,并告诉行长,“母校不仅仅教给我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教会了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已被批准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请你们记下我的联系方式,我保证尽早还清贷款”。

  在西部期间,他充分发挥所学专长,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用心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自费为种植农户印发资料,帮忙三家制药企业通过了GSP认证,高票当选陕西省杰出青年志愿者,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务期满后,为了早日还清贷款,他决定一边打工一边复习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凭借自身的知识和在西部做认证时积累的经验,王一硕顺利地在一家企业找到了工作。他的'诚实守信和工作潜力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许多企业邀请他帮忙做认证工作。

  随着收入不断增加,王一硕归还国家贷款的潜力也日渐增强。他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以诚信为本,以守信为荣。20xx年底,虽然离还贷期限还有10个多月,但他决定提前还贷。学校为他举行了还贷仪式,当他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26770元钱交还到发贷银行负责人手里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20xx年,王一硕被团中央评为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当选教育部20xx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2

  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副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着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姓时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孩子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膊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这位小朋友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位姓余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她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过程中,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要到深夜1、2点钟才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科学培训活动,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报名前往,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庭教育、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跑者,成为一名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潜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论文评审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着,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指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玄武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长期以来,吴邵萍一直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科学育人的示范者,青年教师的引领者。吴邵萍同志是我们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必将感染和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奉献教师岗位。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3

  李成环,女,汉族,1987年6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兰州市二十四中学生活指导老师。

  李成环作为一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把帮忙他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在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关爱孤残儿童回到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兰州市二十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为生活指导老师,她和其他几名同事一同照顾着全校600多名学生的生活起居。尽管岗位平凡,尽管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但李成环总是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一次下了几天阴雨,学生宿舍被褥受潮,李成环一个人将几个宿舍的被褥拿出去晾晒,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学校地处农村,女生宿舍楼上下用水不方便,楼内厕所不能正常使用,学生夜间上厕所要到100米以外的旱厕,很多女生胆小不敢去。李成环明白后,不管下雨刮风,都拿着手电筒一路护送。她用自己的`热心、细心和善良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李成环和丈夫龚大锬都十分热心公益,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无论在恋爱期间还是婚后,只要是关于孩子们的公益事业,他们都用心参与。得知青海玉树震区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缺少过冬棉鞋和学习用品,李成环和丈夫多方募集善款,购置了700余双棉鞋和电脑、书籍等物品,打算在入冬前送到孩子们手中。当时李成环和丈夫还在蜜月之中,且已身怀有孕。由于路途遥远,丈夫曾劝她不要亲自去。但李成环坚持要和丈夫一齐看望灾区的孩子,度过一个具有特殊好处的新婚蜜月。2015年11月22日,她和丈夫与另外3位爱心人士前往玉树结古镇八一孤儿学校,回到途中遭遇大雪发生车祸,李成环因受重伤抢救无效,于2015年12月4日15时许不幸去世。李成环去世后,人们赞誉她为“最美新娘”、“爱心天使”,以多种形式进行悼念追思和慰问。

  李成环先后被追授青海省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兰州市杰出青年志愿者、兰州市优秀青年、兰州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兰州市道德模范、甘肃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全国先进事迹材料14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xx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状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齐,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必须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齐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xx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