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08 10:55:3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一)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我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分别为72.4万、48.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3.5%和9.1%,这说明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为了了解我市养老机构发展状况,日前我们赴XX区、XX区、磐安、东阳等地养老机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一)养老机构分布情况

  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44家,其中国办16家,民办50家,乡镇(街道)办敬老院78家;共有养老机构床位数29264张,住院老人达15417人;在院失能、失智老人达1737人,占在院老人的11.3%.XX市、XX市的养老机构均为27家,两地的养老机构数量占全市的37.5%;而XX县仅有6家,为养老机构数量最少的县市,仅占全市养老机构数量的4.2%.

  (二)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2015年,浙江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和《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文件精神,突出了需求导向,支持了民资进入,强化了政策创新,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中共XX市委办公室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2〕71号)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4〕47号),提出到2020年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的总体目标。重点从金融信贷、土地供给、服务用房、财政补助、投资权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统分结合,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市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市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健全网络、保障安全,积极营造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社会称心的居家养老"三心"服务。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休系,在有效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延伸到村、到点,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全市建成市、县两级符合"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六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9个;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56个;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86个,市、县、乡、村养老服务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形成。XX区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村居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采用统分结合模式,一是在照料中心的服务功能上,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统分模式;二是在照料中心的布局运营上,实行"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二、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主要困难

  (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XX区自开展五保集中供养工作以来,得到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但改造后的基础设施在规模、档次上依然不高,居住条件多数仍未完全达到民政部所要求的《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和消防安全等标准,诸要素还不符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短期内无法使公办养老机构达到护理型为主的目标,各项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XX县福利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虽已能够正常运营,但部分设施还不完善,比如水泥地的硬化还未完成,暖水供应还不能到户等等;福利中心没有完善的医疗条件、医护人员缺乏,没有充足的医药品,医疗器具,不能有效的解决老人们看病的问题。

  (二)城乡养老观念差别较大,养老机构"旱涝不均"

  城市独生子女多,"四二一"供养关系的家庭不断增加,随着城市老人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愿意增加子女的负担,城市养老机构中设施齐全,院内有阅览室、休闲中心,老人还可以享受周到的医疗服务及呼救服务,食堂备有适合老人口味的饭菜。因此城市养老机构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较为传统,很多老人选择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导致养老院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因素有:一是故土难离。老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几十年,环境熟悉,建立了固定的人际圈子,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二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受社会舆论、赡养义务、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都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事,如果去养老机构,怕被旁人说子女不孝顺。三是认为费用过高承担有困难。农村老人收入来源有限,即使收费低廉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承受不了。

  (三)护工招聘难,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此次调研的养老机构均反映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时间长,护理老人心理压力大,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年轻、身体健康且有一定专业文化素养的人员加入护工行列。通常,一个护理员需要护理几个失能老人,或十几个正常老人,一旦老人生病,还需要24小时陪护,劳动强度大,护理任务重。护理员月薪大多在1200-2000元之间,仅个别养老机构护理员工资在3000元以上,收入与劳动付出极不对等。招聘新的护理人员十分困难,而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很难留住。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养老服务业是"夕阳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朝阳产业",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立足项目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设施建设。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宣传引导、推广先进经验,树立样板典型,努力为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中高职院校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进一步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事业发展需要。加大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增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

  (三)打好"政策牌"、"待遇牌"、"亲情牌",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护理从业人员。有关部门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提高养老服务员工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水平。社区、乡镇也应尽快培养一批品德高尚、精通护理理论、掌握护理技能的年轻养老护理员,与现有的养老护理员组成"梯队",使养老护理员队伍壮大起来。

  不仅要以崇高的事业激励人,以关心老人献爱心的方式留住人,更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护理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工资标准,保障护理人员的生活水平,解决护理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护理员更需要"感情奖励",各部门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慰问、表彰活动,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自豪感,让更多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二)

  为了解我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探究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市政协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老龄人口及养老服务业发展基本状况

  (一)我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现有人口2542898 人,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84623 人,占总人口的7.26% ,比2000 年提高了1.76 个百分点,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国际老龄化标准0.26 个百分点。根据目前65 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7% 以上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的国际标准,我市人口结构已进入老龄化。 总的来看,我市人口老龄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全市人口从2000 年到2010 年的10 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0.59% ,而同期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95% ,远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二是老年人口日趋高龄化。2010 年,我市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29886 人,占总人口的1.18% ,比2000 年的0.62% 提高了0.56 个百分点。从高龄老年人口占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2000 年为11.2% ,2010 年达到16.2% ,比2000 年提高5 个百分点。三是城乡老龄化程度区域性失衡。全市老年人口中,约有2/3 生活在农村,在60 周岁以上老年人中,农业户口226821 人,非农业户口51559 人,且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或外出打工,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

  ( 二) 老龄事业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1 、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老龄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实施意见》,批准实施了《普洱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县(区)党委、政府也相应出台了老龄工作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切实抓好老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建老龄社会保障和为老服务体系,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市老龄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2 、投入不断加大。市、县(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状况逐年增加投入,2009 年市级财政安排老龄工作经费24 万元;各县(区)按照每个老年人1 元的标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了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机构逐步健全。全市10 县(区)均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有老龄专职干部25 人,其中7 个县(区)配备了老龄办专职副主任。全市103 个乡(镇)有81 个建立了老龄工作机构,有专兼职人员114 人;24 个社区和居民委员会有23 个建立了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有专兼职人员23 人。

  (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57 所,其中,中心敬老院11 所,乡镇敬老院41 所,社会福利院5 所; 敬老院工作人员104 人,城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25 人,有青年志愿者为老服务队伍25 个,其他为老服务组织30 个;拥有床位2350 张,入住老人1526 人。近3 年来,累计投入敬老院建设资金2540 万元,其中,省级下达1925 万元,市级配套230 万元,县级配套385 万元。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一些地方还配套建设了老年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和门球场等活动场所。部分社区建立了老年医疗、康复中心,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护理、保健服务。

  (四)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一是实施贫困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市有享受城镇低保老年人34882 人,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160 元;享受农村低保老年人12.5 万人,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70 元。二是注重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通过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广老年健康教育,对高龄老人和百岁老人每年开展一次免费体检,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各县(区)中心医院都设立了老年病门诊、病房和家庭病床,市中医院设立了老年人医疗康复中心,积极为老年病患者开展救治和护理服务。三是进一步保障五保户生活。全市有五保户16081 户16724 人,五保供养对象占全市农业人口的0.8% ,共支出供养金2008.3 万元。其中:集中供养1387 人,占五保户总人数的8.3% ,月人均供养达198 元,年人均供养水平达2376 元;分散供养15337 人,占五保户总人数的91.7% ,月人均供养达115 元,年人均供养水平达1380 元。全市城市社会福利院,收养城镇孤寡老人68 人,月人均供养达380 元。四是对高龄老人给予了更多关怀。各县(区)80 周岁至99 周岁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老年保健补贴10 至50 元不等;对100 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每人每月发长寿补贴200 元。五是城镇、农村养老保险逐步建立和扩大。今年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扩大60% ,墨江、澜沧两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将展开。"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以土地保障、家庭赡养、政府经办为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险。形成养老保险与低保补助、特困救助、临时性生活救助等救助制度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养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

  (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认识有待提高

  我市老年人口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独居老人多、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居住分散,城市家庭结构正逐步过渡为"四二一型"―― 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现实条件的冲击,赡养照顾老人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面对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部分领导对统筹养老服务业发展思想认识还不到位,社会有关方面对我市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设施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现,没有将养老服务工作提到家庭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二)民间资本尚未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养老机构建设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现有的57 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均为政府创办,目前还没有登记注册的民办养老机构。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经办来发展养老事业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国家和省提出了一些诸如"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原则和鼓励办法,但原则性较强,落实难度较大,导致很多政策无法真正惠及民办养老机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力量的参与和发展。从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缺少民间资本的加入,将会成为我市养老服务业体系建设的短板,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底数不清。对于居家养老老人的服务需求,我市多数社区没有做过详尽的调查,现已设置的服务项目缺乏针对性,不能很好的满足居家养老老人的需求。

  2 、缺乏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居家养老是一项长效服务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需要政府实行长效资金保障,而我市目前尚未出台保障政策和措施,服务经费没有着落,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3 、居家养老硬件设施较缺乏。"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服务中心、托老所等服务设施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在部分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还未能彻底解决的情况下,社区老年服务硬件设施建设更加困难。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划,新小区不愿配套,老城区难以配套,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展。

  4 、社区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需要。老年人对医疗服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市多数社区没有专门的社区门诊,老年人日常预防保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通常都需要到市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的不足,一方面给老年人的就医带来了不便,增加了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另一方面也占用了医院宝贵的医疗资源。

  (四)老年活动场所配套不够

  2001 年以来,根据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统一部署,我市立足社区积极组织实施"星光计划",在其带动和辐射下,全市各级加大投入,兴建了一批老年活动设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老年人活动场所数量和覆盖率总体较低,且农村和城镇地区差别明显,农村大部分地方老年人处于无组织活动,无活动场地的状况。现有的活动场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施功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管理经费少、活动内容单调等问题,使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的愿望得不到很好地满足,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五)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近两年,我市在加强养老机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除了少数社会福利机构有为数不多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外,大量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未获得从业资质,特别是农村敬老院和民营家政服务机构对养护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明显不足,不少养老机构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不专业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缺乏,精神慰籍、医疗护理等高深层次助老服务更是匮乏,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三、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民政部也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前,要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导向,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

  养老服务业是社会发展事业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兴和新型的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业,不仅是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还是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政领导应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和谐普洱建设的重大举措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当根据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把握老龄化趋势,尽快制定和批准实施 "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对市、县(区)、乡、村及社区,分别做出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对各级各类养老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促进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解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 "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的政策措施

  在不断完善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并推行"公办民营"的同时,制定出台"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国务院、省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应当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紧调研论证,尽早制定出台《普洱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优先供地等方面对养老机构进行扶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扶持政策要争取做到能细化的不笼统宽泛,能量化的不模棱两可,能硬性的不松动懈怠,能创新的不墨守成规。对于已经出台的政策,由于不配套难以落实的,应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或办法。由于政策之间互相矛盾无法落实的,应由政府指定有关部门予以协调解决。原有扶持政策中不合理的条件限定应予取消。特别是要加强政策资源的整合利用,养老服务业涉及的方面,凡是已有优惠政策的,应允许养老服务业利用。

  (三)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给以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要根据农村老年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实际,对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作出科学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涉农、涉老的惠民政策,使改革开放的成果及时惠及农村老人。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提高硬件标准,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办农村老年公寓,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赡养、理疗和托管,为农民家庭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帮助农村健全和完善农村老年协会,建设必要的集会和活动场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条件。同时,还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养老、敬老业绩突出的单位、团体、家庭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敬老、爱老、护老的良好氛围。

  (四)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是落实经费。每年给予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服务中心必要的运行经费保障,在生活服务、文体活动、老年教育等方面给予补助;二是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按照其服务老年人的数量经评估合格后由政府给予资助;三是将社区居家服务人员纳入政府的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人员就业,并对其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保健等为老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建立服务信息平台,建立为老服务热线、居家呼叫系统、社区服务便民网等便捷的求助和服务信息沟通渠道,便于老人进行日常咨询和紧急求助。五是尽快在社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等一体化服务。国务院2011 年6 月22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在我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应尽快在我市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和推广全科医生制度,引导老年人将医疗保健和小病、常见病在全科医生处就诊,以方便老年人的就医,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五)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工作

  针对城镇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将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需要,预先做好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用地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完善文化、体育等必要的活动设施。各涉老部门和文化、体育、卫生等单位,应深入社区、农村,加强对老年人文体活动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引导各类老年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重视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1 、加强对管理部门的领导。对部分涉老管理和服务机构编制不够、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加以配备和完善。

  2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利用高校、职业院校、技校等教育资源,进行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立养老服务专业。有关机构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政府免费提供养老服务培训。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劳动部门应对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发给资格证书。

  3 、规范从业人员队伍。经过认定的养老服务机构,从开业之日起,两年内持证上岗率应达到100 %.由政府免费提供养老服务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至少要在养老服务机构服务5 年。

  4 、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按公益岗位对待,享受公益岗位从业人员的待遇;对临终关怀型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在享受上述待遇的基础上,由政府再给予特殊岗位补贴。

  政协普洱市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责任编辑:张志东)

【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24

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07-23

县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汇报材料08-24

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24

家政服务业情况的调研报告08-24

关于养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10篇)08-31

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12

我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12

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12

古云村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