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讲座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1
于丹说:“岁月是有痕迹的,但生命永远是年轻的。”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进入大学,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所谓的学科,几次考试,一个文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大学应该大胸襟,大气魄,大胆识。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些局限性,所谓的局限不是因为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自己的局建的太小,最终被自己所困,就如围棋与象棋,象棋中的没一个棋子在一开始就有固定的角色,卒,你就必须勇往直前,没有退路;帅,你就必须在自己那个小天地中。而围棋不是这样,围棋注重的是建局,每一颗棋子都是同样的角色,不管你是黑子还是白子。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要注重格局的建造。人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能左右生命的宽度。这句话想必已是耳熟能详,可是又有几人能这样做了。
在大学里,我们每个人的开端也许都是一样的,也就说我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可是最后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路,不同的`命运,甚至天壤之别。这就是在这条有着无数岔路的人生之路所做的不同选择。一个《一碗米的价值》的故事说的很好:
徒弟问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有多少价值,要因人而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通常说来,加工的时间越短,离米的形态越近,价值就越低;加工的时间越长,离原来的形状越远,价值也就越大。因此,要提升个人的价值,就要善于加工自己,善于开发自己的价值空间。
提升自己的价值,贵在有一颗勇敢的心。米和酒相比,价值不一样。这当中的变化,是经过无数次的发酵、锻造、熏蒸换来的。这与人对待成功的态度一样,只有勇敢地付出,才会有非凡的价值。有些人害怕艰苦的生活、寂寞的付出,不敢面对失败、面对挫折,不愿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只能原地踏步。很多年过去了,“米”还是原来的“米”,人还是原来的人。有些人勇于拼搏、不怕困难、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最终脱胎换骨。
开发自己的价值,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俗话说,急于求成则不成。可是,有些人受“快速成功、急速成名”心态的影响,急躁、浮躁、烦躁、暴躁,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心胸和境界。一些人没有锻炼成熟,就抢着争名利、找官位。这样的人,即使走上领导岗位,也会因为能力欠缺、素质不够,干不成大事。要想成功,唯有一心一意、精力专注,靠读书生灵气,用学习筑底气,以积淀养才气,让能力胜任岗位的需要。
拓展自己的价值,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泰山不是一天长起来的,人的价值也不是一天就能提升的。从“一碗米”到“一瓶酒”的价值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信息膨胀、知识爆炸、创意不断的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充电,知识才不会老化、思想才不会僵化、能力才不会退化。一个不爱学习、不思进取的人,只能保持“一碗米”的价值。相反,心怀忧患、终身学习的人,眼界才会越来越开阔、思想才会越来越深刻、境界才会越来越高远、价值才会越来越厚实。
大学生的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碗米,最后的价值就在于你自己了。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2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于丹老师的演讲,受益匪浅,使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感受颇深,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优良的传统。”以前父母都是夹菜给我吃,我却连一声谢谢都不说,虽然看见父母脸上挂着笑容,其实心里是有一点点伤感,我们应该主动夹菜给生我养我们的父母吃,而不是等着他们给我们夹,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我们还没长大,还不懂事,会使他们伤心,如果给他们夹菜的话,父母会很开心,还感觉我们真的长大了,每天父母下班的时候他们都很累,不能让他们再费心思了,我以前每次看见父母回家,就让他们急急忙忙的做饭,盛饭,在吃饭的时候还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咋地,让父母伤心。到现在才明白父母工作是繁忙的,回到家中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很辛苦。所以我放学后要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减轻负担,让他们轻松一下。
“破万卷书,如走万里路。”在以前我都不怎么爱看书,要不就看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书,比如,漫画书,游戏书等等。父母总是劝我读一些关于学习的书,如作文书,辅导书…….。我几乎不听他们的话,而且把他们的话当做耳旁风,就是给我买回书来,我也不读,原地不动地放在桌子上。但是,如今我通过于丹老师的开导,懂得了读一本好书就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从此我再也不过多的看漫画游戏书了。一有空就坐在书桌旁,拿起课外辅导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还会在书上点点画画做一些读书的记号,以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知道哪里是重点,那里是难点,更好的`复习,掌握知识。通过于丹老师的讲解,使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读书,一定读好书的缘由。
“送人黄金,不如送人一金手指,”这一部分于丹老师讲得很仔细,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他很有钱,可是他的生命已进入尾声。就把两个儿子叫到面前说:“我快不行了,有些话和你们说,你们两人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是拿我的钱来生活。第二是用上自己双手去劳动”。他们两个想了一会,大哥说:“我要你的钱来生活。”老二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想用双手去养家糊口。”二十年过去了,老大还是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钱却越来越少。老二牢记父亲的遗训用勤劳的双手建起了许多商铺,过了不久在当地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富翁,大慈善家。
听完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辛勤的劳动,定能有很大收获,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
于丹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它像一盏明灯引领着我学习生活的方向。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3
在这几周以来,学校组织了我们全校教职工一起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视频讲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诠释孔子的《论语》,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还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看完了她的视频讲座,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我们已经观看了她关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这三部分的讲座内容。但是,由于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在我们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4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5
在今天听完《于丹讲座》,第一感觉就是气势澎湃。一提起女子,大家立刻会想起柔弱的、娇滴滴的西施;哭哭啼啼的、柔美的林黛玉……。从古到今,没有几个女子被形容为强悍的、胸怀大志的、保家卫国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刘胡兰、秋瑾、江姐和花木兰。今天我又结识了一位——于丹。虽然不是很了解于丹,但一接触,便知道她是我的偶像,从她抑扬顿挫的.语气和雄壮的语言中,我断定她必将强悍、必将充满激情、必将胸怀大志、必将保家卫国、必将成大器。她那豪言壮语的演讲,让人热血沸腾、激情万分。
第二感觉就是联想丰富。说到一件物品,她就能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任何事物。当说到二胡时,她想到陶渊明“辞县令,弹素琴”的故事。当说起“儒家”和“道家”时,她说:儒家给我仁爱,道家给我智慧;如果儒家是长空,那道家便是大地。当她听着陈军老师的二胡演奏时,联想到古人唯一的乐器——琴;联想到大自然的声音;联想到清脆委婉的鸟鸣,联想到风吹松林的声音……
于丹——您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百科全书。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6
于丹教育孩子讲座,即《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内容简介:
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于丹教育孩子讲座观后感: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短片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尤其是于丹老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我们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
有一个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为天气并不热,家长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给他买,他就哭闹甚至说父母不好,连一根冰糕都不舍得买……做个让部分我想起于丹老师说的话:“有许多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别人给他东西他觉得是应该的,不给他就不应该他们不觉得给他东西是情分,不给他东西是本分。”小孩的行为就验证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做后者。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感到惊讶:一个学生因为三次剪发不合格被赶出校门三次,竟然自杀了。老师说现在17岁一下儿童存在很多像她这样因为承受不了打击而选择自杀。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头发不合格还可以再剪,考试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结束了生命,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而且还属于父母,属于亲人,当我们做轻言放弃生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了他们,想到他们的痛,他们的爱,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长不要害怕我们经受挫折,在成长的路上,有坑我们会绕过,有山我们会翻过,它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失败,挫折,害怕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吗?看完这堂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7
陪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教育讲座,受益匪浅。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天天与大树玩耍,大树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先是让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卖,用以换各式各样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树枝,用于盖新房,娶媳妇,最后是砍下树干,做成独木舟供孩子去周游世界……这个故事里的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孩子要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就给什么,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所需,认为父母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珍惜和回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自私 ,不懂得感恩。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办,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让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指导他(她)自己叠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实做这些事情,并不会累坏孩子,相反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能让孩子在自己动手中获得乐趣,在劳动中体会劳动成果获得的不易,从使孩子在享受父母、亲人给予的爱时能怀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拥有健康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位置。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为家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儿子已经九岁了,却像个小皇帝,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玩游戏,连被子都不会叠,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别说帮大人做什么了,简直是个生活的“低能儿”!唉,作为母亲,我真的很失败!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以后,我要从我自身作起,改变为孩子事事代办的做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缩短被同龄孩子拉下的距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强自立、懂得感恩、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接班人!
【于丹讲座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5篇)11-19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15篇11-17
讲座心得体会12-10
讲座的心得体会11-05
于丹论语心得体会(通用30篇)12-02
于丹论语心得06-11
于丹论语心得06-03
于丹爱情语录03-19
于丹经典语录03-19
于丹经典爱情语录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