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自查报告7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抗菌药物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1
根据市教研室《关于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自查和调研活动的通知》和县教研室《关于对幼小衔接工作开展自查和调研活动的通知》,我校领导极为重视,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我校幼小衔接工作做了深入的自查。
一、充分认识,明确目的
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积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建立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有效整合学习阶段,推进幼儿园和小学无缝对接,帮助幼儿尽快做好入学准备,积极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切实加强小学入学招生管理
我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小学招生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没有举办各种形式的、针对入学招生的考试、测试、面试、考核等,没有将考级证书和各种竞赛成绩等作为招生依据,没有将小学招生与幼儿入园挂钩。
三、严格规范小学起始年级教学
1.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小学一、二年级各科教学在遵照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幼儿园保育教育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语文、数学教学进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进行教学。一年级各科教学坚持从“零”起步,严禁拔高起点和增加教学难度。小学一年级严格按照规定课时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学校规定:不得随意压缩拼音教学时间,不得突击完成拼音教学任务,要将汉语拼音教学融入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必须从10以内认数开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基础,可适当延长10以内计算教学时间,严禁加快计算教学进度。针对这项工作,学校定期对一年级教学工作进行抽查与检查相结合,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2.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的课堂作业要做到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量和难度要适中,保证当堂完成;禁止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3.正确运用评价杠杆。我校切实转变评价理念,改进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态度、兴趣、品质、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禁止片面夸大考试成绩的作用。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语文、数学单元测验、月考、季考、期中考试,不向家长公布期末考试成绩和排名。
四、全面转变小学教师教育理念
1.熟悉幼儿园教育目标。我校教师利用晚办公时间认真学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明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自觉将小学起始年级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2.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我校全体教师在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品质、方法,保持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拓展和提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校规定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为重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切实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五、必要的入学前的教育
我校利用一周时间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入学前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为学校的主要活动方式,调整了生活作息制度,加强了独立自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学校,认识到他们是学校的主人。
六、主动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我校开学初对小学起始年级家长进行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的教育讲座,切实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为做好幼小科学衔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此同时我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起始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自觉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严禁以成绩评价学生优劣,增加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家长的心理负担。
总之,我校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幼小衔接工作一定会顺利进行,从而使孩子们快乐学习成长。
常马中心小学
20xx年10月16日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2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根据市卫生局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该项活动,近一年来活动进展顺利,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近阶段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已按照相关政策和市卫生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院内规章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卫生局指示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超常预警和动态监测制度》、《细菌耐药监测制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根据《35种抗菌药物分类遴选基本原则》制定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将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临床实际工作中,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1、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且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副院长为具体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直接责任人,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步骤和要求积极开展此项活动。
2、积极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各部门有关会议精神并做了积极动员,同时还认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了两期抗菌药物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3、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目录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不超过35种,三代头孢类品规数量、氟喹诺酮类品规数量均未超标,强化“一品二规”结构,每种药品通用名称下只保留1-2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形成了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已上报市卫生厅局备案。
4、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规定各级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严格执行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治医师可使用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副主任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5、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每月按照处方评价标准对门诊处方不少于100张进行点评,对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及个人,要求立即整改,并扣科室当月绩效考核分、个人承担相应处罚。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
6、对每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预警监测,监测结果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会后向科室传达。对未达标的科室进行预警,要求整改。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量、金额做出排序,分析其合理性并进行通报公示,及时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7、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8、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度,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养。
三、存在不足
1、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我院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以及使用时间、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分析原因,有些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我院手术间无层流设备,空间达不到无菌条件,医师对术后患者的感染率产生担忧心理。
2、临床药师制工作刚刚开展一年,处于初级阶段,工作开展尚不到位;我院每年拟招入临床药师不到位,现有临床药师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有待完善。
3、部分监测不到位,如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尚未进行监测。
四、整改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要求科室加强组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学习,达到人人知晓。
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督导小组的职责,定期检查各科合理用药情况,把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医生全院通报。
3、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力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
5、临床药师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达到能和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6、努力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保障。
7、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3
一、我中心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中心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40%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抗菌药物被滥用。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既不查询发热原因,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中心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超剂量的使用,不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对策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4
为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切实加强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管理工作,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进一步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我院临床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1、编写了《县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目录》,对医务人员进行再培训。对采购抗菌药物严格把关,不采购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严格执行一品一规,很少重复采购具有相似或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生素。
2、推行《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医师的用药权限,限制抗菌药物的每月用量。
3、推行《处方点评管理办法》,对全院及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用量的前十名进行了通报,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临床医生进行约谈。
4、限制了门诊医生每张处方值上限,如连续两次处方超上限后,院方将给予警告,严重的取消医生处方权。
5、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促进医院业务收入结构的合理,加强控制药品占比、医技占药比,把药品占比、医技占药比等指数与医生的绩效工资挂钩。
6、每月对用药量分类进行排名公示,对用量居高不下的抗菌药品,药房限制其每月的用量,如果屡教不改的医院停止采购。
7、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约谈”。
8、存在问题:
基层医务人员和老百姓的习惯及认识上的误区,住院患者和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率过高,使用强度过大。部分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比率过高,医务人员,在使用比例、品种选择、使用时机、使用疗程方面问题较多。不合理联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间过长。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5
根据《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办法》,我们按照《省妇幼保健机构管理评审实施细则》,逐条进行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构管理
1、依法执业:我院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一是按时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院内诊疗科目与襄樊市卫生局核准的科目一致。保健科室设有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和围产期保健科等三个一级科目;临床设有妇科、产科、儿科和外科;医技科室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手术室、功能科和放射科以及消毒供应科,各科配有相应的设备。我院目前开放床位120张。二是专业技术依法准入。我院依照《执业医师法》和《母婴保健法》等规定,严格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无超范围执业现象发生。此外,我院依法开展了THOCH和唐氏筛查、结扎手术及终止妊娠手术、助产技术服务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出生缺陷监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我院将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汇编成册,下发至每位职工,并经常组织职工进行培训,让广大职工熟知,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
2、组织机构管理:
(1)合理设置组织机构。我院建立了健全的职代会,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单位重大事项;健全了院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各项工作有院领导分管;独立设有医务科、保健部、护理部、信息科、健教科、人事科和后勤科,各科制定有明确的职责。
(2)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市卫生局每年对院长制定有目标责任制,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了科主任(护士长)是各科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定期进行考核,严格执行奖惩制度。
(3)制定有中长期发展规划。我院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有组织实施的措施和实施记录。
3、人力资源管理:我院制定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和梯队建设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轮流进修制度,并有执行这些制度的记录。卫生技术人员配备合理,全部实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和评聘分离制。
4、科研管理:院内制订了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计划,并有两项科研成果获枣阳市级科技进步奖。
5、医疗、医技、药事、输血管理: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病案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和输血管理等五个委员会,制订有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质量和安全改进工作;制订有重大抢救、医疗意外、重大院内感染等医疗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建立了纠纷接待、登记、调查和处理机制。
6、应急管理:我院制定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承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科室,负责各项急救的协调处理。
7、信息系统:信息科专门负责院内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上报。定期进行检查,及时进行整改。
8、财务管理:我院严格执行《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一切财务收支、核算工作都纳入财务科统一管理。会计档案做到专人管理、专柜和专室保存;各种会计账目(账簿)设置完整、科学、合理、规范。每季度对财务收支进行分析,严格按照收支预算执行,认真执行院科两级奖金核算分配制度。
9、建设、设备和后勤保障管理:房屋建设和装修都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病房建有卫生间和淋浴设施,布局合理,采光好;大型设备购进实行招投标,健全保养维修制度;后勤服务做到“三下”,确保全院“三通”。
二、保健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1、保健质量管理:
(1)认真组织实施规划。我们按照妇幼卫生发展规划,编制每年工作计划,指导基层逐项进行落实,确保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定期开展调查,及时进行分析,为上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定期召开例会,进行培训,规范儿童和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开展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活动,找出干预对策,努力控制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2)加强基层指导。制定有基层指导计划,指导内容包括产科质量建设、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妇女病查治、母乳喂养技术指导等,做到指导有记录,检查有结果,有反馈意见。
2、妇女保健质量与持续改进:妇女保健业务主要开展有围产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妇女病查治、更年期保健、乳腺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和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等,业务用房达150㎡。
3、儿童保健质量与持续改进:目前,我院儿保科业务用房总面积为90㎡,开展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儿童营养监测、微量元素测定、智力测验、预防接种、铅污染防治、眼保健、口腔保健、听力保健等,配齐了相应的设备,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管理。
4、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我院固定1人专门从事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负责信息资料收集、上报。全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网络,各级建立有插卡式的儿童和孕产妇系统管理一览表,原始资料登记齐全。同时,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补漏调查,加强质量控制。
5、健康教育:我院配备有电视机、影碟机等健教器材。每月定期开办孕妇学校二期、家长学校一期,“六一”前举办健美儿表彰活动和婴幼儿爬行比赛。此外,还组织上街宣传,发放健教资料。
五、医疗保健服务
1、尊重患者知情选择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一是我院开设有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全部免挂号费;住院部设有单人间和双人间,供病人选择。二是在手术、麻醉、输血、孕妇HIV抗体检测、大型检查等诊疗过程中,征求病人及其家属意见,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随病历长期保存。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和投诉接待处理制度,定期收集病人对我院服务的意见,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改进服务方式和医德医风,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1)廉洁行医。制定了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和廉洁行医制度,医务人员无收受红包、物品和有价证券行为,无收受药品、医疗设备回扣现象。
(2)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严禁推诿病人现象发生。
(3)落实服务监督措施。定期召开公休会,组织病人或家属座谈,虚心听取意见,及时进行改进。聘请社会监督员,发放征求意见表,查找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3、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6
根据大丰市卫生局、大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丰市农业委员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市开展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卫〔20xx〕 52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请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 、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 病史、 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 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过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40 %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 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 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围手术期用药过多、 起点过高、 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类较多, 甚至在没有任何严重感染指征的情况下。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几近为 100 % , I类切口联用抗菌药物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在使用剂量方面,大剂量、 超剂量现象屡见不鲜,大剂量、 超剂量的使用, 不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更会给患者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对策
我国卫生部 20xx年公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意味着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有了遵循依据。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 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 处方审核、 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 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 抗菌活性、 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 适应证、 禁忌证、 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 细菌学、 药效学、 药动学、 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
3、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7
我院自从五月初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了宣传培训和自查自纠,目前已进入了督导检查阶段,现将自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8个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85%,较1—4月份59.05%下降了10.2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8个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3.66%,较1—4月份19.55%下降了5.89个百分点。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以一年为测算周期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我院20xx年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35DDD,抗菌药物金额占全部药品金额的22%左右;我院今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含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8%,其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病例为20%左右。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
我院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大部分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手术预防用药时机延长至48小时。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我院制定了《20xx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班。召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作了动员报告,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定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我院在20xx年已下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并根据今年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进行了部分调整,将个别过去为限制使用级药物调整为特殊使用级。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手术种类也进行了明确。每半年公示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当措施,由我院感染办具体负责。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6月以来,我院组织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了三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共计80人左右参加,第一期是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培训,内容为:“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础”;第二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内容是
“技术层面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第三期是组织收看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远程视频培训”。知识培训后组织了全院医生和药师的考试。
4、清理抗菌药物品种,保障用药安全。
我院对抗菌药物品种进行了讨论,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不超过35种,形成了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我院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每月抽查运行病例20份以上,为各临床科室当日在院患者总数,占当月出院患者的25%左右。现场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表》,对患者主要诊断、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并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每月抽查20天处方,处方张数500张以上,占当月处方数的`65%左右。由药房窗口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初步分类,临床药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班成员进行详细审核,并根据处方点评要求把抗菌药物处方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又分为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
每月通报活动开展和医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重点处方进行点评与公示,对不合理用药医生公示其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物品种进行公示。对抗菌药物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院采取了个别谈话、扣科室当月绩效考核分、个人承担全部违规药品费用等处理。
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通过全院医生共同努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日趋合理,但部分指标离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将再接再厉让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规范、更合理。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相关文章: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03-09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10篇03-16
抗菌药物自查报告(10篇)03-16
基本药物自查报告04-11
卫生室基本药物自查报告02-12
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自查报告10-05
卫生室基本药物自查报告3篇04-09
卫生室基本药物自查报告4篇04-09
药物分析就业前景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