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读《蜡烛》有感

读《蜡烛》有感

时间:2023-01-12 15:03:0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蜡烛》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蜡烛》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蜡烛》有感

读《蜡烛》有感1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半截蜡烛》。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伯诺德夫人、她的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与侵略者之间的事情。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被伯诺德夫人爱国,会想办法,困难面前面不改色的行为感染了!

  其中,我最佩服的'是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杰奎琳。虽然,她仅仅是一个9岁的孩子,但在母亲的感染下,遇事镇定,使我深感佩服!

读《蜡烛》有感2

  “即使在这当儿,老妇人也没又说话,他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得走了……”

  老妇人在这个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她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因为她饱受了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幸福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他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在炮火烧焦乐的土地上,在诈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乐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花烛――还是明晃晃的点在一个苏联青年得坟头。

  这一点花烛是不会熄灭的。它象征着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读《蜡烛》有感3

  今天,我们学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文章《蜡烛》。它主要叙述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炮火安葬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喜烛点在了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敬爱之情,高度赞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也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我既为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的那份不分国界,就如同母子之情一样的感情而感动,也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遭遇感到悲伤。

  其实仔细想想,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的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啊!

  为什么人们不能以史为鉴,痛定思痛啊!在今天,有多少国家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还意图挑起战争呀!世界何时才能化剑为犁呢?我们都渴望和平,不想再看到战争的场面了,因为战争这个可怕的恶魔让人们失去太多太多了……

  希望和平之鸽能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把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撒向大地,让大地开满美丽芬芳的和平友谊之花,将战争这个可怕的恶魔永远的驱逐走吧!

读《蜡烛》有感4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三月就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日本童话之父小川未明的童话世界《红蜡烛与美人鱼》。

  第一次看到书的目录时,我就产生了一些疑问:真的有蓝色的煤油灯吗?各种各样的成长是指哪几种成长呢?万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料定这段阅读之旅一定不同寻常!

  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真是悲喜交加。这本书里的故事有许多难以言状情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叹,对弱者的`同情,对孩子的关爱。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自己就是故事情节中的路人,看着故事的发生、经过、结果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非《柚子的故事》莫属了。故事讲述了年雄小时候摘了爸爸爱惜的未成熟的柚子,哥哥为了保护弟弟,说是自己摘的,替年雄受罚。没想到第二年春天,这位温柔、善良的哥哥就因病逝世了。这个故事让我惋惜、感动。惋惜是因为善良的哥哥年纪这么小就去世了;感动是因为哥哥替年雄受罚,还没有告诉爸爸真相,让人泪目。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的妹妹和我自己。平时我也没有宠着、护着妹妹,我让她什么事情都自己解决。其实她才三岁,自理能力还很弱,哪里能够事事都自己做呢?我应该多给妹妹一些关爱,做个好姐姐。

  读完整本书,我懂得了许多道理,获得了很多感动。一本好书真的不仅仅能带给人知识,还能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读《蜡烛》有感5

  《半截蜡烛》讲了一位人称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了情报安全。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伯诺德夫人的生活不是很好,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所以参加了传递工作。在这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中,她们一家三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面对突然闯进的德军,伯诺德夫人毫不畏惧,她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里拿出一盏油灯放到桌上的那一刻,她的孩子看她的勇敢和冷静,也有所作为。他们和德国强盗斗智斗勇,最终危机过去了。

  读完《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我若有所思。在战争时期伯诺德夫人生活很艰苦,但她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作办新时代的人,要像伯诺德夫人邢样活着,让自己满意,为国家出一份力。

读《蜡烛》有感6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条大马路上,有一盏路灯,非常漂亮的一盏路灯,灯罩上印着美丽的花纹,在灯罩里,蜡烛用尽全身力量,发出亮光。它们两个的合作,给走夜路的人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方便,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但它们一直默默不语。

  终于,有一天灯罩开口了,可它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这个白颜色的丑八怪,你算哪根葱?也配和高贵,美丽的.我—花纹灯罩在一起?”听到这句话把蜡烛吓了一跳,蜡烛一直以为,它们两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对,它们两个的配合是最精美的,而且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可是,现在灯罩竟然不愿意和它在一起了。想到这里蜡烛伤心极了,它什么也没有说便悄然离去了…

  灯罩失去了蜡烛,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后悔极了,悔不该伤蜡烛的心。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沉思了很久:灯罩只是想在蜡烛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却让自己的伙伴伤透了心,离它而去,因此,它便失去了光泽,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做值得吗?

  是的,灯罩的确美,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叹,免不了有些飘飘然,在蜡烛面前免不了有些骄傲。这与社会中的有些人不是一样的吗?有些人靠别人的帮助得到了些名气,可等有了些名气以后,反过来又“咬”了别人一口,这种人就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名气,也是社会中的败类!

读《蜡烛》有感7

  假期,我读了一本书,有一个故事名叫《点起蜡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的是春秋时代晋国有个著名的乐师,名叫师旷。他从小就双目失聪,但是他十分刻苦学习各种知识。他的琴弹得特别好,晋国的国君经常叫他去弹琴。有一次,他在给晋平公弹琴时,他听到晋平公说:“我年轻时没好好学习,现在想学习,可是已经太晚了。”师旷说:“少年时期学习,就像早晨的太阳,前途无量;壮年时学习,就像中午的太阳,同样能有大作为;到了老年才下决心学习,那就好像晚上点起蜡烛,总比抹黑行走好得多。”晋平公听了师旷的话开始学习,后来学到很多知识,对他处理国家大事很有帮助。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一句俗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平公年过七十了,才后悔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学习,感到知识不够用。老了开始努力学习知识。他这种知错就改,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但是,我们却不要像晋平公一样,到晚年才想起来学习知识。我们现在正是少年时期,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阳,只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做一个博学多识的人,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是为了的主人,未来的世界靠我们去创造,我们只有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握现在,努力去学习。让我们像一叶小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远航。

读《蜡烛》有感8

  在烧灼的战场,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的土地,令人似乎看到那激烈的战争,令人感受到战火的无情。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被炮火炸伤的危险,安葬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他的坟头。读了《蜡烛》这篇,我颇有感触。

  蜡烛是一种普通的东西,但是它却是这位老人对逝去的丈夫的怀念,是这位老人最重要的东西,给在饱受战火之苦的她带来安慰。然而她把它们插在了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坟头,这种无私的爱令人感动。

  “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方场的另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这两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和房屋被炮火炸毁的样子,从侧面衬托出了战争的残酷。“德国人的平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依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炮弹在老人身边飞过,虽然“炮弹依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但是也随时可能伤害到她,而她还“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难道死亡对于这位老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吗?我认为对这位老人来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真正的可怕的.是有亲人为自己的生而死,而亲人就是能是自己感到幸福、温暖的人,亲吻亲人的额头,让逝世的亲人安息对于老人更加重要。

  《蜡烛》这篇令我想起了同是描写战争年代的人的《芦花荡》。

  这篇讲述了“老头子”夜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半途遇阻受伤,而第二天痛打鬼子,报仇雪恨的故事。这篇通过各种描写,写出了一个过于自信、自尊,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形象。在这样险恶的战争背景,却有着这样一个老英雄,他为解放军送粮食,为大菱报仇,他与南斯拉夫母亲一样都是虽平凡但却勇敢、善良的人。

  “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在烛光中,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是儿子的正义、勇气;是一个战士打倒侵略者,维护正义的信念;更是一个个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渴望和平的火焰。虽然“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闪烁”,我相信“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读《蜡烛》有感9

  大家都知道,从德国入侵波兰到日本战败投降,总共几十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少的人民因为战争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人民的悲惨命运也令人万分同情。今天,我偶然读了一篇文章——《半截蜡烛》,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思潮起伏。

  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伯诺德的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检查的德国军官点燃蜡烛的危急关头,为了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巧妙周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终于保护了秘密文件,取得了胜利的事情。

  读完之后,我的心中心潮起伏,汹涌澎湃,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战争带给人们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仅仅只是因为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一家三口就险些丧命于可怕的纳粹侵略者的魔掌之中;杰克、杰奎琳这对兄妹俩小小年纪又是多么的勇敢——不怕遇到生命危险牵制敌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如果不是伯诺德夫人的苦心教导,又怎会有杰奎琳的成功呢?如果杰奎琳没有把蜡烛取上楼去,伯诺德夫人一家肯定会被满门抄斩,重要机密也会泄露!可以说,所有的一切伯诺德夫人都功不可没!

  绝密情报最终没有被暴露,联络站也没有遭到破坏,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杰克、杰奎琳这对兄妹俩的机智镇静,在我的脑子里面挥之不去——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啊!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对待每一门功课都精益求精,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读《蜡烛》有感10

  我怀着无比好奇之心,读完了<小蜡烛头>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讲作者在一天早上,把小蜡烛头扔了.偏偏那个晚上停了电,作者又把小蜡烛头找出来,一家就靠者小蜡烛头微弱的光,度过了一夜.

  小蜡烛头,虽然渺小,也不那么光亮,但它为了自己能够为人民服务而感到高兴,就算它燃尽了,也不感到一丝悲凉."电灯的光虽然比小蜡烛头明亮得多,但我的心里,将永远留下小蜡烛头的光亮."这句话,使我懂得了无私的奉献才会让人们尊敬.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小蜡烛头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默默奉献的莫过于老师了.老师就像一个园丁,我们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我们慢慢地茁壮成长.在老师的照料下,我们从一个不懂世事的小毛孩,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个懂事,成绩出众的少年.多么感谢老师们啊!是他们让我们光荣地离开了母校,从而走进了一间值得大家骄傲的中学.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我们都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和小蜡烛头让我懂得了人就要无私地奉献.

  小蜡烛头,你是那么平凡而伟大.我敬佩所有像小蜡烛头一样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像小蜡烛头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

读《蜡烛》有感11

  一、以“读”为主

  身临其境《半截蜡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说,我们分析小说时,大多数是以小说三要素入手,季锋老师巧妙地将人物、情节、环境三者相结合,而将这三者串联的线索,便是教会学生去“读”,去感受,例如在分析小女儿杰奎琳的人物形象时,对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嘛?’”这句是分析杰奎琳的关键,在初步阅读之后,季老师请同学们划出关键词,对于“娇声”一次,季老师十分重视,首先带着学生去体会娇声是什么意思,然后模仿娇声的语气,进行朗读,并分析小女儿杰奎琳和大儿子、母亲的区别,再次指出“娇气”一词的重要作用,指导朗读,先由个别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全班合作朗读,在笑声中使得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形象以及杰奎琳成功的原因。

  二、主题明确

  板块清晰季老师这节课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季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板块分的十分清楚,全文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母亲、大儿子、小女儿,分别对这三块进行人物分析,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智慧与勇敢,体会她们的爱国情怀,同时,三个板块即独立又统一,在独立的分析三人之后,季老师在宏观上对三者进行一个比较,得出他们有勇有谋、沉着冷静等特点。例如三人的出场顺序,二儿子选择与亲人同生死、共命运以及小女儿独有的“娇气”。

  三、教学有法

  注重细节季老师的教学分析以找关键词入手,在分析每一板块时,季老师都会提示学生圈一圈、划一划最有特色或者最关键的字词,圈划出来之后,对词义进行探讨,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理解词句,例如“一场危机似乎都过去了”,对“似乎”一词的理解体会。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把握细节,一个不起眼的词,很可能就是把握一个人物形象的关键,比如伯诺德夫人把蜡烛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显眼”一次则体现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四、阅读感受

  迁移技法阅读是为了写作,在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节课之后,季老师便提问学生们小说阅读的感受,一位同学说出“一波三折”四字时,季老师要求学生们把这写在课文标题上。“一波三折”实际上是小说情节上引人入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一点,说明学生已经很深入的理解了课文,也是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我认为,我们语文的任务不是把每一位学生变成文学家,而是帮助那些可能成为文学家的学生实现梦想。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牵涉到写作手法,使学生化外在的文字为自己的知识。

读《蜡烛》有感12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蜡烛》,读后心里很不平静。

  故事讲的是,一个单身的女子刚刚搬进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带突然停电了,那女子只好点上蜡烛。没一会,突然传了敲门声。原是邻居家小孩,小孩紧张地问:"阿姨,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她们家穷得连蜡烛都没有,可别让她们粘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没有!"孩子从怀里拿出了两根蜡烛,说:"我妈妈怕你没有,让我给你送两根。"女子听到这里,把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读到最后,我同情起送蜡烛的小女孩,痛恨那个阿姨了。阿姨不该把邻居家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这样的事我就经历过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伙伴正在开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过去,说了一阵子话。朋友听到后马上就告诉我说,是她奶奶说我不是个好孩子,让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气,马上就回到了家里,想和妈妈说说这事。谁知道妈妈没等我说,就催我说:"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没吃饭,你赶紧把这两块月饼给送过去!"

  我怀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愿地到了我朋友家。给我开门的是朋友的奶奶。我问老奶奶:"奶奶,你家过端午节买月饼了吗?"我刚要说妈妈听说你没吃饭,让我给你送两块月饼,老奶奶就没好气的说:"没有!"我心里很生气,当我告诉老奶奶,是妈妈听说您没吃饭,让我给送两块月饼时,老奶奶不好意思了,当着我的面告诉我的朋友,以后你俩要好好处,做好朋友。

  通过故事和我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地误解好人心,那样会很伤害人的。

  作者简介:汤慧壹,是一位从没有踏进过正规学校大门的刚强女孩。该女孩患先天性心脏病,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无法走进校园读书。在女孩奇迹般的好起以后,10多岁的她要刚强,立志读书。仅仅在外辅导班辅导不到一年,就学完了小学四年级以前的全部程,新的学期将直上五年级读书。该女孩喜欢读书和写作。此作品完成于鲅鱼圈梦苑辅导班,推荐老师黄义年。

读《蜡烛》有感13

  今天,我读完《蜡烛赞》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不禁深深地飘动了,这该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蜡烛,它想的是别人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如果没有蜡烛的品格,那停电时我们的生活哪有如此方便啊!为此我由蜡烛联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

  老师和蜡烛的相同点太多了!

  蜡烛是清贫的,老师也是清贫的;蜡烛是富有的,老师是富有的,他们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蜡烛是无私的,老师也是无私的,她们给社会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而向社会索取的又极少极少!

  这一切,怎能不叫我感慨万千!

  老师们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如今他们已经是桃李满天下。虽然我们已经是他们的弟子,但我常常想,老师不就是山间那一望永不干涸的山泉吗?不仅是山泉滋润了我,在校园湛蓝的天空中,还有一轮不下班的太阳。“老师啊老师,你像太阳,永不下班的太阳。”老师,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太阳,可是,至少我们愿做星星,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和你一起发光,和你一起挂在天空……。

  这篇文章中有两句这样的话:“蜡烛,在生活中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因此,常被人忘记。可这正是蜡烛的可贵品格。它想的是让别人生活美好,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老师,不也正是这样吗?在当今的社会里,老师常被人忘却。可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育,老师的培养,那些“天才”即使再努力,也不能成材啊!可是,老师对这种极不公平的.现象没有任何报怨!老师,就像蜡烛一样,它们默默无闻一直在散发着自己的热量。光散完了,热没有了,就悄悄无声地走了。他们带着的又是极少极少,而留下的却是很多很多……

  老师啊老师,你在事业中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瓦,你在奋斗中是风浪搏斗的那双浆,你在希望中是万绿丛中的绚丽花朵,你在友谊中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你在勤劳中是耕耘大自然的那头牛,你在自由中是清晨冲出笼子的飞鸟,你在幸福中是一桌供人享受的佳宴;千言万语一句话:老师,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爱你!

读《蜡烛》有感14

  炮火烧灼了整个战场,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德军的炮火不停地轰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真爱才会浮现在眼前。

  在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和那个小小的桥头堡旁,五个红军偷袭不成,其中一人牺牲在了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在方场的瓦砾堆下面,有一个老妇人住在那里。当她看到那战死的兵,揣着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她冒着生命危险走到方场上去,不顾德军的炮火的轰击,走到了那战士的身边。她像对待亲人一般,将他掩埋了,并且将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插在他的墓前,来祭奠他,还守了他整整一夜。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能做到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天天相见的朋友。

  在朋友窘迫时,点燃你心中友情的蜡烛,让爱燃烧起来;在朋友失意时,点燃你心中友情的蜡烛,让光明照亮前方;在朋友难过时,点燃你心中友情的蜡烛,让光亮驱散黑暗。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一支蜡烛,只看你是否愿意打开心扉,是否愿意点燃蜡烛?

  当天使衔着橄榄枝降临人间时,就是友爱洒满人间时。

读《蜡烛》有感15

  “我祖先的热血,流到我这里还没有流干。”——司汤达《红与黑》。

  何为爱国?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于《半截蜡烛》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阅读、品味它的同时,伯诺德夫人一家那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字里行间,那短短的蜡烛,伴着夜风摇曳着烛光,晃动的虚影,犹如利刃般划破内心的平静,滴落的烛泪,又在为谁哭泣?顺手点燃的蜡烛紧紧地、牢牢地牵动着我的心,害怕那绝望的审判突然来临,害怕那蜡烛的希望之光骤然熄灭……此时此刻,迷茫、不安、煎熬萦绕着伯诺德夫人一家,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儿。谁也不知道,蜡烛的光辉何时熄灭,而又能否重新燃起……

  绝望、希望,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却碰到了一起。绝望中的一缕希望,就如生命里的第一束灿烂的阳光,让快速跳动的心与绷紧的心弦顿时放松了许多。谁能想到,一位妇女竟能在如此危机关头冷静处事,以微笑面对;谁能想到,两位年幼的儿童竟也怀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爱国,不分年龄与国界。正如《请把我埋的浅一点》一文里,那小女孩天真无邪的话语和灿烂温暖的笑靥,还有誓死不向纳粹屈服的爱国情,这无一不刺痛了我的心。

  看到结局,伯诺德夫人一家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我的心弦彻底松了下来。不过,我相信,即使结局不是美好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情报而英勇牺牲,他们的这份精神也将与国家的尊严永不泯灭!

  回过头来,反观全文,作为一个妇女,伯诺德夫人很好地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谛;作为一个懂事的小男孩,杰克向我们展现了他的从容与冷静;作为一个小女孩,杰奎琳向我们证明了孩子的机智与勇敢。这样的'一个普通的一家三口,竟有如此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试问,古往今来,多少爱国人士为了国家之兴亡抛头颅,洒热血?多少无名英雄为了国家之尊严而断送大好光阴?这样的人数不胜数: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了国家不沉浸在鸦片的腐朽里;屈原纵身投江,为了国家最后的尊严;文天祥抗击元兵,为了国家的安宁,还写下了《过零丁洋》,留下了赤胆忠诚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肖邦、杨靖宇……他们的事迹值得传颂,他们的名字应当不朽,他们的精神,将成为历史的长河中那永不倒下的丰碑!我们也将延续他们的意志,让爱国之光辉永生长存!

  现如今,作为全国十三亿人中的一份子,虽然渺小,但也能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一份力,以一颗无比赤诚之心,去回报孕育我们的祖国母亲,至死不渝!

  这半截蜡烛,承载着的太多太多。生命的希望,还有那永生不朽、至死不渝的光辉……

【读《蜡烛》有感】相关文章:

读《冰蜡烛》有感11-01

读半截蜡烛有感04-24

蜡烛读后感06-27

《蜡烛》读后感09-04

蜡烛读后感07-22

半截蜡烛读后感04-04

《半截蜡烛》读后感02-03

半截蜡烛读后感05-16

蜡烛说课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