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时间:2023-02-24 14:12:4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秭归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但是,我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一、主要成效
    (一)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两年来,解决了1.2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7.07万人(新阶段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标准)下降至5.8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97元增长到2002年的1700余元。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新建水池260口,水窖2200口,维修堰塘16口,新增蓄水量13.8万多方;新修维修水渠6条、3.85公里;整治河堤12处、5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修乡村公路42条、158公里,扩修维修乡村公路150公里;架设桥梁16座、386延米,建设当家田1.2亩,其中坡改梯6700亩。
   (三)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兴办“龙头”企业。新建多经基地6.93万亩,其中:柑桔4.2万亩,茶叶0.3万亩,板栗1.2万亩,银杏1.2万亩,优质苗圃基地256 亩。扶建了惠农养殖、县烟草公司、三峡洛滋服饰有限公司、三峡森达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四)实施环境改善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县共搬迁1321户、4374人,涉及到8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312户、105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全县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1709户。
    (五)加速科教文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扶建学校8所、2200平方米;扶建县医疗中心,12个卫生院(所),建房5860平方米,购置医疗设备39台套;新建了20个村级广播室,3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和10座有线电视站;扶建了县电信公司,扩大了有线、无线电话的覆盖面。
    二、主要作法
      (一)突出科学定位,狠抓扶贫开发规划的完善。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重点:一是组织专班对全县乡村按照“四大项”、“十六个子项”指标进行认真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经县委、县政府决策,确定了水田坝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泄滩等3个重点老区乡镇以及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二是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的要求,对全县12个乡镇和新阶段确定的 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了详实的扶贫开发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乡镇、村扶贫开发规划进行了评审,形成了《秭归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05年)》。三是对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进行整合,目前已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规划74本,县级规划、贫困村规划(汇总)、12个乡镇规划,6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规划;优选项目610个,建成了《秭归县扶贫扶苏项目库》。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多经林园建设。我县立足峡江特色,壮大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狠抓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优质柑桔种繁苗圃园256亩,年产优质种苗50万株,常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脱毒柑桔苗木200万株(枝),满足了全县结构调整对优质苗木的需求,丰富了柑桔场的品种资源,增加了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两年来,全县新建改造优质脐橙基地1.2万亩,夏橙基地0.15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成为了低山河谷地带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同时为高寒偏远地带农户搬迁扶贫提供了生产资料,能使2.7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发展蔬菜基地3万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10.39万亩;新建魔芋基地2.05万亩;黄姜基地1.24万亩,鄂马铃薯3号3万亩;
“中华圣桃”示范园700亩。同时充分利用库区蓄水,大力发展库区养殖,已建网箱1200个。还扶建了惠农养殖,沙镇溪385种猪繁育等项目。通过努力,我县目前的粮经比例已由2000年的7:3发展到现在的5: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同时,我县狠抓龙头企业的发展,运用信贷扶贫资金750万元扶建了森达集团三峡鞋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皮鞋70万双的生产能力,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200人,实现利税300万元。扶建了洛兹集团三峡服饰有限公司,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50人,其中残疾人8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现值)4122.3万元,年实现利税670.6万元。
    (三)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修建公路10条、40公里,架设桥梁2座。我县围绕产业的发展,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新修扩修乡村公路35条,158公里,其中新修公路96公里,扩修公路62公里,覆盖35个村、1.45万户、5.93万人。天升、龙仙、大范、九条岭、孔楚、白扬、林家等村级公路的修建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户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疾苦;新改造观太公路22公里,覆盖6村、2800户、9520人;新建桥梁2座(升坪大桥、九里中桥)286延米。今年公路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一是省市下达我县年度计划任务全部实施;二是集中扶持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已部分启动;三是县级乡道公路建设任务预期完成。同时,新建水池(窖)800口;对郭家坝镇柑桔示范园水利设施进行了配套;解决了水田坝乡初级中学250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
      (四)突出环境改善,狠抓“三大工程”实施。
      搬迁扶贫工程。由于我县自然环境恶劣,有3000多户、近13000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扶贫工程是这部分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以来,我县已实施搬迁扶贫1001户、3023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办法。一是锁定搬迁区域。海拔位置较高,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难的高寒地区;地处偏僻,居住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巨额投资的偏远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发展无望的“穷骨头”地区;二是锁定搬迁对象。全县有3773户、12991 人需搬迁扶贫;三是编制了《秭归县以工代赈搬迁扶贫规划》;四是创建了搬迁扶贫四种模式。能人进城,贫困户下坪的梯级安置模式;兴建居民点的集中安置模式;政府作媒,牵线搭桥的插花安置模式;投亲靠友的外迁安置模式。
    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年度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
       今年计划搬迁437户、1500人,其中:政府主导搬迁310户、1000人。截至10月底,政府主导搬迁267户、826人。预计12月底,可完成年度搬迁任务。据统计,搬迁农户平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72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104平方米,户平增加了32平方米,有38%的农户新增了砖预结构的楼房;86.4%的农户有0.5亩以上经济林(园);农户饮水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620米缩短到搬迁后的户均40米,有86%的农户实现了引水上缸;农户居住地与公路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4.8公里缩短到400米;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780元增加到1020元;100%的搬迁农户可收听(看)到广播电视;大部分农户已基本摆脱贫困。
     “五改三建”工程。 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 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五)突出社会扶贫,狠抓单位包村包户工作。一是国家电力总公司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优势,为我县扶持资金100万元。二是省委统战部、省国土资源厅、省移民局、省地勘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南民族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在我县召开了定点帮扶工作协调会议,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定点扶贫工作联系的制度;确定了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三是市委办、市军分区等20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会议。截至目前,市直单位进村入户累计达82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18户,落实帮扶资金35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累计达10万元。四是全县有83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全县有1180名党员干部与1082个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50多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18.8万元。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1、搬迁扶贫的对象多安置难。由于我县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交错、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有3万多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地带,还有1.2万人需搬迁扶贫,县内安置容量小,严重制约着搬迁扶贫的顺利实施。
2、库区移民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三峡工程淹没损失大,库区移民后靠多,所获有限的生产资料在恢复生产的过渡期尤显贫困;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不断上升,原定于2006年蓄水的耕园地提前三年提高4米水位,淹没了大量耕园地,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恢复生产。同时,今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或险情80起,涉及1899户7474人,需搬迁安置602户、1942人,其中有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纳入搬迁扶贫范围。要使大批不在当年规划之内的贫困灾民立即搬迁,增加了搬迁扶贫工作难度,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审批权限收回到市级(三峡农行),县级农行只行使分理处的职能;二是农行由于机构改革,大部分乡镇再不设农行分理处,目前我县12个乡镇只有沿江5个乡镇有农行分理处,服务农户的网络受限;三是农行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资金投向为大中型企业、社会发展项目,再不是以农村、农业、农户为主要对象;四是部分村的贷款已逾期,无偿还能力,再加上到户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管理成本高,这也是农行不愿扶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建议
    1、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第一,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第二,锁定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乡镇和6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第三,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规划是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据,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不能随心所欲,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2、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县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外三元猪和优质杂交山羊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养、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三峡蓄水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鱼腥草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今后五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到2009年,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等级达到重丘四级标准,70%的农户能通农用车;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大力推进搬迁扶贫。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实践证明,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今后五年需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把“三区”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下山,切实改善这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环境。在搬迁方式上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过去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方式与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对界定的搬迁地区,规划的搬迁人口,落实好搬迁计划,一户一户抓落实。结合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救灾任务重的实际,把搬迁扶贫与救灾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捆绑资金,打通使用,发挥效益,防止受灾人口形成新的返贫。继续抓好搬迁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镇化扶贫,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的要求综合配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争取投入,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习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今后五年我县应集中力量建设好柑桔、魔芋、黄姜、牲猪等支柱型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4、强化领导,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活力。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没有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小康生活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全力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强化领导,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做到有领导管,有专人抓,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三是在继续抓好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户的同时,动员组织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合力;四是认真加强检查督办。县委办、县政办、扶贫办要切实加强对重点乡镇、老区乡镇和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效益、管理情况,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做到一季一检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一文由fanwen.weiyujianbao.cn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相关文章:

××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08-12

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08-15

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08-16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扶贫工作调研报告08-16

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态势与展望08-07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08-1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08-16

发展电子货币的对策08-05

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加快发展的强劲态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