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论语》读后心得

《论语》读后心得

时间:2023-02-26 12:20:1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心得

《论语》读后心得1

  寒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教育家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半年,我任教一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二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每天有一大堆的班级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老师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

  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孔子还是于丹老师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把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论语》读后心得2

  “仁”是什么?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墙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儿,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小和尚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顿时惊慌失措。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这便是“仁”。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孔子曾赞赏他的学生颜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是因为他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人际交往

  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并不赞同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读后心得3

  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一定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一定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述而篇第七里说: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不谦逊,不懂礼节,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不懂礼节,宁可寒酸。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节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冲厕所,用过的纸反面可以用来打草稿……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读后心得4

  又一个暑假到了,学位领导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水平,扩大知识面,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读《论语》,写写自己的心得。买到书后,起初还读不进去,但读着读着,有些语句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它是儒家经典、道德典范、国学瑰宝。《论语》,流传2500多年,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祖先,也教育着新时代的我们。它是圣人之言,虽说一度被人抛弃,但今天它又站在了世人面前,可想而之,它是多么的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魅力是何其的巨大。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它包括的方面有:学习、工作、孝道、对朋友、对同事、如何为政、道德修养等等。其中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精彩典故,至今还站在国人的心中。

  读《论语》后,悟出有关教育、学习、孝道、择友的一些心得:

  一、教育上、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如果这五点都做到了,那你或你的学生都是人中的佼佼者了。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孔子的这些见解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色,它时时鞭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好的,不好的;聪明的,不聪明的;听话的,不听话的,都是那么的有用。回味起来,还是那么的有味道。

  二、学习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在学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四则。前一则是说若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三则告诉我们只知道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知道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神思疲殆;第四则告诉我们什么事知道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态度呀!”这四句话虽然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意义重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学习中,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年的实践证明,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而往往是那些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谦虚诚恳的人,才换得了一鸣惊人、学富五车的实绩,造就了许多伟人。 除此之外,学习中还要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把你所学的知识放到最大,坐在那儿只是空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那些成功人士都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对了,尤其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上课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的必定会倾囊相助,然而对于一些自己也是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时候,就不能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解答,这不是我们每个教师所乐见的。

  三、孝道上: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事父母,几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这几句都是为人子女应如何孝敬父母的。为人子妇,必须尽孝,必须学习父辈的优点,遵从父辈的正确指导。为人父者,不可能事事正确,故子女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为真正的孝;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这就成了愚孝。孔子说“事父母”,要“几誎”可见孔子并不主张愚孝,父母有过失,子女要提出意见。但侍奉父母应该注意后辈的身份,即便有错,也切忌直言规劝。也就是说,要讲究技巧,如果自己直方规劝的话没被采纳,也不能生气表现在脸上,这样他们也会在你的行动上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掉;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是不会冒犯长辈和上司的。确实,应该孝悌第一,才学第二,为什么说德才兼备呢,因为德在才先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则让我很感动,也深刻地教育了我。是的,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不管是落后还是发达,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都还是相通的!无论游子去到哪里,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让其惦记挂心,让父母平安,有质量地生活,便是孝了!父母含辛茹苦,以无私的爱心把子女教养成人,子女理应孝敬父母,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孝道作为一种美德是永远有会过时的!除此之外,孝有感情上孝,行为上的孝。作为人子,在感情上,随着父母的逐渐衰老,对于老人的年龄应时时记在心上,在生活和街,更应对父母悉心照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点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有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也许只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才会深深地体会得到。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在平时多做些为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操心,理解父母。在父母工作忙时,为他们沏杯茶,或是道上一句温馨的祝福,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但父母听来,心里却是暖暖的。这点我们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做的就不够,那种“我爱你,爸爸,妈妈!”最简单的话是很难说出口的,这点我们应该向外国人学习。这样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四、择友上:

  人活在世上,除了亲属之外,还有就是朋友。如果你没有朋友,这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是孤独的,你将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你将受到别人的鄙视。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面墙。”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是老祖宗经历之后给后人留下的。那如何交朋友呢?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清楚地给我们归纳出了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益,哪三种人作为朋友对自己有害。有益的朋友有三种人:一是正直的人。二是诚信的人。三是博学多闻的人。损友也有三种:谄媚逢迎的人,态度伪善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与人与已都满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我们结交好的朋友,从中收益,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无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不与在各方面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牵强,如果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那么谁跟你交朋友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哪怕一点点,取长补短是正确的。当然,交友勿烂——要有底线。“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确实,一是要尽可能了解和理解、宽容别人,因为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所以行为模式等文化差的存在是正常的;二是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问题和错误,多想自己做好没有,做到最好没有,自己做好了,别人自然会看到、知道和感觉到,别人也自然会努力做好了。

  总之,《论语》从多角度反映了孔子思想特征,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这位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伟大思想,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出更优秀的新一代的接班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读后心得5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多交了一个朋友,终生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就像喝了一杯香浓的咖啡,余味久久围绕在心中,我读了《论语》心得。看了于丹写的《论语》心得,这便让我们再次去认真思考人该怎么活下去。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最大的魅力往往是用简洁而又短小朴素的话揭示一个博大精深的.道理。这些道理都穿越2500年的历史长河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于丹的《论语》心得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追求。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理想应该是给这个社会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发展,和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不懈怠,也不能够懈怠……

《论语》读后心得6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读后心得7

  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现在一想可不是吗!君子在品德上团结人,而秦桧之类的小人,以钱取人,用荣华富贵来团结人,所以朋友可能会勾结的很多。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在褪色。因此对我们来说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时,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养育成人,期间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钱与精力,更多的是浓浓的爱心以及无私的爱。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为父母要竭尽自己的所能。此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而这是考察一个人品德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的我们习惯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献少。这看在古人的眼里,应该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层含义是指孝敬父母要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如为此而触犯法律,则会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也许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吻合,但对于这部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书,是非常有必要一读的。读《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读《论语》可以学会求知的方法,读《论语》更能体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做人的哲学。让读《论语》吧,让我们在中华古老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让它打亮我们的精神底色。

《论语》读后心得8

  《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智慧,中学生作文《我读了《论语》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它让我们懂得一种面对人生的心态,一种人生理念。

  《论语》告诉我们要怀着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的内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照耀他人,让家人和朋友们乃至于更加宽广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使人欣慰的理由。

  想要别人对你好,尊重你。你首先就得尽你所能为别人帮忙,做有用的事,做一个有用之人。《论语》中将孔夫子这个形象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吧。

  这句话,说的也蛮正确的,因为,只有当天地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伟大。不然如今的我国怎能这般繁荣,这般富强?

《论语》读后心得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读后心得10

  前一阵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读后颇有感触,这本书名为《论语心得》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是啊,一直是我们对生活要求的太多,还是现实生活对我们要求的太多,原来我们可以活得更简单快乐!

  记得于丹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想当初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在工作中对一些安排充满了怨气,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我想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一种问题,刚踏上社会的毕业生估计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觉得这个世界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大的有些可怕!读完此书后我想可能问题是在于我们是带着美好的想象踏上了社会,年轻气盛,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虚心的态度。做事急于成功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的好的方面做对比,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好。正如书中所说的佛像之所以能让千万人去膜拜他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经验等待去积累还有很多技能等着去学习。

  因此,我们要对生活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一种好的心态就是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要笑看人生,把饱满热情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不怨天忧人,不做盲目攀比,要有理想,有追求,是我们起码的生活方向。

《论语》读后心得11

  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X,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X。

《论语》读后心得12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是守成期,顺X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X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论语》读后心得13

  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把论语分为七大道来阐述。这七个人生道德是----

  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中国汉字,却有一番风味,当然,要把这些道德修养都具备的话,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生之道。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于别人。如果你有了这一道德观念。那将对你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心灵之道。看见别人好的地方,要以他人为榜样,向他人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坏习惯。

  人生中,还需要很多东西,道德修养是不可少的,所以,从现在开始,以前进为动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心得14

  《论语》教给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事的道理。在讲到处事之道时,孔子强调了“过犹不及”意思是做事情过了头,和没做到位是同样的效果。所以“处事之道”主要讲的是为人处事的分寸。

  《论语》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这就是所谓的“尺度”了。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事事有尺度,以避免人生的浪费。孔子不提倡以德报怨,他给的分寸是以直报怨。我认为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很多人在“以德报怨”。对伤害自己的人,或是领导,或是恋人,仍然一味地恭敬,不敢以正直,公正的心态去面对他们。我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不理智的。首师大的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避免资源浪费。”是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所以人的感情也是有限的。难道你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情感给一个有怨与你的人么?我们应该把这宝贵的情感赠予一个有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君子也许不可能避免很多伤害,它可以被人欺骗,但他内心不能迷惘。简单的说,就是,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做出无效率的'傻事。

  在行为方面,孔子也强调了“分寸”孔子认为,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人与人之间的分寸就是要保持距离。于丹教授认为:“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为了不影响别人,每个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只是距离有大有小。《论语》中也认为无论对领导还是朋友,都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分寸。子贡曾问孔子怎样才是好朋友。孔子曰:“忠告而善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意思是:看到他有不对的事,你好好告诉他,他不听你的那就算了。在说下去只能自取其辱。所以,朋友间要有度,对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于丹教授认为: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论语》中提到的仁爱之心,是这样说的:一开始就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我身边的同学就有这样的烦恼:他知道他的父母很爱他,可谓是无微不至的关心。但他认为这样却失去了自由,透不过气了。而我的父母给我有足够的空间,他们希望我能早日独立。所以,我觉得这个家庭很舒适,很快乐了。这正验证了一句谚语:花未全开,月未全圆,即是最好的境界了。

  对于工作呢,孔子认为也应有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做好本份。我认为这并不全对。做好自己的本份固然重要,但当别人有困难请求你的帮助时,应该出手相助。所以,孔子在此补充了一句:“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之与此。”君子临天下,做任何一件事,用义作为参照,作为法则。

  孔子云:“慎于言。”告诉我们说话也应有度。在当今社会中,这一点甚为重要。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话。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应如此。我的学校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一名同学因为在公共场合中说了有损于学校形象的话而被处以严厉的处分。此所谓“祸从口出”了。所以,于丹教授认为:“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

  最后一条是“礼”。孔子云:“乡人饮酒,仗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孔子能做到等老人都出去后,他才出去。绝不与老人抢行。所谓圣人之圣,从日常点滴中即可看出。

  对人,做事,讲话掌握分寸,懂礼仪,即是《论语》教给我们的处事之道了。

《论语》读后心得15

  孔子是我们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古时候的语言文字和现在的语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论语》读后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心得02-02

论语读后心得(15篇)05-17

论语读后心得15篇02-02

论语读后心得(合集15篇)05-17

论语优秀读后心得10篇01-22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03-26

《童年》读后心得06-04

童年读后心得08-31

简爱读后心得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