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1
通过品读《陶行知文集》,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以前关注的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特点,而现在才更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师德方面如何做一位好老师,还是从业务方面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从他的著作中都可以感受得到。
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要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我们班有个女孩子,特别的胆小,性格很内向,为了能让她勇敢、自信地表达想法,我设法想走进她的心灵深处,与她进行沟通。于是我每见到她时会主动地与她亲近,与她打招呼、聊天,观察她的每一个生活细节,渐渐地,她也开始接近我了,慢慢地把我当成她的朋友,而且课堂上还会主动地举手发言,看着她慢慢勇敢、自信的份上,我很自豪,我看到她的`笑容,我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这就是一名教师的责任,用“五心”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2
弹之一挥间,三尺讲台伴随我度过了三十四个春秋,在这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里,我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或是学困生我曾经忽视过,放弃过。自从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先生把爱满天下作为他的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他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他的人生格言,对此我深有感触。
曾经,我接了一个五年级班,班上有一名女生,个头高,性格开朗,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但学习上不怎么上心,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马马虎虎,第一次单元测验不及格。当时我就想,怎么办?她的亮点很多,但就是不好学,是不是让她担任班长一职?第二天课上,我就推选她担任班长,大家也举手赞成,她自己也很乐意。真是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她处处以身作则,带好头,做表率。记得有一次课上,我走进教室,只见她一人站在后面,这是怎么回事?还没来得及等我开口,她就便道:“査老师,上一节数学课,预备铃响了,我不该回头讲话。”她知道,作为一名班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威信。是的,两年的班长,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所以这个班无论是班风还是学风都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可喜的是在六年级毕业统考,她获得了三优,并且在班上排名第一。如今,她在祁门一中高二重点班就读,我相信,在明年高考,她一定考取一所属于自己的理想大学。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真谛,也触动了我的心。我又带了一个五年级班,班上有一名男生,他真的是很奇特,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像个书生像,可是,他就是不爱学习,不管是什么课,他总是在桌底做小动作,不管什么作业,他是一个字也不写,所以每次语、英成绩最多也只能考一二十分,数学成绩却相当不错,每次都能考八十分以上,有时还考全班第一,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奇才。我带语文,又是班主任,不能坐视不管,课上我多去关注他,多给他一些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渐渐地他也参与学习氛围之中,但他的识字能力特别差,读五年级,也只有一二年级的识字能力,所以,几乎每天中午我都要为他辅导功课。通过一次次鼓励的话语,一天天不厌其烦地辅导,他的`语文成绩一步步地提高,学期期末考试竟考了六十五分。我坚信,小学他还有一年学习时间,在我的辛勤耕耘下,他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定能更上一层楼,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此,我认为,为人师者,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只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名学生,相信爱心一定会去感化、浸润每个学生得心田,学生定会用优异的成绩及良好的学习态度来回报老师的爱心付出。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4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5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反映出他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于中国教育的精神,感化和教育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他,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的主要教育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学十几年来,今日我才开始直面大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育的智者展开对话。在书中,我开始感受着一次又一次思想的激荡,反思着过去有意无意的教育行为,专业发展的困顿,教育理论的薄弱,文字表述的欠缺,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必须面对的。
读陶行知,时而有着教育的共鸣,时而感觉没有多少碰撞。可以这样说,《陶行知教育文集》更是一本在当时环境下中国国内进行教育改革的各种教育观点的'杂烩。他的语言,在读了经典文学之后,会觉得他的语言像一个脱离了文言文的学生正在学白话文,尤其是那些诗歌,实实在在的白话而简易。但是在读了学校老师搜集的陶行知名言之后,我才突然醒悟,我对陶行知了解得还太少太少。无论批判还是继承,我都要继续读他,感受着他的教育实践脉搏,学习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感受着他那颗火热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在上学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我们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学校要叫行知艺校?行知是谁?老师就对我们说: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陶行知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得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6
假期里拜读《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时,曾三次看到里面引用陶行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好汉。”我想由此来引入我今天对陶行知先生的读书分享。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见ppt)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jùn),后改名陶知行、最后改名为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生的行动理论家。是美国“杜威”的学生。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生于安徽华山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
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后开展乡村教育。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庄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是俄文“多数派”的译音,是列宁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由此,我想到了我这一年数学教育生活的两个小插曲:
上期我们班的孩子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在去张坝春游的过程中,全校师生从西门出发,游览景区,往目的地走,火辣辣的太阳,孩子们又热又累。中途随我一起走的几名同学突然向我提出问题:“老师,我们走了大约3公里了吧?”“如果我们让另一队走下面河边那条道路,我们谁会先到呢?”我们由此引发了有说有笑的讨论。同学们在生活中主动提出了“大约”、“公里”这样的数学用语,当时我非常欣喜,孩子们在用心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暑假里,由于和一个学生的约定,我请他吃汉堡包。吃完送他回家时,他带我到一个乒乓球场玩耍,绕了一圈我们再回家,临别时,孩子说:“老师,我们总共走了差不多有3千米了吧?”我思索后答到:“我估计有4千米了”,他非常认真地举起手指说:“哦,那差不多有3个长江大桥那么长了。”随即他补充道:“你知道为什么是3个而不是4个长江大桥吗?因为你说的长江大桥有1千米多一些,那么3个大桥加起来就差不多有4千米了。”这是一位我们班所谓“后进生”的二年级孩子说的,我很惊喜在生活中他能有这样的推理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社会即学校,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其“社会即学校”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活的必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不正是现代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所说的“做”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是指“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教学做合一”的第二个理由是:“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趣味,怎样学就怎样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RandomWord.3--]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这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教学做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 即“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
为此,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
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喜欢的事。
结合我的数学教学过程,比如上期学习《收集与整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记“正”字方法的优越性,我在体育室收集了一大筐垒球、花球、皮球、网球,抬到教室里让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嘴,进行分一分,数一数,记一记。这样乐学、能动的课堂,孩子们学得非常轻松、愉快。
再比如上期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我拿着皮尺,把孩子们带到小操场,让几个孩子手拉手排成一排,让其余同学测量、读数;或者让孩子们在小操场上匀速走几个来回,老师为他们计时等,目的是让孩子们一边体验,一边思考,在“劳力上劳心”,努力践行陶先生的“创造教育”。
三、我的'读书心得
我边读边不禁想到自己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是在学生中有号召力的;良好的班集体应是和谐融洽、有凝聚力的。要想形成这样的班集体,正如陶先生所写的,班主任要有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经历,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班集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我会努力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我的课堂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行知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陶行知的“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精神的本源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7
陶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竖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
陶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4-16
陶行知的名言03-15
读《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01-19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3-17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8篇04-13
陶行知教育名言03-16
陶行知学习心得11-17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02-05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