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12 07:31:1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短缺原因分析
      据中国人行某中心支行调查显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资金短缺,目前银行信贷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满足率约为30—50%,极少部分企业(不到5%)能达到90%,有近20%的企业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资金“瓶颈”严重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资金短缺原因
   (一)企业生存发展环境受限。一是缺乏相关法规政策的有效规范和支撑。目前主要适用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法律有《公司法》、《破产法》等,就《公司法》而言,主要针对股份性质的企业有明确的规范。但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多样,有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不是按照《公司法》设立、运作,因此在法律规范上处于空白,不利于其长远健康发展。二是宏观引导政策难以落实。如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促进银行对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放指导性意见,但收效甚微,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主要以三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为原则,兼顾宏观政策引导。落实到基层金融机构则只考虑三性原则,以企业的信用评级来确定贷款额度,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大幅削减。三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协调统一性。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行政型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计划经济色彩仍比较浓厚。目前行政行为多于服务行为,当影响到部门利益时,相互推委、设置障碍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缺乏规范的金融中介。银行贷款一般都需要抵押或担保,而资产抵押需要评估,企业信用等级需要评定。目前绝大部分区县的抵押评估机构运作不规范,其业务行为缺乏科学依据,存在主观臆断现象,信贷投放主体对其评定结果难以信服,不利于银企信贷对接。通过对企业调查,普遍反映抵押评估收费也比较高,增大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没有社会公允的企业资信等级评定机构,由各金融机构自行评级。由于各金融机构对企业评级的标准不一,加之实施严格的内控管理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导致部分企业信用评级大打折扣,甚至被拒之门外。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制约。一是经营理念的制约。从宏观政策层面,非公有制经济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而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取得规模效益,其信贷主要集中在大企业(项目)、大额、长期,对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及个体户贷款,由于面广额小,管理成本高等因素而不愿涉足,甚至设置过高的贷款“门槛”。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处境极为被动,更谈不上享受贷款“国民待遇”,致使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贷款额偏低,增长乏力。二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时逢宏观政策调控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非公有制企业由于生产经营的项目、产品,并非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或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处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边缘而难以惠及;或属“禁止性”的行业和生产领域而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其合理资金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三是管理机制的制约。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约化经营机制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导致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很难与其形成对接机制,非公有制企业融资受限于体制上形成的障碍,呈现出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与日益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不相适应。国有银行所吸纳的资金较少运用于当地经济发展,大部份上存一级分行集中使用,导致存差急剧扩大。据调查,截止2005年底,某地国有商业银行存差达59.56亿元。
   (三)尚未形成银企信贷对接的有效机制。一是宏观政策在资源配置上,政府有关部门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为其工作重心,对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实体不能公平、公正的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在信贷支持方面,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往往不能得到平等的融资机会。从万州实际看,金融机构的信贷无论是信贷总量还是增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都远远不够,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空间十分狭窄,一旦银行告贷无门只有寻求其他融资途径,导致融资成本增高,不可避免地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二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存在缺陷。转轨时期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期、成长期,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透明,信用观念较为淡薄,人才匮乏,企业短期行为、信息不对称,贷款抵押品处置难等问题,加之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其资金运作方式,导致风险评估和控制较难,限制了银行信贷的投入。三是金融机构基于自身的管理体制、对信贷人员的制约机制和风险管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一般都显得特别“审慎”。贷给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无论是风险和效益,往往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而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则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从调查情况看,非公有制企业成立之时,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向亲朋好友借入资金,有的还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开办资金,极少向银行贷款,或者就根本不可能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成立之后流动资金异常紧张,主要靠银行信贷支撑。但由于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要求,必须有足额的抵押担保才能发放贷款。如果是固定资产抵押,按照银行规定必须“打折”,一般按照固定资产30—50%的比例发放贷款,明显不能满足绝大部分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是季节性资金需求比较强的企业,如涉农企业则差口更大;如果是担保,就存在担保单位的选择问题。银行对担保单位的资信等级要求非常高,而作为贫困区县资信等级高的企业本就稀少;为促进银行信贷投放,部分区县成立了担保公司,但由于其运作不规范、担保实力有限等问题,也难以得到银行的认同。这些矛盾带来的就是“担保难”,进而演化为“贷款难”。
   二、建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一是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优化组织构架,整合金融资源,明确功能定位。二是转变观念。要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主流,按照国家有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要求,消除管理体制性障碍,在信贷支持保障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措施,改进金融服务,简化繁琐的贷款手续和流程,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良好的间接融资环境。三是商业性金融要按照各自的服务主体提供优良的金融服务。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先导作用,重点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先期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涉农金融机构要重点服务于涉农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其他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生产、商贸流通和服务行业的金融服务。
      (二)改善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克服“以小而不为”的思想,在严格掌握条件、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为有市场、有效益、讲信用、有利于增加就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合理的信贷服务,保证生产经营资金需要。要采取有效措施,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快捷、方便的资金清算服务,提供经济、金融信息咨询服务,提供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支持,辅导和促进营运资金规范化管理。
   (三)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机制。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的信贷资信评估、授信管理和贷款审批制度上,要针对其特点,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范围,做到授信方式和方案的多样化。如在额度控制基础上,可在票据和贴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贷款审批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减少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品种。可以开展应收帐款质押或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联保协议贷款、信用担保贷款与抵押贷款等多种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贷款方式,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抵押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商业票据业务,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四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直接融资之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申报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四)优化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信用但保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建立多种出资形式的担保基金和多层次结构的信用担保体系,并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切实缓解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担保难。也可以考虑由中小企业管理局牵头,创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二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并从法规政策角度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要规范金融中介行为,降低抵押评估费率,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四是采取措施整合非公有制企业。关联实体可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企业集群,走规模发展之路。五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府、银行及社会各界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应联动相关部门,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动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