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调研报告>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时间:2023-02-24 14:21:26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第四是各级干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却是主导。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想办法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坚定他们的信心。如在我县,通过问卷调查,有50%的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他们有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搞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太大。很多农村特别是山区、林区的农村,由于受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返贫现象较为严重(1990年至2005年,16年共返贫11.4万余人),现还处于脱贫的阶段,建设新农村,那是不敢想的事。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大笔资金,而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无法拿出多余的资金去建设新农村的,他们行动的主动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影响。此外,欠发达地区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难以跟上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基层的干部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论知识、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原则、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等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没有掌握操作方法和推进手段。还有部分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还停留在过去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管理方式上,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转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上来。
   财的问题,就是建设投入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注入。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财力作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但这些都是欠发达地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首先是农民增收难度大,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等农业收入,文章版权归文秘资源网作者所有!一块是外出打工等非农收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的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变化,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十分困难。对打工经济来说,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正是欠发达地区打工农民的“软肋”,因而靠打工逐年增加收入也存在很大的难度。以我们*为例,*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特别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602元,远远低于全国3255元、全省3118元的水平,可以说是十分偏低的。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不高、生活不富裕,要想让他们拿出钱来自主投资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我投入能力差。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即使有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也基本拆分殆尽,发展得好的村级集体经济少之又少,在此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的穷村,发展缓慢的问题更加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此外,部分村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等,也影响到一些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落后,导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里的自我投入能力大打折扣,农村公共事业得不到发展。在我的调查中,部分示范村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村庄整治等都难以筹集到资金,工作进展相当缓慢,令人感到十分的惋惜。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县林区的一个村,因水渠损毁,在只需200斤水泥、50元工钱就可修好的情况下,村里居然拿不出钱,可见村级经济之薄弱。
   再次是地方财力不足,地方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上级的支持外,离不开地方财力的支持。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这点很容易做到。但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限的地方财力大都只能维持当地党政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是“喝粥”财政,有的甚至负债沉重、难以为继,很难为农村大量的硬件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如拿我们所在的永州来说,全市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800万元,即使是这800万全部分配给我县的499村,每村只有一万多,更何况全市有5000多个农村。此外,欠发达地区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也有一定难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会从多方面予以扶持,但国家扶持是有条件、有重点、有限度的。“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是国家实施项目的基本原则,新农村建设也不会例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基础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在争取国家扶持上占据明显优势。欠发达地区则相反,许多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基础太差,加上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且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资金扶持上往往处于劣势。
   物的问题,就是建设基础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等“硬件”的投入,如水、电、路、讯等网络体系。只有把农村硬件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好了,这个农村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恰恰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首先是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主要靠村集体和农民微薄的力量,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导致农村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建设新农村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如对于我们*来讲,全县的公路等级还十分低下,国道还是三级路,省道还是四级路;全县10%的村不通公路,特别是林区所占的比例更大,有的林农生产生活资料运送都是靠肩背手提,翻山越岭几十公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全县80%的村不通自来水,仍有8万农民的饮水不安全;4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20%的村庄未通电话。此外,卫生、教育、文化、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学无所上,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现象还是许多村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近年来,国家在农村通水、通路、通电,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欠发达地区的不少地方,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的现象还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去甚远。此外,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如定销粮食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的取消),一些欠发达山区的林农只能基本维持温饱,他们往往迫于生计,只能拿起斧头砍树,形成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导致过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再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对农村规划的意识淡薄,有关部门对规划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一、无序,呈现“有新房,无新貌”的状况,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
   再次是村庄散乱,整合难度大。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属老、少、边、穷地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差,人口居住分散,村庄散而乱,建设新农村的整合难度大。以我们*为例,全县现有行政村499个,但自然村就高达2900多个,村庄规模小、分布散,特别是林区的村庄,有的只有几户人家,均为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房或木板房,有的建在半山腰,有的建在河岸边。农区的自然村落分布也较分散。由于村庄小而散乱,在进行基础设施等物质建设投入时,建设工程量相对要大,建设成本相对要高,且到位难,水平低,使用效率低。如果村庄整体移民搬迁的话,在新村建设占用大量投资的前提下,旧村复垦还田还林往往难以实现,客观上造成了长期重复占用耕地或林地的现状,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困难】相关文章: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08-12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建设新农村自信心不足问题的建议的调研报告08-05

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08-15

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08-16

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08-17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08-12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08-15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查帐户偏少现状进行分析08-16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查帐户偏少现状进行分析08-15