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

时间:2022-04-02 10:27: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活着读书心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1

  当生存成为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昨天刚看完了《活着》,实在是有些压抑。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富贵来说似手并不是这样的。的确,最开始的富贵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就连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无动于衷,还对她,直至富贵自己都觉得无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时的他着实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输光家产才慢慢成长起来,有了人样。

  破产后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担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为了,他开始下地干活,关心家人,但命运似乎就是想和他开玩笑,他们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好不容易回来后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也被剥夺了声的机会。

  命运在安排他成为“孤儿”后还没有罢手,而且似乎还和他玩起了游戏,每次当富贵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开恩给富贵一点希望,可还没等富贵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时,一盆冷水就紧接着泼了过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富贵成了一头牛的名字。

  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他送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个亲人,我都觉得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可命运却不想放过他,最后独留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时才肯罢手。其实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贵继续活着是对他的恩赐还是诅咒,我只知道没破产前的他确实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过来的他也的确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绝望。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富贵也许也不是一个只有霉运的人。他父亲虽然对于他败光家产的行为十分气愤,可却还是立即变卖了家产替他还债,还用心良苦地全兑换成了铜钱想要告诉他每一个铜钱都来之不易;无论他之前做了多少荒唐事,他的母亲始终都是相信他的,在临死前都一遍遍地说着“富贵是不会去赌的。”;即使他之前那样对家珍,可家珍还是一直不离不弃,放弃了好日子都要和这个之前不务正业的“败家子儿”在一起;凤霞一下子从大小姐变成了贫困户家的孩子,后来还成了哑巴,可她却出奇的懂事,为整个家庭的生存出了不少力;二喜是个老实的好人,不仅爱惜凤霞而且真心实意地对富贵一家子好……

  当我还在痛恨龙二的无耻时,抢夺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了;被拉去当兵,见了无数的死亡后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饥荒中成功活了下来;还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让我认为富贵一生中也还算是有些幸运成分的,但是我又会想如果他没有拥有那些幸运他会不会反而不会面临接连失去至亲之人的绝望呢?也许他会在继续吃喝嫖赌中度过四年,然后直接被拉去枪毙;也许家珍早就对他失望透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许凤霞过不惯苦日子,一开始就跟家珍回娘家了,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那他会不会因为少面对了几次至亲的离去而少感到一丝痛苦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我们谁都无法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富贵,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很紧,但是我们绝不能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因为上天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有对你失去兴趣的一天,当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随之结束了。

活着读书心得2

  《活着》一书,我几乎是哽咽着读完,设想踏在福贵的人生道路,每走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泪水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感觉随时会被瓦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活着。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至亲的离去撕扯地粉碎。然而他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勇气。带着对亲人的回忆拼尽全力地活着。正如作者余华所说:千千万万的人读到了绝望,而我写得却是希望。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苦难终将过去,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扣问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思索再三,努力的意义也许就是让自己变得好一点。今天我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求一次人。今天,我少些抱怨,明天就会越来越好。今天我多坚持一次自己的梦想,明天我就离它更近一点。也许我走的慢,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到达我想要的生活。

  经过一天的忙碌后,终于可以沉寂于桌前。外面是沉重的'夜色,寂寥的空气里,不知道涌动着世人多少的哀愁苦乐,也许那就是人生的五味陈杂吧。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想起了身处异乡的妹妹一直拼命的工作,多了一些生活的感触。手骨折了依然在工作没有休息,只为心中神圣的职业—刑警而倾尽所有精力。我觉得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词藻如何华丽,而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得到那个人源自内心无声的诉说,可能因为她有一些使命感与执着的情怀吧,可笑吗?也许是的,但她眼角熬夜的黑斑,一点都让人笑不起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想要自己上一个台阶,除了奔跑还能做什么?我们将来都会死,毫无疑问。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过程,我们终究会面临”。但带不走我们曾经拥有的精神财富。回想自己求学生涯,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伏案桌前,烦躁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寒冬里,起早贪黑,畏缩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周遭人陆续工作,心浮动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我忘不了忙碌中充实的自己。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是怎样,但有一点很确定,我要看很多书,那是一份心灵的宁静。

活着读书心得3

  十多年前在上海谋生,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在这之前我们家是从未有过电视机的,有了电视机就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记得有年春节,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每天晚上好像连续播放四五级,大约从十点一直播放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毫无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这电视剧该有多么精彩。当时想过找来这部长篇小说看看,可是又一想,电视剧都看了,小说还能有什么新鲜感吸引我吗?于是看小说的念头就淡了。

  后来文学圈子里的一个作家朋友几次跟我提到《活着》这部长篇小说,这就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刚好一个写诗的朋友开了个网店卖书,看到有余华的作品,于是就买了全套回来,首先就看《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长篇小说了,我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我想我幸好没有当编辑,如果当编辑不得不阅读人家的长篇小说,我想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长篇小说尽管名气已经很大,但是我依然无法读完全本。

  但是阅读《活着》的时候,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我依然“活着”(没睡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读《红高粱家族》的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说,根据我的记忆,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改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给我的是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我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暖。

  福贵生在民国时期,青少年时他过着纨绔子弟的浪荡生活,而正是因为他的浪荡,败了家产,才让他和他的家人逃过一劫,这和我家的经历非常相似,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相似的家族史?

  成为贫农的福贵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实上却是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悲剧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福贵在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他买了一头老牛来陪伴他,他将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样,老牛也叫福贵,然后他为了让老牛安心干活,给老牛假想出了几个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二喜。这些名字全都是福贵死去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的活着。实际上,牛比他们还好,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饭,它们吃草,不需要耕种就能长出来。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农民在思考吗?没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饱,吃饱以后,可以思考着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别的,对于他们,实在是过于奢侈。而就是吃饱这个问题,从1949年到1978年,对于中国农民都是奢侈的问题。人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那就只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吃饱。我小时候的远大理想就是顿顿有两糙饭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点更好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有爱好,有了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在相互监督着彼此。改革开放之初,最先离开土地,放弃土地的农民都遭到坚守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嘲笑,好在是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好,那些坚守在土地上嘲笑离开土地的人的人也坚守不下去了,最终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还是离开了土地。我想这是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一个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但愿过去的苦难离我们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农民头上那些特殊的符号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时代快些到来!

活着读书心得4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由于年轻时嗜赌放荡,输光了家产,导致家道中落后沦落为佃农。之后,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读到福贵的故事开头的时候,我深深地对这个纨绔子弟的嗜赌放荡、不思进取感到厌恶。他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却不知道珍惜。在他的身上,完全没有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该有的样子。可是,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他终于有了觉悟,慢慢地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到是让我非常欣赏。家珍刚开始的.时候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后来福贵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娶回了家。后来她一直忠诚地陪伴在福贵的身边,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福贵还是原来的那个纨绔子弟,我刚开始有点不明白为何她还是会对福贵不离不弃,后来我觉得这可能跟那个年代女性受的传统教育有关。在她们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不管自己的丈夫是怎样的人,自己都应该对他忠诚,不离不弃。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觉得福贵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后期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助与绝望感接二连三地摧残着这个可怜人的身心。可是同时,我也觉得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有些人看来,他的人生可能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可是,从他自己的叙述中来看,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悲惨,在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中,还是充满了幸福与欢乐,尽管这些幸福与欢乐都比较短暂。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妻子贤惠忠诚,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秀孝顺,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自己的女婿踏实能干,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了他幸福与欢乐。因此,他对书中的“我”讲述他的故事,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他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时,仿佛在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语气中甚至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轻松和沧桑感。

  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福贵看着家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尽管心里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却没有选择跟着他们死去,他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见,家人其实并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义,他并不是为了家人而活着。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福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就要好好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为了金钱,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权势,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爱情……当他们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仿佛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后,自己选择走向死亡。这些人都没有体会到“活着”的真谛,他们都不知道,活着,才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好的意义。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活着读书心得5

  《活着》是一部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新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以前喜欢阅读但很少写读后感,这次不是不想写而是看过读友们写的感觉自己更加词穷,写不出内涵。人为何而活着?有人认为是为了爱活着,有人认为是因思考而活着,也有人认为因为责任而活着,而富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年少时的富贵,因贪图享乐不能自拔,最终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一贫如洗的贫困人家,可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又被命运开了玩笑,给母亲抓药的时候又被当壮丁抓走,苟且偷生只为一个单纯的信念——一定要活着回家,富裕时已经辜负了亲人,而这次一定不能再辜负吧。终于活着回家,看到一双儿女,虽然爹娘已经去世,女儿因病不能变成哑巴,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的幸福。可生活就是如此,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当一切都在自我满足的幸福之中时,有庆好好的就那么走了,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相信就这样走了,原本要杀人的富贵因为对方是当初过命的兄弟而非县长的时候就这么原谅了,可他原谅不了自己。

  偷偷的'把有庆埋了,擦干眼泪偷偷的回家,最后家珍还是知道了,善良的女人也接受这样的事实。日子波澜不惊的继续,原本以为苦难就此结束虽然清贫但可以好好生活的时候,凤霞走了,家珍走了,二喜(女婿)走了,最后甚至连五岁的外甥苦根也走了,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情节,可最后又被富贵的开朗所感染着,赶着那头叫做“富贵”的老牛,乐呵呵的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富贵觉得他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活着,而是所有人再他一个人身上活着,活着看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如果自己是富贵或许做不到如此活着,但更庆幸不是富贵,可以为活着而更美好的努力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活着就是不辜负自己的所有角色,努力踏实的笑对生活,做想做的自己,好好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6

  这本书讲述的是老农民福贵遇到一个游客后,叙述自己的一生

  富贵,名字富贵,实则命运给予他的是富贵还是灾难,这似乎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是讽刺还是现实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现了命运给予一个人一生的“圆满”,似乎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灾难。在他还是地主阶段的时候,堵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对婚姻的不忠,到最后的流落街头,被抓去打仗期间,母亲临死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双亲以这样的离恨离开人世,相信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福贵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活着的人而继续活着,他这一生最庆幸的是有一个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他生了一儿一女,由此,命运对他是公平的,在让他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世间最圆满幸福的家庭。以为恶运就此到头。但这似乎只是不幸的开始。女儿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福贵再一次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生活而活着。虽然这期间忍受了各种因为大自然以及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带来的种种磨难,但是他们都顽强的一一战胜命运给予的苦难与折磨。

  为了活着,可以更坚强,为了活着,他们依然继续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为了活着,忍受着内心的麻木,为了活着。。。而继续的前行着。命运似乎就是这么任性的无情的在考验着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协,再一次的向富贵伸出了恶运之手-夺走了他最疼爱的儿子。

  富贵是绝望的,但并没有为此妥协,努力的前行着,为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责任。继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当他们以为命运就此放弃“光顾”他们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带着友善前来关照。这此应该是幸福使者来临吧,当他们以为自己聋哑的女儿要一辈子独守时,命运安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守护者来守护他们的女儿,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实。但却又真实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后面就会有多残酷,本是带着美愿来却又留下满地的心碎而返。女儿难产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离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伤亡,留下的可爱外孙本以为可以相依为命,却也不幸离去,看着至亲至爱的人一个个的先他而去,这份悲伤,这份绝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对福贵而言。他这一生,圆满了。

  在他一个人身上经历了所有人所经历的过往,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说,想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塌实,至亲的人都是他送走的,当他有一天要走了,心无牵挂,没有牵盼,这种内心的坦然,这种人性的境界,不是艺术又是什么

活着读书心得7

  一个人,一场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贵的苦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贫苦农民;他气死他爹,输光财产;他的儿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可他却还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当在黄昏的田野上,富贵和他那头老牛耕耘在田地里,富贵对牛叨絮的那席话差点让我怜悯的掉下泪来。我觉到了余华的残忍,他为什么要让富贵活着?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只有大半辈子数不尽的苦难,富贵活着的意义何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当福贵看到赌的倾家荡产的龙二被毙掉的.那一刻,庆幸的是福贵,后怕的也是福贵。他庆幸,是因为被毙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后怕,是因为被毙掉的人本该是自己。命运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败家子的自己气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个生命;当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来没有看到娘的最后一眼,他明白,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当他的家人一个个死去的时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种地的艰辛,让他体会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难,让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艰难,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当富贵的家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现在还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余华《活着》的自序:“作为一个词‘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时“忍受”。可见余华笔下的富贵面对生命的苦难与绝望只是忍受,没有反抗,更不用说蔑视。也许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许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愿意死。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比金钱还重要的财富。一个人富贵,他想维持富贵,一个人贫穷,他在抱怨贫穷,但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些和活着联系在一起,因为活着跟它们不在一个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活着读书心得8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但是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活着读书心得9

  《活着》的作者余华想用文字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为《活着》的旁观者,我想轻轻道上一句:“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还记得三毛曾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悦,那么即使我们不死,也在天堂里了。”她在无数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后用心品味着幸福的真正定义。

  福贵在见到家珍回来的那一刻是激动、幸福的;家珍在回娘家后重逢可爱女儿凤霞时是快乐幸福的;有庆在人民公社时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时的满足是幸福的。虽然福贵败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贵”身份,但在看到龙二被毙了三枪,福贵庆幸自己还活着时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钱、名利,而是享受一个小家的天伦之乐。

  在挤过千军万马来到陌生的城市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担心,地域差、风俗、语言等方面的差距让我无所适从,我迷茫过,太大的学校空间却没有我可以搁置心事的小地盘,但不幸中的万幸,在时间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在学长的`循循诱导下小心翼翼地学习调研部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尽管有时熬夜绞破脑汁做所谓的工作,但当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会心地笑出了声;在和我亲爱的两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单,分享心事、开开玩笑我们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时光;接到远方妈妈的来电,听听那熟悉亲切的家音和妈妈的唠嗑我像一个得到糖果的孩子满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胧的睡眼中,刺耳的铃声一不小心敲破了睡梦,你可能恼怒过,在辛辛苦苦挤着公交,穿过拥挤的人群时,你可能烦躁过,但是,每一个清晨的开始,你愿意用不快去霸占原本就空间不足的心田吗?你愿意一整天都被压抑在不开心之中吗?幸福来自你的内心感受,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微笑面对生活的缺陷,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无处不在。沐浴阳光时的轻松自如和用心交谈时的真诚快乐都渗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此时此刻,我正在橘黄灯下静静地敲打着键盘,用我粗略的文字记下我的美丽心情,我想我是幸福的。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吗?

活着读书心得10

  有人说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也许正因为此,我格外不喜欢看悲剧。从情节的角度来讲,《活着》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人公福贵青年时嗜赌成性,终于输光家业,父亲因此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为母前去求医,却在半途上被抓了当壮丁。两年后几经波折回到家的他,发现母亲早已离世,女儿凤霞也因病成了聋哑人。

  此后,厄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县长的老婆难产需要输血,结果儿子有庆被抽血过量而死,后来发现县长竟然是曾经的战友春生,春生在轰轰烈烈的__中遭受迫害,最终悬梁自尽;凤霞终于找到良人──二喜,可不久就死于产后大出血;有庆和凤霞走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惨死,留下儿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然而几年后,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了,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作伴……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一度对余华十分痛恨,也许作家都是冷血的,就像余华用他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叙述着残酷一样,一次又一次将我对可能存在的美好幻想彻底打破。也许,正是要不断见证离别,见证死亡,见证各种苦难,才能看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才能体会平静背后的`苍凉,才能思索活着的意义。想一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起伏,才能真正做到往事如烟,去留无意?究竟要看过多少离合,才能真正做到云淡风轻,波澜不惊?究竟要承受多少不幸,才能真正炼就一颗强大的心脏,在若干年后,上扬嘴角,将曾经的伤痛娓娓道来,说一声现世安好?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为名?为利?为情?为义?命运对福贵也许特别眷恋,也许特别残酷,岁月带走了他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只有他活了下来。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文章最后,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福贵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那一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一定无话可说,仿佛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切都毫无意义。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曾经我们苦苦追求的忽然显得极其可笑。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恩恩怨怨,终不过雁过无痕,水过无声。

活着读书心得11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读书心得12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的。读完《活着》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是幸福的。

  当我们听到你说:“我活着。”这句话时,知道你必定是一个体会到生活博大精深,对万物饱含感激,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因为目的就在“我,活着。”中!活着,真好!活着,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是天真快乐的,慢慢的长大了,烦恼的事情也来了,学习、心情的骚动、感情的烦恼、工作的不愉快……曾经在值班的一个晚上做病人检查后回访,结果连续4个电话都是:“病人已经在。去世了。”那时候觉得真要珍惜每一天。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爱关心自己的人和我关心的人。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4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活着读书心得15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为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答案。《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所受的苦难超于常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可承受的,而这苦难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的缩影。其实苦难落到别人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难以想象与接受,这个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词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难所占据。其实真正落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仅是苦难,总能够挨得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有时候会觉得历史离我们特别远,其实是我们自己离生活特别远,活在网络上的空洞与数据的繁复中,让我们有时失去对某些纯粹的实在的思考与理解。

  历史和现实能让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在灾难前显得无力,但却也在灾难前显得无比珍贵。生命也是,爱也是。

  相关启示:电影《切尔诺贝利》《无问西东》,小说《时生》。

《活着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活着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活着》心得05-01

《活着》读书心得07-06

《活着》读书心得06-22

活着读书心得09-04

读书心得《活着》12-09

活着的读书心得04-23

【荐】活着读书心得02-12

《活着》读书心得【热门】02-19

《活着》读书心得【荐】02-19

【热】《活着》读书心得02-19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活着读书心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读书心得

活着读书心得1

  当生存成为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昨天刚看完了《活着》,实在是有些压抑。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富贵来说似手并不是这样的。的确,最开始的富贵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就连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无动于衷,还对她,直至富贵自己都觉得无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时的他着实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输光家产才慢慢成长起来,有了人样。

  破产后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担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为了,他开始下地干活,关心家人,但命运似乎就是想和他开玩笑,他们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好不容易回来后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也被剥夺了声的机会。

  命运在安排他成为“孤儿”后还没有罢手,而且似乎还和他玩起了游戏,每次当富贵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开恩给富贵一点希望,可还没等富贵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时,一盆冷水就紧接着泼了过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富贵成了一头牛的名字。

  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他送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个亲人,我都觉得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可命运却不想放过他,最后独留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时才肯罢手。其实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贵继续活着是对他的恩赐还是诅咒,我只知道没破产前的他确实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过来的他也的确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绝望。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富贵也许也不是一个只有霉运的人。他父亲虽然对于他败光家产的行为十分气愤,可却还是立即变卖了家产替他还债,还用心良苦地全兑换成了铜钱想要告诉他每一个铜钱都来之不易;无论他之前做了多少荒唐事,他的母亲始终都是相信他的,在临死前都一遍遍地说着“富贵是不会去赌的。”;即使他之前那样对家珍,可家珍还是一直不离不弃,放弃了好日子都要和这个之前不务正业的“败家子儿”在一起;凤霞一下子从大小姐变成了贫困户家的孩子,后来还成了哑巴,可她却出奇的懂事,为整个家庭的生存出了不少力;二喜是个老实的好人,不仅爱惜凤霞而且真心实意地对富贵一家子好……

  当我还在痛恨龙二的无耻时,抢夺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了;被拉去当兵,见了无数的死亡后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饥荒中成功活了下来;还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让我认为富贵一生中也还算是有些幸运成分的,但是我又会想如果他没有拥有那些幸运他会不会反而不会面临接连失去至亲之人的绝望呢?也许他会在继续吃喝嫖赌中度过四年,然后直接被拉去枪毙;也许家珍早就对他失望透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许凤霞过不惯苦日子,一开始就跟家珍回娘家了,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那他会不会因为少面对了几次至亲的离去而少感到一丝痛苦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我们谁都无法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富贵,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很紧,但是我们绝不能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因为上天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有对你失去兴趣的一天,当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随之结束了。

活着读书心得2

  《活着》一书,我几乎是哽咽着读完,设想踏在福贵的人生道路,每走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难的沉重,泪水似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绝望的叹息,精神的支撑感觉随时会被瓦解。福贵几乎时时身陷生与死的边缘,痛苦的挣扎,在一次次希望的破灭中坚忍不屈的活着。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至亲的离去撕扯地粉碎。然而他并没有失去活着的勇气。带着对亲人的回忆拼尽全力地活着。正如作者余华所说:千千万万的人读到了绝望,而我写得却是希望。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来自于忍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苦难终将过去,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扣问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思索再三,努力的意义也许就是让自己变得好一点。今天我多学一点知识,明天就少求一次人。今天,我少些抱怨,明天就会越来越好。今天我多坚持一次自己的梦想,明天我就离它更近一点。也许我走的慢,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到达我想要的生活。

  经过一天的忙碌后,终于可以沉寂于桌前。外面是沉重的'夜色,寂寥的空气里,不知道涌动着世人多少的哀愁苦乐,也许那就是人生的五味陈杂吧。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想起了身处异乡的妹妹一直拼命的工作,多了一些生活的感触。手骨折了依然在工作没有休息,只为心中神圣的职业—刑警而倾尽所有精力。我觉得好的文章从来都不是词藻如何华丽,而是能让我们看到,听得到那个人源自内心无声的诉说,可能因为她有一些使命感与执着的情怀吧,可笑吗?也许是的,但她眼角熬夜的黑斑,一点都让人笑不起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想要自己上一个台阶,除了奔跑还能做什么?我们将来都会死,毫无疑问。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过程,我们终究会面临”。但带不走我们曾经拥有的精神财富。回想自己求学生涯,挥汗如雨的日子里伏案桌前,烦躁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寒冬里,起早贪黑,畏缩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在周遭人陆续工作,心浮动过,想要放弃,却坚持着。我忘不了忙碌中充实的自己。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是怎样,但有一点很确定,我要看很多书,那是一份心灵的宁静。

活着读书心得3

  十多年前在上海谋生,租了一间小房子,买了一个二手的电视机,在这之前我们家是从未有过电视机的,有了电视机就算实现了我人生的一部分理想。

  记得有年春节,我在深夜里搜素到一部电视剧《福贵》,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改编的,每天晚上好像连续播放四五级,大约从十点一直播放到凌晨两三点,我看得毫无睡意,越看精神越好,大家可以想象,这电视剧该有多么精彩。当时想过找来这部长篇小说看看,可是又一想,电视剧都看了,小说还能有什么新鲜感吸引我吗?于是看小说的念头就淡了。

  后来文学圈子里的一个作家朋友几次跟我提到《活着》这部长篇小说,这就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刚好一个写诗的朋友开了个网店卖书,看到有余华的作品,于是就买了全套回来,首先就看《活着》。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读过长篇小说了,我甚至对长篇小说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我想我幸好没有当编辑,如果当编辑不得不阅读人家的长篇小说,我想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有的长篇小说尽管名气已经很大,但是我依然无法读完全本。

  但是阅读《活着》的时候,我连续读了几个小时,到了凌晨一点,我依然“活着”(没睡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我读《红高粱家族》的时候好像也是如此。

  看了小说,根据我的记忆,改编的电视剧《福贵》,改动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一些。电视剧给我的印象是精彩。而小说给我的是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读完整本小说,我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里,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暖。

  福贵生在民国时期,青少年时他过着纨绔子弟的浪荡生活,而正是因为他的浪荡,败了家产,才让他和他的家人逃过一劫,这和我家的经历非常相似,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相似的家族史?

  成为贫农的福贵本以为可以从此过上相对太平的日子,但是事实上却是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悲剧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他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

  福贵在最后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以后,他买了一头老牛来陪伴他,他将老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一样,老牛也叫福贵,然后他为了让老牛安心干活,给老牛假想出了几个伙伴,他们是家珍、凤霞、苦根、二喜。这些名字全都是福贵死去的亲人,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像牛一样的活着。实际上,牛比他们还好,因为牛不需要穿衣服,也不需要吃饭,它们吃草,不需要耕种就能长出来。

  中国农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谁在思考?农民在思考吗?没有,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吃饱,吃饱以后,可以思考着能否吃好一些。至于别的,对于他们,实在是过于奢侈。而就是吃饱这个问题,从1949年到1978年,对于中国农民都是奢侈的问题。人在没有吃饱的情况下,那就只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吃饱。我小时候的远大理想就是顿顿有两糙饭吃,大米比包谷面稍微多一点更好的`那种饭。

  因此农民不能有别的想法,不能有爱好,有了就是不务正业,在那个年代,农民们在相互监督着彼此。改革开放之初,最先离开土地,放弃土地的农民都遭到坚守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嘲笑,好在是后来的情况越来越好,那些坚守在土地上嘲笑离开土地的人的人也坚守不下去了,最终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还是离开了土地。我想这是好事,农民进城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改变了观念,大家在一个大环境中公平竞争。但愿过去的苦难离我们远去,永远不再回来。愿农民头上那些特殊的符号慢慢的淡化。愿人人平等的时代快些到来!

活着读书心得4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的是一个民国时期的地主家的少爷徐富贵,由于年轻时嗜赌放荡,输光了家产,导致家道中落后沦落为佃农。之后,随着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在读到福贵的故事开头的时候,我深深地对这个纨绔子弟的嗜赌放荡、不思进取感到厌恶。他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赌,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却不知道珍惜。在他的身上,完全没有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该有的样子。可是,在他家道中落之后,他终于有了觉悟,慢慢地开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一点到是让我非常欣赏。家珍刚开始的.时候是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后来福贵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娶回了家。后来她一直忠诚地陪伴在福贵的身边,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福贵还是原来的那个纨绔子弟,我刚开始有点不明白为何她还是会对福贵不离不弃,后来我觉得这可能跟那个年代女性受的传统教育有关。在她们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不管自己的丈夫是怎样的人,自己都应该对他忠诚,不离不弃。

  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开始觉得福贵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后期作为一个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种深深的无助与绝望感接二连三地摧残着这个可怜人的身心。可是同时,我也觉得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有些人看来,他的人生可能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可是,从他自己的叙述中来看,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悲惨,在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中,还是充满了幸福与欢乐,尽管这些幸福与欢乐都比较短暂。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妻子贤惠忠诚,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秀孝顺,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自己的女婿踏实能干,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的这一切,都带给了他幸福与欢乐。因此,他对书中的“我”讲述他的故事,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他在叙述自己的苦难时,仿佛在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语气中甚至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轻松和沧桑感。

  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福贵看着家人接二连三地死去,尽管心里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却没有选择跟着他们死去,他仍然活在这个世界上。可见,家人其实并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义,他并不是为了家人而活着。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福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就要好好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不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就是他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合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为了金钱,有的人活着是为了权势,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爱情……当他们失去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仿佛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后,自己选择走向死亡。这些人都没有体会到“活着”的真谛,他们都不知道,活着,才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最好的意义。活着,比什么都珍贵。

活着读书心得5

  《活着》是一部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新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以前喜欢阅读但很少写读后感,这次不是不想写而是看过读友们写的感觉自己更加词穷,写不出内涵。人为何而活着?有人认为是为了爱活着,有人认为是因思考而活着,也有人认为因为责任而活着,而富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年少时的富贵,因贪图享乐不能自拔,最终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一贫如洗的贫困人家,可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又被命运开了玩笑,给母亲抓药的时候又被当壮丁抓走,苟且偷生只为一个单纯的信念——一定要活着回家,富裕时已经辜负了亲人,而这次一定不能再辜负吧。终于活着回家,看到一双儿女,虽然爹娘已经去世,女儿因病不能变成哑巴,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的幸福。可生活就是如此,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当一切都在自我满足的幸福之中时,有庆好好的就那么走了,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相信就这样走了,原本要杀人的富贵因为对方是当初过命的兄弟而非县长的时候就这么原谅了,可他原谅不了自己。

  偷偷的'把有庆埋了,擦干眼泪偷偷的回家,最后家珍还是知道了,善良的女人也接受这样的事实。日子波澜不惊的继续,原本以为苦难就此结束虽然清贫但可以好好生活的时候,凤霞走了,家珍走了,二喜(女婿)走了,最后甚至连五岁的外甥苦根也走了,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情节,可最后又被富贵的开朗所感染着,赶着那头叫做“富贵”的老牛,乐呵呵的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富贵觉得他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活着,而是所有人再他一个人身上活着,活着看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如果自己是富贵或许做不到如此活着,但更庆幸不是富贵,可以为活着而更美好的努力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活着就是不辜负自己的所有角色,努力踏实的笑对生活,做想做的自己,好好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6

  这本书讲述的是老农民福贵遇到一个游客后,叙述自己的一生

  富贵,名字富贵,实则命运给予他的是富贵还是灾难,这似乎是一个无从解答的问题,是讽刺还是现实

  在他身上真正的展现了命运给予一个人一生的“圆满”,似乎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了所有的灾难。在他还是地主阶段的时候,堵博败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对婚姻的不忠,到最后的流落街头,被抓去打仗期间,母亲临死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对于双亲以这样的离恨离开人世,相信这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福贵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活着的人而继续活着,他这一生最庆幸的是有一个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他生了一儿一女,由此,命运对他是公平的,在让他失去的同时也得到了人世间最圆满幸福的家庭。以为恶运就此到头。但这似乎只是不幸的开始。女儿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福贵再一次的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继续为了生活而活着。虽然这期间忍受了各种因为大自然以及这个社会的变迁而带来的种种磨难,但是他们都顽强的一一战胜命运给予的苦难与折磨。

  为了活着,可以更坚强,为了活着,他们依然继续保持着最原有的初心,为了活着,忍受着内心的麻木,为了活着。。。而继续的前行着。命运似乎就是这么任性的无情的在考验着一个人在困难面前所能承受多少的重量才能折腰屈服,妥协,再一次的向富贵伸出了恶运之手-夺走了他最疼爱的儿子。

  富贵是绝望的,但并没有为此妥协,努力的前行着,为了活着的人,他有使命,有责任。继续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当他们以为命运就此放弃“光顾”他们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带着友善前来关照。这此应该是幸福使者来临吧,当他们以为自己聋哑的女儿要一辈子独守时,命运安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守护者来守护他们的女儿,这一切似乎真的很完美。完美到不真实。但却又真实的存在,前面有多美好,后面就会有多残酷,本是带着美愿来却又留下满地的心碎而返。女儿难产致死,妻子病情加重也离世,女婿一次意外出工被伤亡,留下的可爱外孙本以为可以相依为命,却也不幸离去,看着至亲至爱的人一个个的先他而去,这份悲伤,这份绝望,普通的人又如何能承受,对福贵而言。他这一生,圆满了。

  在他一个人身上经历了所有人所经历的过往,接受了命运给予的一次次安排。就如他所说,想起来的时候,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塌实,至亲的人都是他送走的,当他有一天要走了,心无牵挂,没有牵盼,这种内心的坦然,这种人性的境界,不是艺术又是什么

活着读书心得7

  一个人,一场故事,一世遭遇,成就了《活着》。富贵的苦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贫苦农民;他气死他爹,输光财产;他的儿女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孙也死了,可他却还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当在黄昏的田野上,富贵和他那头老牛耕耘在田地里,富贵对牛叨絮的那席话差点让我怜悯的掉下泪来。我觉到了余华的残忍,他为什么要让富贵活着?没有了亲人,没有了爱,只有大半辈子数不尽的苦难,富贵活着的意义何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

  当福贵看到赌的倾家荡产的龙二被毙掉的.那一刻,庆幸的是福贵,后怕的也是福贵。他庆幸,是因为被毙掉的人不是自己。他后怕,是因为被毙掉的人本该是自己。命运是未卜的,生命是脆弱的。败家子的自己气死了爹,他知道,自己害死了一个生命;当被抓去拉大炮的自己回来没有看到娘的最后一眼,他明白,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当他的家人一个个死去的时候,他懂得,活着不易,活着有多好!

  种地的艰辛,让他体会到活着的不易;公社的磨难,让他感受到活着的美好。活着就幸福,再艰难,只要活着那也是幸福;死亡是痛苦的,再好的墓葬,那也是痛苦。当富贵的家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的时候,有痛苦,但更多的是珍惜,珍惜自己现在还具有的生命,他知道,活着有多好。

  余华《活着》的自序:“作为一个词‘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攻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时“忍受”。可见余华笔下的富贵面对生命的苦难与绝望只是忍受,没有反抗,更不用说蔑视。也许有人不怕死,但他一定不想死;也许有人想要死,但他一定不愿意死。生命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笔财富,比金钱还重要的财富。一个人富贵,他想维持富贵,一个人贫穷,他在抱怨贫穷,但没有一个人会把这些和活着联系在一起,因为活着跟它们不在一个地位上,活着最重要。

活着读书心得8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突然发现很难去说,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也有人只看到所谓的另一部分,于是没有现实的根基,形而上地活着;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但是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作品的结尾,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余华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从文学角度说,《活着》可以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因为这一部小说,绝不是仅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它还客观地反映某种现实,并通过作家自己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其间虽有夸张,但不失真实;虽有描写,但不失质朴;虽然写实,但不乏可读性。

  可以这样说,读余华的《活着》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当身边的人一个个远去,主人公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尽管这一路太过平庸,这生活如此艰辛,总在埋头活着,这使我想起了多年前听到的一句话“活着,像狗一样地活着”。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对自己无疑是一种打击,自己仍旧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

  而我们亦要好好地活着,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或许,这是读完这部小说最切实的感触。

活着读书心得9

  《活着》的作者余华想用文字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而平凡渺小、作为《活着》的旁观者,我想轻轻道上一句:“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还记得三毛曾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那一刻的喜悦,那么即使我们不死,也在天堂里了。”她在无数次的跌倒、迷茫和苦痛后用心品味着幸福的真正定义。

  福贵在见到家珍回来的那一刻是激动、幸福的;家珍在回娘家后重逢可爱女儿凤霞时是快乐幸福的;有庆在人民公社时期仍能喂自己的羊时的满足是幸福的。虽然福贵败了自己的家庭,失去了地主的“高贵”身份,但在看到龙二被毙了三枪,福贵庆幸自己还活着时他是幸福的。不再在乎地位、金钱、名利,而是享受一个小家的天伦之乐。

  在挤过千军万马来到陌生的城市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担心,地域差、风俗、语言等方面的差距让我无所适从,我迷茫过,太大的学校空间却没有我可以搁置心事的小地盘,但不幸中的万幸,在时间的磨合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归属感,在学长的`循循诱导下小心翼翼地学习调研部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尽管有时熬夜绞破脑汁做所谓的工作,但当得到肯定的那一刻,我会心地笑出了声;在和我亲爱的两位朋友的陪伴下,我不再孤单,分享心事、开开玩笑我们惬意地享受着这一刻的美好时光;接到远方妈妈的来电,听听那熟悉亲切的家音和妈妈的唠嗑我像一个得到糖果的孩子满足了整整一天。

  早晨,在朦胧的睡眼中,刺耳的铃声一不小心敲破了睡梦,你可能恼怒过,在辛辛苦苦挤着公交,穿过拥挤的人群时,你可能烦躁过,但是,每一个清晨的开始,你愿意用不快去霸占原本就空间不足的心田吗?你愿意一整天都被压抑在不开心之中吗?幸福来自你的内心感受,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微笑面对生活的缺陷,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无处不在。沐浴阳光时的轻松自如和用心交谈时的真诚快乐都渗透淡淡的香甜幸福感。

  此时此刻,我正在橘黄灯下静静地敲打着键盘,用我粗略的文字记下我的美丽心情,我想我是幸福的。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吗?

活着读书心得10

  有人说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也许正因为此,我格外不喜欢看悲剧。从情节的角度来讲,《活着》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主人公福贵青年时嗜赌成性,终于输光家业,父亲因此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为母前去求医,却在半途上被抓了当壮丁。两年后几经波折回到家的他,发现母亲早已离世,女儿凤霞也因病成了聋哑人。

  此后,厄运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家庭。县长的老婆难产需要输血,结果儿子有庆被抽血过量而死,后来发现县长竟然是曾经的战友春生,春生在轰轰烈烈的__中遭受迫害,最终悬梁自尽;凤霞终于找到良人──二喜,可不久就死于产后大出血;有庆和凤霞走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惨死,留下儿子苦根和福贵相依为命;然而几年后,苦根也因吃豆子撑死了,剩下孤苦伶仃的福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作伴……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一度对余华十分痛恨,也许作家都是冷血的,就像余华用他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叙述着残酷一样,一次又一次将我对可能存在的美好幻想彻底打破。也许,正是要不断见证离别,见证死亡,见证各种苦难,才能看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才能体会平静背后的`苍凉,才能思索活着的意义。想一想,人的一生究竟要经历多少起伏,才能真正做到往事如烟,去留无意?究竟要看过多少离合,才能真正做到云淡风轻,波澜不惊?究竟要承受多少不幸,才能真正炼就一颗强大的心脏,在若干年后,上扬嘴角,将曾经的伤痛娓娓道来,说一声现世安好?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为名?为利?为情?为义?命运对福贵也许特别眷恋,也许特别残酷,岁月带走了他身边一个又一个亲人,只有他活了下来。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命赋予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文章最后,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福贵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那一刻,看着他们的背影,我们一定无话可说,仿佛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切都毫无意义。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曾经我们苦苦追求的忽然显得极其可笑。人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恩恩怨怨,终不过雁过无痕,水过无声。

活着读书心得11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读书心得12

  随着年龄的增长,泪点越来越低,真的看不得这种书。99年第一次看这书怎么就没感觉哪?不可否认,《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顿时有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它让你看到了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只能被无情地牵引着,对命运有的只是无能为力的苦苦挣扎。想来是多么的残忍和可怕,即便知道方向是错的,却连站在原地寻求正确出路的权利都没有。屈服,屈服,还是屈服,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福贵的口吻,平静地讲完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看似近乎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福贵开心,你会跟着开心,福贵难过,你也会跟着有了一丝的恸泣。人生总是奔向美好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可是书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福贵的人生从地主家庭出生,而命运却一次一次的与他开着玩笑:首先是他的顽劣乃至逐渐的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的手上,从此由“天堂”开启了通往“地狱”之门。和他相依相伴的最为亲密的人一个一个的`憾然离世,让他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痛苦,可就是这样,命运也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着一个,眼泪完全不能表达那种刻刀在心头刻下的烙印。

  整本书读起来都让人替主人公和其中的人物唏嘘不已,慨叹命运多桀,也都从书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自己、自己身边的人的童年和过往,因此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余华文学作品做大的魅力吧。虽然整本书都很压抑,但是只有一段读来让人欣喜若狂:就是福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她的那个对象二喜出现后,整部书的最淋漓尽致的部分出现了:在那样悲惨的命运中忽然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有力的支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不但出现了转机,还带来了新生——凤霞和二喜的儿子降临了。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看到这里非常的激动,体会了那种压抑后突然释放的快感。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纠结和挣扎:一方面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在这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积极,总之是痛苦万状乃至憎恨这个世界。而就如作者的本书序所言: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至少我觉得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冷静的看着福贵的人生从繁荣走向了凄苦,可是这个过程里感觉不到作者的同情或者悲愤,反倒是那种出奇的冷静让读者的思想肆意发挥,任意驰骋。

  小的时候家里比较穷,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忙碌着,到了晚上再忙家务,给我和哥哥缝缝补补、洗洗涮涮。有时候我说“妈你早点睡吧,别干了”记得妈妈曾经对我说过:“人只要不死就得活着,活着就得干”。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也体会了父母的艰辛。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最后都要他自己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在最悲壮的时刻出现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能够记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为它别上璀璨夺目的胸针,有的人在上边缝着一个又一个粗糙的补丁,但无论是华丽还是褴褛,我们都穿着专属于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风尘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有爱有痛,有苦有甜。生存,还是生活,仅仅是一线之隔,一生为什么而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只有当内心与外物和谐之时,在人世的一遭才叫真正的生活。

  正如我的题目“苦莫如福贵,乐莫如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3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的《活着》前言中说的。读完《活着》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是幸福的。

  当我们听到你说:“我活着。”这句话时,知道你必定是一个体会到生活博大精深,对万物饱含感激,而不仅仅是一个追求活着的目的的人,因为目的就在“我,活着。”中!活着,真好!活着,仅此而以!

  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是天真快乐的,慢慢的长大了,烦恼的事情也来了,学习、心情的骚动、感情的烦恼、工作的不愉快……曾经在值班的一个晚上做病人检查后回访,结果连续4个电话都是:“病人已经在。去世了。”那时候觉得真要珍惜每一天。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亲人,爱关心自己的人和我关心的人。其实,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了,活着是人生的`恩赐,感恩地活着,你才会觉的世界如此美好。活着是一种责任,既然上帝赋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虽然说人为幸福而活,追求幸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困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的。所以,学会面对人生的困难吧!用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书心得14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活着读书心得15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为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答案。《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所受的苦难超于常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可承受的,而这苦难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的缩影。其实苦难落到别人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难以想象与接受,这个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词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难所占据。其实真正落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仅是苦难,总能够挨得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有时候会觉得历史离我们特别远,其实是我们自己离生活特别远,活在网络上的空洞与数据的繁复中,让我们有时失去对某些纯粹的实在的思考与理解。

  历史和现实能让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在灾难前显得无力,但却也在灾难前显得无比珍贵。生命也是,爱也是。

  相关启示:电影《切尔诺贝利》《无问西东》,小说《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