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

时间:2022-08-13 17:54:32 实践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1

  实习伊始,因为只有我一个男生,我被安排到了责任最重事务最多的政教办公室,大学生在报社的实习报告。说责任最重事务最多绝对不是虚夸,这绝对是我们政教人的生活写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别的科室下午5点就下班了,而我们办公室是必须要等到5点半的,这是为什么呢,核心关键机构总是要花更多时间支撑大局的,我想这在所有党政机关都是一样的。

  虽然被安排到最累的单位,但实习期间的趣事真的很多,想要如数家珍一样一件件娓娓道来,怕是来不了,但是点几件有意义的事还是可以的。先说点糗事吧。

  4月7日,我第一天去日报社上班实习,结果由于102堵车,我杯具的误点了,我到时,主任已经在办公室等了我接近一小时了。放主任的鸽子是很不文明的,更何况我还是实习生,所以一见面我就不停的认错。主任很详和,告诫我一定要严厉要求自己,然后又点出了迟到的危害,尤其是在印象上给人以不好的记忆。随后主任话锋一转,开始询问我对新闻的了解情况并开始介绍带我的老师。不过那次之后,阴影终究是留下了,每天我都会提醒自己绝对不可以再迟到。

  我可能是性格比较儿戏比较大意吧,结果不久又犯糗事了。在某一个下午,我改完报纸的小样之后就开始用别人的电脑偷着玩游戏,结果被主任揪住了。这次的批评就要严厉了,毕竟错误的性质不一样了嘛,具体问题具体批评。站在办公室里该伸舌头还是说点什么解释解释,我尴尬的要死。哎,都怪自己贪玩,犯了这么大的错。从主任办公室回来我只做了一件事,从电脑上删掉了所有游戏,甚至连程序和安装包也没有逃过此劫。

  当然了,我也不是每天都糗事连连,我在日报社还是有点小作为嘛。我去日报社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去单独采访。济南育文中学为预防青少年思想出现差错,特邀请未成年教养人员现身说法,说法当天我就作为济南日报的代表前去采访,实习报告《大学生在报社的实习报告》。由于是第一次做记者,心里激动的不得了。感觉自己就像小学生一样,一边不停地跟人家说话,一边唰唰的记着笔记,但真正记得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下午我怀揣剩余的兴奋咿咿呀呀的回到了日报社,那种感觉仿佛我已经是南方周末的大记者了。

  第一次单独采访之后,不久我就迎来了该算是我第一次走访吧。由于玉树地震给玉树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并取消当天一切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为了考察一下济南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是否按规定停止了娱乐活动,我们主任安排我在济南主要市区周围进行调研。于是,我一个人带着笔带着本本,从大观园一路向东,用了一中午的时间,将大观园以及泉城路周围包括网络会所、ktv以及电影院等在内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扫了一个遍。结果还是很自然的,各家娱乐机构都按规定下达并执行了停止文化娱乐活动的.通知。中午过后,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济南日报社,用一下午的时间写了我的第二篇稿子。

  当然之后我又跟随老师去过各地区检察院、市中区人民法院等地方,也因联想创业大赛而在山东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建筑大学以及山东师范大学进行过跟踪采访,也因此而陆陆续续发表了我的后续几篇稿子,自然这都是后话了。我相信这些经历会一直陪着我,我也会珍藏着它们,带它们在我圆梦的路上一路前行。

  我的实习心得

  经过在济南日报社一个月的短暂实习,我学会了很多我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就说时间观念吧,在学校,不到8、9点我们宿舍是绝对没有人起床的,全都趴在被窝里做春秋大梦。然而进了报社,不要说8.、9点,就是7点都是不允许的,要知道每天6点半我就得起床、洗刷、收拾,然后匆匆带着本本去挤102。因此每每站在拥堵的102上,我总是睡眼惺忪,恨不能抱着102的扶手睡它个天昏地暗。有时候自己也会想,不早去可以吗,显然不行,第一天就抓住被批评就是很有力的回答。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2

  几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南方周报》为期几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几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理想终归是理想,我也不太清楚自己以后会走怎样的路,绝望时曾写过一段话:当别人的梦想已经被扼杀的时候,我还残存一丝狂热的眷恋。当带着光荣与梦想离开的时候,我希望还有再回来的一天。做出决定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我必须承受自己的现实,并在残酷中努力保持智慧的头脑和清醒的决断。如我们是一群戴着脚镣跳舞的人,要努力跳出最优美的姿态!

  一、对新闻事业的感悟

  记得以前有一位实习归来的师姐给我们做实习报告时说:实习彻底粉碎了我的新闻理想。那时我大一,那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南方周末》实习的近半年,绝对没有给我留下这种印象。

  这里的记者大多数都是非常敬业的。他们对新闻孜孜以求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对每一个选题,他们都尽力做到完美;对每一个采访对象,他们都力图挖到更多的细节和关系;对每一个报道的细节,他们都努力核实。

  曾有一位记者对我说过:新闻是一项了解社会最便捷、最迅速、全面的职业。我还想加上一句:新闻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职业。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到:新闻是一项值得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职业到事业,新闻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是值得人玩味、奋斗与挑战的。每一次比较成功的完成任务之后,挑战者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带我的记者对我说:要把新闻放到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也许你迟一点结婚,不要想房子、汽车那些物质的东西你就会做更好的新闻。当然他的意思不是放弃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来做新闻。他指出我的不足之一,就是对新闻还不够重视。

  也许很多人已经觉得记者只不过是一项谋生的职业,而我足以把她当作一项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新闻是有价值的,做新闻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新闻变的重要起来,也使你的名字在公众舆论中留下一笔。而当前,恐怕最能引起人们重视的也就是时政记者了,比如通过网络和《南方周末》成长起来的林楚方。这是一个很难做、很难做好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神奇的领域。

  二、对新闻的感悟

  尽管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但对报纸的眷恋仿佛一直主导着我。我喜欢驾御文字的感觉,虽然电视编辑也是很需要头脑的工作,但学校仅有的几次实习总让我觉得枯燥大于乐趣。喜欢写作,让我直奔北京的目的就是找一家足够好的平面媒体锻炼我,满足我。

  我很幸运,在北京遇到了一圈好人,找到了一家好报纸,玩味到新闻是有趣的。

  新闻要有价值,做新闻要有真实、客观、手快。我在实习前对新闻的理解就这么多。等我实习结束的时候感触最深的还是这基本的几点。

  在我刚到报社的时候,带我的记者吴晨光让我写一份简历,并简单写一下对《南方周末》的看法。那正是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情急之下当然是只拣好听的说。写完后记者给我修改了一遍,一方面他修正了我一些“夸大”的话;另一方面,他给我修改了语言,让我体会怎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最充分的意思。然后发给广州的新闻部主任。

  他训练我的另一个方法是规定我每周找一两个选题,写出新闻价值何在,培养新闻敏感。虽然这样报给编辑的个别选题也从来没有被采用过(这与《南方周末》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但这对新手的锻炼的确有非常大的好处。遗憾的是由于懒惰,这一点我做的很差。

  《南方周末》的操作一般是编辑在周四、周五的时候告诉记者选题去做,下周二下午截稿,突发事件的报道、或由于被采访对象审稿的缘故有时可以推迟到周三中午截稿。周三是编辑组稿的时间,在北京报纸于周四一早与读者见面,网络版也随之推出。

  北京记者站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十几名记者,两三位编辑。记者在接到选题后,先让我在网上搜集关于此报道的一切有用信息。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对选题把握的一个最初过程,同时锻炼新手判断新闻价值的最初方式。开始时我只是将所有网上的报道一股脑检索出来发给记者,没有任何重点。但慢慢的我知道哪些是基本信息,哪些是以前的报道提出比较好的思路,可以继续挖掘的,哪些是应该用红色标记出来的,哪些是应该写上点自己的想法的。

  开始时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帮记者搜集资料、整理采访录音或笔记,一度,我甚至觉得自己在这家山峰般的报社能做的是不是只有这些?即便整理采访录音我也很机械,总是把所有采访机里的声音都整理出来,没有任何重点。但真的应该明白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记录的用处有多大,这样对自己也省事,对别人或自己以后的工作也有好处。

  值得庆幸的是别人给了我很多机会,非常信任地让我独立设计采访问题、承担一些还算重要的采访,比较夸张的是有一次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稿子,联系到一位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他说下午有时间让我过去,而我那时尽管看了些资料,但对事业单位改革还是一片混沌,记者轻轻的一声“那你去吧”,我只好硬着头皮找那个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的在哪儿的国家行政学院。

  在一家有水平的报纸,呆的时间越长收获也就越大。到后面我当我完全可以独立操作选题的时候,我觉得很满足。我是个无法说“不”的人,因为我觉得在实习期间你没有资格对记者或是采访对象说“不”。别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去不用写稿的新闻发布会看看也是一种经历;满世界地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也是一种经历;为确定一条消息是否属实假冒别报记者套人话是一种经历;接下我几乎从来没关心的粮食政策最终好歹做出来的也是一种经历;为之通宵写稿也是一种经历;在阿富汗中国工人被杀事件发生后,很凑巧地电话采访到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孙玉玺,但我只随便说了几句就挂掉电话被记者骂也是一种经历……

  好新闻是需要有灵气的人做的,更需要勤奋的人做。惭愧的是我在北京的五个月还是太懒惰,回头想想的时候,我浪费了很多好机会。

  三、对《南方周末》的感悟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8号中粮广场b座705——《南方周末》在北京的驻地。这条街向西走,就是著名的长安街。站在中粮广场上虽然看不见十里长街的繁华与天安门、故宫的金碧辉煌,但足可以仰望到一座现代中国报业的丰碑。

  众所周知,《南方周末》是一家以深度报道著称的报纸,曾在90年代末风行一时,其后虽因种种原因报纸品质有所下降,但至今仍可算是中国顶级的周报。

  所以,当我于XX年2月13日——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踏进这家报纸北京记者站的大门时,我是怀着一种崇敬与惶惑的心情,我担心自己可怜的新闻业务能力是否终究会在这家报纸的声誉面前、在众多优秀的记者面前显得十分幼稚、愚蠢。但当时我别无选择。

  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进入《南方周末》是我极大的荣幸。不大的写字间足以成就哪怕一个实习生的光荣与梦想。

  这里记者对自己的报纸都是深怀感情的,我总觉得这在其他媒体是罕见的。在那里的日子我甚至也可以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个“南方周末人”,出去采访听到部委的人用警惕的口吻说“噢,是南方周末的?”——那是一种逆反的自豪;听到一般的群众用景仰的口气说:“噢,是南方周末的!”——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骄傲。

  《南方周末》的确有让人自豪的地方。报纸的操作比较西化,对新闻的理解和制作比较纯粹。这里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比如每周的周会上要评报——评每一个版的新闻作的如何,还缺什么东西,这条新闻背后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挖的,这条新闻的真实面目是什么,有什么是可以做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还应该有什么改进,是否能用“第一人称”写作;什么样的稿子应该放在头条,《南方周末》的头条是否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一期报纸中同时有两篇不错的稿子,什么样的应该放在头版,若放在应该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段等等。每一次评报都给我很多启发,而且大家在评别人的稿子不会太多估计面子,而是有什么说什么。北京记者站的氛围很民主。

  这也是南方周末的文化传统。当报社内部发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被大家诟病的时候,每一个底层的记者都很真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报社老总平等对话,这是我在其他任何单位都不曾见到过的。他们心中一直认为南方周末秉承的是公正客观理念,在报社内部首先应该作到这一点,报社是全体记者编辑共同的家,这在其他报社也是罕见的。在媒体越来越仅仅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这种观念实在难得。

  但是南方周末在发展过二十年之后,内部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起初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似乎中国曾经最好的报纸也不过如此。其实想想也很正常,社会都在转型,一个小元素发生问题真是太正常不过了。

  在即将结束实习的时候,我给管行政的大姐交钥匙,她说这就走啦?要不大家聚聚。不过,谁都不知道的时候我就走了,正如我刚来的时候。

  在这家光荣的报社里,我只是个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但我时时想起那些很好的人,那间被其他实习的同学来看时称做“天堂的”写字间,怀念他们的纯真与帅性,怀念那些可以一起做梦的人。

  生日的时候一位记者送我一套《光荣与梦想》,到现在也没有看完全书,但这个书名足以刺激我的神经。当我怀抱着她去火车站送一位要回学校的同学时,一套很沉的书仿佛是我全部的体温。

  四、对社会的感悟

  做记者做到最高境界就是做人和做社会关系。

  想要做一个采访首先得联系到采访对想,找合适的采访对象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人学的过程。尤其是那些部委官员和做批评性报道时。怎样能让那些顽固的采访对象接受你的采访,怎样在最快的时间内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这不是书本上以及采访课上能教我们的,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

  带我的记者让我把所有采访过的人按照职业分类记录,以便下次继续使用,至少通过他们可以找到新的目标。参加过一些不用写稿的新闻发布会后,他要求我去跟那些领导交换名片。有时采访部委领导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如果能直接联系到本人会方便许多。

  多去听一听学术讲座,或一些学者内部的沙龙,对学问是提高,对采访来源是丰富。

  工作中的这些人际关系相对来说还是很容易处理的,因为北京记者站是比较纯粹的同志关系。但采访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事让你不得不感慨世界的复杂与自己的单纯。

  也许只是一件不大的事,但当事人为了能让你报道由此产生社会影响,有助于他们解决问题,会请你吃饭,给你种种暗示事成后的好处。我碰到的那些当事人不是坏人,但那一刻,我真不知道一个简单的工作关系为什么要被很多人搞的那么复杂。那天下午,我去人大找同学,吃饭时大家说的不过是学校里的事情,反差太大,我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在社会上混很不容易。但毛泽东曾说过:与人斗,其乐无穷。有时候,人会犯贱吧。

  在北京的五个月,实习中我不算很用功,有时间的时候我去各种各样的地方玩,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有时那些朋友能给我生活上的帮助,有时能给我工作上的直接帮助。

  实习,更多的不是实习业务,其实也只为一种生活经历。

  我总在想,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更多的人来北京,不是上学就是工作,总有学校或单位为他们安排好最初的生活。可我们,初到一个完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们甚至不知道刚到北京的第一天住在哪里,我们找不到该去的地方,我们操着标准的普通话跟老北京人(也许就是在北京多呆了几天的人)“交流”,忍受出租车司机拉着我们转圈,忍受去各种各样的地方找便宜的房子租,找实习单位,忍受一度绝望的味道。

  所以,在北京我特别容易感动,感激每一个给过我帮助的人:在我刚到时收留我的师兄,帮我联系实习单位的朋友,对我很真诚的记者,在我没钱借我钱的朋友,帮我联系采访对象、出谋划策的记者,带我玩的同学、朋友。我真的很感激他们,有了他们,我在北京的日子才不是特别孤独,反而我异常留恋那种孤独的自由。

  很奇怪,每一个从北京实习回来的同学无论找工作还是考研依旧想去那个很不适宜人生活的地方。我不太清楚首都的魅力大在哪里,但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曾有一位记者对我说过:新闻是一项了解社会最便捷、最迅速、全面的职业。我还想加上一句:新闻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职业。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到:新闻是一项值得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职业到事业,新闻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是值得人玩味、奋斗与挑战的。每一次比较成功的完成任务之后,挑战者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看到这几句时,突然一种情绪涌动起来占满胸口。高中便坚定下来的新闻理想,像一捆堆积墙角时时待燃的干柴,突然遇到一股渴望已久的火苗,便势不可阻的迅速蔓延开来……半个月前北阁面试南周的时候,那种激烈搏动的频率再一次卷席心房,告诉我:你,就该是这样的人;否则,当你站在这块土地上时,你怎会感到脚心都融入了泥土中,怎会感到全身都如阳光般通透起来呢?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更加的努力的,因为这次在电视台的实践,我懂得了许多,不懂得的更多,这就需要我的努力了。

  我相信我能够做好的,我坚信我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

【大学生报社的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07-09

报社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8-20

大学生实践报告03-28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合集8篇02-11

大学生报社实习报告合集八篇02-18

报社实习报告08-15

在报社的实习报告07-12

大学生寒假实践报告08-15

大学生暑假实践报告08-15

大学生假期实践报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